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开处照宫闱——元妃判词隐写杨贵妃


榴花开处照宫闱——元妃判词隐写杨贵妃
土默热
红楼十二钗之首是元春。元春是皇贵妃,是书中主人公宝玉的大姐。人间大观园是为迎接她“省亲”而建,天上太虚境中的“册子”也为她而设,“曲子”为她而唱。红学界都知道《红楼梦》“借省亲写南巡”,出脱作者胸中“忆昔感今”。显然书中这个人物及其事迹是作者从某处“借”来的,是从哪里借来的呢?作者没有说;作者通过描写她的故事忆什么“昔”,感什么“今”呢?作者也没有交代。
迄今为止红学界关于元妃省亲故事的考证,都是从曹雪芹出发,采用猜笨谜方法进行的:什么曹雪芹有个姑姑当了王妃,曹家曾经四次接待康熙南巡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说不通的。康熙南巡住的是设在织造府的皇家行宫,并非住在曹雪芹他爷爷家。王妃不是皇妃,身份地位差远着呢。皇贵妃是皇帝的小老婆,虽然身份尊贵,曹雪芹再有攀亲结贵之心,似乎也不该把他的姑姑送给皇上当小老婆啊?
红学家都知道《红楼梦》是小说,但他们对元妃省亲谜团的所谓考证,都不是按照文学作品来对待,研究小说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传承,只会红学家说的愈多,《红楼梦》便“愈显其坏”。其实《红楼梦》中的元春这个人物及其“省亲”的故事,都是从另一部文学作品即《长生殿》中“借”来的,作者所谓的“忆昔感今”,就是要出脱自己内心对《长生殿》作品人物和因此导致的文字狱案件的喟然长叹!
我们还是从《红楼梦》书中元春判词说起吧。书中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宝玉在秦可卿香艳的卧室梦游太虚幻境,首先见到宫门上有一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显然,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人们领略的乃是《长生殿》的“古今之情”,杨贵妃的“风月之债”。
宝玉进入太虚幻境后,在警幻仙姑引导下,品“千红一窟”茶,饮“万艳同杯”酒,翻阅“薄命司”中的册子,聆听《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乃是作者对古今女儿薄命的慨叹,元春的判词、图画和曲子,则句句都是作者对杨贵妃悲剧命运的隐写。下面,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对《长生殿》“古今之情”,杨贵妃“风月之债”,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书中元春的图画和判词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判词历来是红学家们解析的难点。“二十年”代表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辩是非”?辩的又是什么是非?用曹雪芹解释根本说不清,用洪昇的视角解释则是清清楚楚的。《长生殿》所歌颂的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帝妃爱情生活,从开元二十四年(736)起,一直持续到天宝十五载(756),前后经历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二十年来”的确切含义就是代指李杨爱情。
“衔玉而生”的杨玉环,从“杨家有女初长成”的18岁入宫,到“生守前盟不暂忘”的长生盟誓,再到“宛转蛾眉马前死”的38岁“埋玉”,“二十年来”生死不渝的帝妃爱情,从唐代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到清初的《长生殿》“此誓绵绵无绝期”,惹出千百年来风流文人口中笔下多少“是非”?《红楼梦》作者所要“辩”的二十年“是非”,就是李杨爱情故事的是是非非。
他要通过《长生殿》创作,表现“占了情场、弥了朝纲”,“情悔”能改天地心的纯情主题,洗刷千百年来关于“杨妃淫滥”、“红颜祸水”的论调,展示出一对生生死死坚守“前盟”的帝妃鸳鸯情侣,并通过“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在“风月司”里“补恨填愁”,直到“双星”作合、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以此去歌颂这一人类情爱史上的奇迹。“前盟”等特殊概念,也被作者“借”用到《红楼梦》中。
“二十年来辩是非”这个大前提已确立,其它三句判词的意思就都好解了,说的就是杨贵妃悲剧人生的三个阶段。“榴花开处照宫闱”,说的是杨贵妃初入宫闱时的情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李隆基陪同杨贵妃,年年都要到华清池来度蜜月。因杨贵妃喜吃石榴,喜赏石榴花,喜穿石榴裙,因此玄宗在华清池种了许多石榴树。石榴裙映石榴花,这就是“榴花开处照宫闱”的本意吧。
史载,一天唐玄宗在石榴树下指挥排练“大唐迎使曲”,李三郎要杨贵妃伴舞,杨贵妃要在场看的百官拜见方肯起舞,于是玄宗马上令百官齐齐跪拜、山呼千岁。典故“跪倒在石榴裙下”即由此得来。今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内五间厅下还有一株树龄1300余年的石榴树,树高十余米,枝繁叶茂,每到花季,榴花似火,相传为杨贵妃亲手所植,被列为西安市古树名木。
