我们为什么喜欢苏轼——夜读《苏东坡传》
读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有时候在想,假如苏轼生活在今天,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全面地评价他呢?
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算是官场得意,无论是在凤翔还是徐州,他的工作都不忙,他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旅游访友,总之,生活还是很滋润的。他人生的转折点应是乌台诗案,从此,他便走上了跌宕起伏的官场之路。
许多人喜欢苏轼,主要是喜欢他的诗文,另外就是他达观的人生态度。但是,读《苏东坡传》时,我重点关注的则是他在诗文之外的成就,在苏东坡的多重身份中,他首先应是一个政府官员,然后才算是一个艺术家。然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好坏,不能光看他的诗文写得有多好,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的德和能。
他被贬常州时,买了一座大宅子,很是喜欢。一次和朋友游玩,遇到一个老婆婆深夜哭泣,苏轼前去询问。老婆婆说,她家有个大宅子,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儿子欠债太多,便被卖了。仔细一问,苏轼发现他买的房子,正是老婆婆儿子卖的那座,于是苏轼当众就把房契烧了,并把房子退还给了老婆婆,房钱也不要。苏轼就是这么任性,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是土豪呢。其实不然,他在常州任职时,俸禄很少,买房的钱近乎是他的全部家产,从此,他的生活一度陷入了窘境。暂且不论苏轼如此冒失的对与错,试问今天,有几人能做到苏轼这般慷慨大方呢?作为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心系百姓,并有博爱之心,这正是令我肃然起敬的原因之一。
另一点就是苏轼的管理能力。既然为官就应有一定管理能力,能够造福一方百姓,仅仅喝喝酒,写写诗,到处游玩算不上好官,那么,苏轼的工作能力究竟怎样呢,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任徐州知州时抗洪抢险的故事。
刚上任一个月,就遇到黄河泛滥。洪水汹涌而来,把徐州城团团围住,徐州城就靠一座城墙把洪水挡在外面,城墙若一垮,全城百姓都会完蛋。百姓人心惶惶,都准备四散逃亡。苏东坡却派人在城墙上搭了个草棚。他不回家,就住进了这个草棚里。“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呢?”见市长如此无惧,民心就安定下来了。民心一定,苏东坡就带领百姓抢修堤坝。在城内修一条堤坝,从里面托住城墙。修了一月,洪水还是不退,老百姓都累瘫了。苏东坡便跑去向城内禁军求援。禁军本来只听皇帝号令,地方官无权调动。但禁军头领看到浑身泥浆、面容憔悴的苏东坡,眼睛顿时湿了:“文官尚如此,我这个武官岂能为了保命而误苍生。”他立命禁军跟随苏轼抢修堤坝。堤坝修好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保住了。
不仅在徐州,苏轼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都活得像雷锋。流放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流放黄州,他大兴慈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
虽然由高位跌倒,但他依然不改初心,即使在岭南,他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朝中死敌听到这样的话,真是气愤难眠,于是他被贬去更远的海南儋州,他又慨叹“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无论他被贬到哪,他都不改赤子之心,依然勤奋工作,心忧百姓,为民谋福祉。所以,苏东坡实在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好公仆。他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他从不忧患个人的一己私利,他真正关注的则是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好地做事情,就是“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成了,固然值得欣喜;败了,我也坦然无愧。
所以,苏轼并非空头的文学家,无论是文采还是执政能力他都是一流的,他比其他空谈理想的文人要务实的多,更何况他的人品超赞,这样的人怎么能令人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