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丸)治疗慢性失血,包括吐血、咳血、便血等,与郁怒、思虑等精神因素有关者尤其适宜
归脾汤(丸)新解
作者/潘静江
名称
归脾汤、归脾丸。
方剂组成
汤剂:
党参5钱、黄芪5钱、白术5钱、茯神5钱、酸枣仁3钱、远志1.5钱、木香2钱、桂圆肉3钱、当归3钱、炙甘草2钱,水煎服。
丸剂:
党参5两、黄芪5两、白术5两、茯神5两、酸枣仁3两、远志1.5两、木香2两、桂圆肉3两、当归3两、炙甘草2两。晒干或焙干后,共研细末,制成小蜜丸,每次服1.5钱。如制成大丸,每个重1.5钱,蜡壳包裹,早晚开水送服。
源流发展
本方见于宋代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 1253年),源出益气汤(旧名四君子汤)(1151年)、当归补血汤(1231年),加酸枣仁、桂圆肉、木香等药,治疗脾阳虚弱、心阴亏损而致气血两虚之证。其后薛立斋加入远志,是针对心血虚而设,加强养心宁神作用。高鼓峰喜用本方加减治疗各种虚证,对本方的运用有所发挥。现代实践用归脾汤治疗神经衰弱等证,取得良好效果,丰富了运用本方的经验。
性能效用
本方属补血剂。中医学所讲的“补血”,并不是指“补充血量”、“补养血质”,而是针对“血虚”而设的一种补救治法。补血剂也就是能够消除血虚症状的一类方剂。
“血虚”,不单纯是由贫血引起,按中医理论,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血虚与心、脾、肝三经有密切关系;心血虚则有心神恍惚、心惊易悸、失眠易醒;脾不能统血则有便血、崩漏,并从而因失血而加重血虚;肝血虚则有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肌肤麻木、筋惕肉瞤(肌纤维抽搐)。
以上都属血虚的表现,而归脾汤具有强壮、滋养、镇静、抗贫血等作用,益气补血,故能消除上述血虚症状。
方义分析
前人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经验,体会到补血和补气是不可分割的,而且补血必先调气,本方也是以补气为先。
黄芪、党参、甘草是补脾以固肺气,茯神、白术既可宁心,又能补脾;木香醒脾气又能行血中之滞,且可助参、芪补气;当归滋阴养血;远志、枣仁、龙眼甘温酸苦,用以补心。
如前所述,凡治血症,不离心、脾、肝三经用药,然而治实火之血,以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以养正为主,气壮则能摄血,归脾汤以补益脾气为主、配合养血补心而治血虚,符合上述原则。
药理作用
温补营卫,益气补血,其作用为滋养、强壮、镇静宁神,并有一定的抗贫血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适宜于治疗气血两虚之证。肺心肝脾肾的虚损而见有气血两虚者,均可服用,尤其适宜于治疗由神经衰弱、贫血、病后虚弱、慢性失血而引起的头晕头痛、耳鸣视蒙、心悸心慌、失眠健忘、肌肤麻木等衰弱症候群。
治慢性失血,包括吐血、咳血、便血等,与郁怒、思虑等精神因素有关者尤其适宜。
归脾汤兼顾心、脾、肝三经而治,参芪术草补脾而固肺金,茯神、龙眼肉补心而益脾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在辨证用药上,火旺再加黑栀、丹皮,火衰加肉桂心。
病例介绍:刘xx,女,40岁,一年多来,时吐鲜血,每月三四次,每次五六口,总量约30毫升,体倦肢软,胃口较差,间有头晕眼花,气促心悸,无咳嗽、潮热,无胃病史,X线检查肺正常,过去多服清凉止血剂,但效果不大。
诊之脉虚缓,舌淡苔白,拟为脾虚而不能摄血,用归脾汤加田七末钱半(先用开水冲服),服一二剂后,明显好转,出血停止,嘱每剂复煎一次,再连服四剂,精神及胃口进一步改善,嘱服归脾丸以巩固,观察已四月,未见再出血、身体转健。
江x x,男,40岁,便血已三年,每月约有十天左右有七八滴血于便前或便后排出,初疑为痔疮,后又怀疑有直肠癌,但肛窥及直肠镜检均无发现,常服清凉止血之方,并无显效,于是体质日差,精神疲乏,偶觉头晕眼花,来诊时见面色中度贫血,脉细虚弱,舌淡红苔白,拟为脾虚不能摄血,且可能与肠风有关,用归脾汤加醋炒防风3钱,连服三剂,已无便血,再服三剂后嘱服归脾丸以巩固之。
注意事项
一、副作用:
本方药性温和,不寒不燥,长期服用一般无不良反应。服后如有燥涸感觉者,可改用淡盐水送服丸剂。
二、禁忌症:
热邪内状、阴虚脉数者忌用。
三、与补中益气汤比较: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都配以补气补血之药,能补益脾气,但归脾汤重点在调理心脾,治疗由精神因素损害所致的心脾虚损,长于补血养心;补中益气汤重点在调理脾胃,治疗由饮食和劳倦等因素所致的脾胃气虚,长于升提中气。
剂型用法
有汤剂及丸剂,汤剂以三碗水煎成一碗,温服,复煎一次。丸剂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5钱,开水送服。
加减衍化
归脾汤去白术、木香、桂圆肉,加五味子、柏子仁、肉桂、茯苓、川芍、半夏曲,即成养心汤。由于养心汤有柏子仁养心血,肉桂通心阳,五味子敛心阴,故养心宁神作用更强,而补脾作用则不及归脾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