“三春争及初春景”,说的是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受宠幸时杨家的荣华盛景。杨贵妃有三个姐姐,也被唐玄宗迎入京师,赐以住宅,分封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满门贵盛,势倾朝野。游幸华清池时,杨氏五家,各自为队,队自异饰,仿佛云锦集霞,百花焕发。所经之处,沿途遗失丢弃的首饰珠宝玉器很多,香风飘达数十里。
《长生殿》第五出【禊游】,就是描写农历三月初三,唐明皇携杨贵妃及三国夫人:乘“朱轮、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的繁华景象。其实,脂砚斋批语中透露的原书被删去的《遗簪》、《更衣》情节,就是《长生殿》中【禊游】、【舞盘】等出的内容,因过于明显透出《长生殿》情节,不符合隐去时间地点的需要,被作者自己删去了。《长生殿》【禊游】一出,正是“三春争及初春景”最佳注脚。
最后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句,写的是安史之乱发生,马嵬坡兵变,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结局。安禄山虎狼之师攻破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等西逃避乱,正所谓“虎兕相逢”之时。逃至“马嵬坡”时遭遇护军哗变,诛杀杨国忠后,还请“赐贵妃死以塞天下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一代艳妃,就这样“大梦归”了,正所谓“虎兕相逢大梦归”!
解析了《红楼梦》元妃这四句判词,再来看关于她的“图画”和“曲子”,其背后隐含的意思就一清二楚了。元春在太虚幻境册子中的图画是:“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马嵬坡贵妃埋玉,香消玉殒,文学家为尊者讳,多描写为梨树下以白绫自缢,其实是被乱军用弓弦绞死的。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回驾后掘开杨贵妃墓,据说是尸解成仙,坟墓中只留下一个香囊,“芳香四散袭人裾”。这就是元春图画“弓上挂着香橼”的本意吧。
看完图画判词之后,警幻仙姑又请宝玉听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关于元春的曲子,曲牌为《恨无常》,词曰: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个“恨无常”,既是作者自创的曲牌名,也是曲中含义的提示。“无常”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人生命运变化无定;二是指阴司勾魂的鬼。此处用来概括元春命运,还是采用了《长生殿》中对杨贵妃鬼魂的描述,这两层意思似乎都有。“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说的就是杨贵妃在“三春争及初春景”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际,突然遭遇了“无常”降临,自己也变成了“无常鬼”。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说的正是“宛转蛾眉马前死”之际,杨贵妃那无助无告,撕心裂肺的哭诉。在这里,请读者朋友们特别注意,作者以“荡悠悠”形容“芳魂”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红楼梦》特有的修辞法,而是《长生殿》惯用的修辞方法。
《红楼梦》作者不仅在元春曲子中使用了“荡悠悠”一词,在王熙凤曲子中也使用了“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的提法。其实,【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惯用的“眼睁睁”、“荡悠悠”和“昏惨惨”这些叠用形容词,都来自《长生殿》。马嵬坡《埋玉》时“花钿委地无人收, 佳人魂魄荡悠悠。”《冥追》中“荡悠悠一缕断魂,痛察察一条白练香喉锁。”都把“荡悠悠”一词与“芳魂”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这个以杨贵妃生平写元妃判词的人,这个习惯以“荡悠悠”写“芳魂”飘荡的人,他是谁呢?其实不仅是元春的“荡悠悠芳魂”,从“衔玉而生”创意,到“离恨天”、“灌愁海”、“风月司”背景;从“木石前盟”主线,到“白首双星”伏线,《红楼梦》几乎所有独特的概念,都是从《长生殿》“借”来的。这只能说明,《红楼梦》是《长生殿》的旧瓶装新酒,是同一个父亲洪昇诞育的孪生姊妹!
《红楼梦》书中的宝玉乃是作者自况,创作中把元春写成宝玉的长姊,把宝玉之家写成元春的娘家,恐怕也是出自作者对杨贵妃的一往深情,当然,这样写也是为了便于在书中描写皇家仪仗。脂砚斋批语所说作者“借省亲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是对的,书中所写元妃省亲是在元宵节,大观园内华灯甚盛,这就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在杭州西溪高士奇接驾的真实场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因为这一年因佟贵妃“国丧”期间遭遇了《长生殿》案件,所以作者要“忆”杨妃之昔,“感”佟妃之今。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朋友们还记得《红楼十二支曲》的开篇吧:“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谁为情种?杨贵妃是情种,《长生殿》作者是情种!作者在遭遇《长生殿》案件后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的“愚衷”,就只能是在《红楼梦》中委述婉说自己对杨贵妃的眷恋之情,表达对佟贵妃“国丧”大出殡期间不幸遭遇的哀伤和愤懑。
仔细思之,《红楼梦》书中写“元妃省亲”故事,描述中有许多委曲,也都与杨贵妃的特殊经历有关。书中说元春当贵妃之前,曾入宫当“女史”,似乎与杨玉环册封贵妃前曾当“太真”女道士有关。书中说元春封妃谢恩之后,贾政又往“东宫”去了,也与杨玉环封妃前曾是寿王妃有联系。书中说批准妃嫔省亲的是“太上皇”,唐明皇晚期就是“太上皇”,他确曾在【禊游】之后,将杨贵妃遣送回娘家一次,当然很快又派高力士接回了华清宫。
文学创作本身,往往并不完全受作者主观意愿左右,而是听凭创作习惯顺马由缰。《红楼梦》书中写的“大明宫掌宫太监戴权”,“大明宫”便是唐朝宫廷的正殿。书中写的“端正楼相思树”,“端正楼”就在华清宫,乃杨贵妃梳洗之所,出于温庭筠《题端正树》一诗。特别是在描写秦可卿卧室时,用“嫩寒锁梦由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之联语,完全是套用“贵妃醉酒”的典故。我们无法说这些描写都是偶合凑巧的缘故。
《红楼梦》两大女主人公宝钗、黛玉,在太虚幻境中共用一幅图画,一支判词和曲子,作者刻意营造“钗黛合一”的局面,其实就是合二人统一于杨贵妃的“兼美”形象。书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名字,都取之于“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唐明皇初得杨贵妃曾曰:“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亲制《得宝歌》,并建“得宝楼”。唐明皇天宝年间“得宝”玉妃,岂非“宝玉”?宝钗、黛玉名字拆分,其实也就是宝玉和钗黛。《红楼梦》作者故弄狡狯,非读《长生殿》不得破解。
李杨二人定情时的“长生盟誓”和“金钗钿合”,即是《长生殿》故事的经纬线,也是《红楼梦》宝、钗、黛三者的感情线索,无法做其它解释。洪昇好友吴仪一评点《长生殿》时曾曰:“该剧以钗盒为经,以盟言为纬,而借天孙织女之机梭以织成之。”《红楼梦》岂不是以金玉良缘为经,以木石前盟为纬,而借警幻仙姑的机梭以织成之?《长生殿》“盟誓”在杨贵妃埋玉后就变成了“前盟”,被作者原词借入《红楼梦》中。判断《红楼梦》的著作权,还有比这更铁的铁证么!
《红楼梦》小说以《长生殿》作品基本架构(钗盒为经,前盟为纬)编织,以《长生殿》作品人物形象(天宝明皇,玉环妃子)牵引,以昆曲创作理念和手法(意淫,情本,梦幻)写作,以暴露《长生殿》案件(风月宝鉴)为切入点,以作者自己的的悲剧人生(天伦之变,蕉园诗社)为基本素材,以《长生殿》作者所处的“末世”时代和品字形园林府邸(大观园和宁荣二府)为故事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写出的一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故事。
最后还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究竟为什么要以杨贵妃的生平事迹,来写《红楼梦》书中元妃的判词呢?首先是在书中描写皇家仪仗的需要,作者本人并没有一个姐姐作贵妃,杨贵妃是皇贵妃嘛,当然可以借她去写康熙南巡的皇家仪仗。其次是杨贵妃在《长生殿》中也是“衔玉而生”,当然是“衔玉而生”宝玉最合适的姐姐,也是《长生殿》作者心中最亲爱的永恒的“姐姐”。再次在某种程度上,也有透露一点作者真实身份的意思,谁会在《红楼梦》创作中,眼睛盯着元妃判词,笔下却写杨贵妃生平呢?有心的读者不难看出,大概只有那个以歌颂杨贵妃为己任的《长生殿》作者,才会如此顾左右而言她吧?
由于《红楼梦》创作时,恰在作者遭逢《长生殿》文字狱“斥革下狱”之后,所以只好托名无材补天的石头,有意隐去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也隐去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因此,迄今为止试图通过寻觅外来证据证实《红楼梦》作者的真实身份,多陷于猜笨谜的窘境,往往顾此失彼,自相矛盾,很难自圆其说,其方法不可取,其结论也不可信。只有通过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即所谓文化解析法,对作品进行文化判读和历史分析,搞清楚作者在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方可看清作者的真实面目和创作的真实意图。
《红楼梦》小说与《长生殿》传奇是孪生姊妹,只能是《长生殿》作者洪昇所创作。不论您是否找到了洪昇创作《红楼梦》的外在证据,这些内在证据乃是更直接、更充分、更有效的证据,是考订小说创作者和创作时间地点的本源性证据。除了《长生殿》作者洪昇本人,没有其他人在《红楼梦》中会写这些,也没有其他人会这么写。《红楼梦》创作是有感而发,并非无病呻吟。这是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和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共同决定的,没有违背规律由其他时代其他人创作《红楼梦》的任何可能。
2013年12月初

==============================

默热先生更多红学研究文章链接

狭义红楼梦砧解

明义本《红楼梦》不能证实曹雪芹著作权 ——重评吴世昌先生的“初稿说”

唐玄宗和黄旛绰、李龟年为什么名登《红楼梦》正邪两赋名人榜

红豆重歌泪未收 ——论贾宝玉《红豆曲》隐写洪昇梨园梦

白居易“红楼富家女”辨析 —— “红楼”寓意追根溯源之三

透过唐诗看“红楼”二字的真实寓意 “红楼”寓意追根溯源之二

“紫塞”战鼓“惊破”了谁家的“红楼梦” ——“红楼”寓意追根溯源之开篇

红楼梦本义梨园梦(修订稿)

论《红楼梦》“女清男浊说”的源流和涵义

谈《红楼梦》中的三个无解典的准确答案 兼论《尸解》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红楼梦》 鹡鸰正论

五块石头证红楼 ——《红楼梦》作者的石头情结从何而来

论土默热红学的五项主证

从文学常理推论《红楼梦》作者(修订稿)

此梅溪非彼梅溪

《红楼梦》“文忠公之嬷”文学正解

脂砚斋缘何不识茶筅

《红楼梦》“真假有无观”源自昆曲文化

《红楼梦》作者是个作家

曹雪芹严正声明:我的《红楼梦》披阅增删权不容侵犯

红楼“菜蔬”好“闹热”

用唯物史观指导《红楼梦》研究

从蕉园姐妹酬唱诗词看林黛玉创作原型

柔情侠骨话西溪

《红楼梦》中秋节“桂阴谱笛”意境解析
绛珠仙子形象刻画参照了吴绛仙
《红楼梦》“情根历劫”与“风流公案”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六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五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四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三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二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一辑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