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一场漏洞百出的被迫登基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郭宗训登上金銮宝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新的一年,新君登基想来本该有一个新的气象,但在后周王朝的新年里,一起颠覆王朝的重大阴谋,却在这一天上演。
正值新年,镇、定二州突然传来紧急军情奏报。报告称,辽汉大军联合南下入侵。经朝廷合议,刚履职不久的赵匡胤,被推为统帅人选,奉旨率皇家禁军北上抵御。
虽然大家对这段历史都耳熟能详,而且后世有无数专著论及,但其中有些细节却相当令人玩味。
从史书记载的史实来看,当时赵匡胤要当皇帝,已是公开的秘密。当年一月三日,赵匡胤刚奉旨率军北上,京城的平民百姓,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相互议论∶'策点检为天子'。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拥护点检当天子'。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匡胤阴谋篡权相当嚣张,毫无顾忌。或许他正是看到了孤儿寡母的柔弱,看到了朝中大臣的胆怯,看到了自己手中掌握的军权,这才肆无忌惮、大张旗鼓地制造舆论攻势,营造夺权氛围。
出发的当天晚上,赵匡胤率军抵达京城附近的陈桥驿。将士们就像事先约定好了似的,开始商量∶'皇上幼小,我们拼死奋战,力破强敌,有谁知道?不如先拥戴点检当天子,然后再北上讨伐!'
当时,就有人将此事报告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以及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称号的赵匡胤的机要秘书赵普。正当他们在商量时,一群荷枪实弹的将士就闯了进来,大声嚷嚷∶'官兵们已经商定,打算拥戴赵大帅当天子!'
古时常发生这种兵谏,一般都会直面当事人,一谏了之。然而,这些将士没去找赵匡胤,而是去找赵匡义、赵普。我想,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将赵匡胤撇开,把他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好像此事的发生,根本就与他无关。
看到这乱糟糟的场面,赵匡义先叫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心平气和地说:'由外姓人来兴起大业,固然是天命,但仍要看人心向背。你们若能严格管束士兵,不准他们烧杀抢夺,京师自然安定,四方才会归附,你们也才能享有荣华富贵。'
当晚,赵匡义派人告之赵匡胤的党羽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吩咐他们做好准备,整装以待。而赵匡胤这天晚上却喝醉了酒,正在营帐里呼呼大睡,根本不知道夜里发生的事情。
史书记载的这些史实,一看就很假。大军初发,军情不明,岂有主帅头天晚上就大醉不醒之理?
此外,这次出军也是漏洞百出。后周这些年,只要是新君登基,它的死敌后汉都要跳出来捣蛋一番,这次传说汉辽联军南下入侵,给人的感觉还像那么回事。然而,从朝廷出征的种种安排来看,则有些让人看不懂。
这次出征,指挥系统全是赵家班的人,部队则是皇家禁卫军,《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周帝命匡胤率宿卫诸将御之。周帝当时就是个小孩子,懂什么调兵遣将?若是平定地方小股叛乱,皇家禁军应急出动,尚有可能,可对付所谓的辽汉联军,怎会安排护卫皇宫安全的皇家禁军?
一切迹象表明,这根本就不是一次抵御外敌的出征,而是一次旨在推翻后周王朝的军事政变!据载,赵匡胤出征前,已将一家妻儿老小作了妥善安排,而朝中辅佐大臣竟无人知晓,这就为接下来的陈桥驿兵变,平添了几分悲哀的色彩。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一月四日,永载史册的陈桥驿兵变,就在蒙蒙雾霭中拉开大幕。当天天色稍明,将领们全副武装,直向中军大帐奔去,一路不断大吼∶'将领们群龙无首,大家愿拥戴大帅当天子!'
接下来的一幕,基本上是郭威当年澶州兵变的翻版。没等赵匡胤反应过来,将士们已一拥而进,不由分说,迅速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然后下跪叩头,高呼万岁。
一切恍如昨日,唯一不同的是,郭威当年披上的,是一面临时从旗杆上扯下来的黄色旗帜,如今赵匡胤披上的,则是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穿的黄色龙袍。此举再次证明,陈桥驿兵变绝非一时兴起。
赵匡胤装模作样推让一番,就当众宣布了三大纪律∶'太后、皇上,我曾面北侍奉,尔等不得冒犯;朝廷文武百官,曾跟我平起平坐,比肩共事,尔等不得凌辱;国库、百姓之家,尔等不得掠夺!遵令者重重有赏,违反者格杀勿论!'
清人乐蒙泉诗云∶'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古代,莫说是皇袍,就是黄色的内衣都不敢。
当天,赵匡胤率大军南下回京,从开封仁和门进城,大军纪律严明,秋毫未犯。一月五日,赵匡胤派人去晋见宰相,通报情况。当时,宰相范质、王溥正在大殿上觐见皇上,还没退朝,忽然听到政变消息,范质走下殿来,紧紧抓住王溥的手,颤巍巍地说∶'仓促之间,遣兵调将,都是我们的过错啊!'
此时,整个大周王朝,只有一个人迅速作出反应,这个人就是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兼天平节度使韩通。
韩通是太原人,原与赵匡胤一起负责皇家护卫,职位尚在赵匡胤之上,许多事务平时都是由他做主。韩通性情刚直,没有心机,说话常得罪人,竖眉鼓眼,人们就给他起个绰号叫'韩瞪眼'。
韩通得知消息后,慌忙从皇宫里跑出来,准备集结部队抵抗。可刚一出宫,就恰好碰见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王彦升二话不说,立即策马追捕,一直追到韩通家里,将他们夫妇一并杀害。对此只能干瞪眼的韩通,成为陈桥驿兵变唯一的殉难者。
赵匡胤对王彦升擅杀韩通一事大发雷霆。但因政权刚刚建立。没有追究,但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宋史载,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曾到开宝寺进香。进寺后,他发现寺庙墙上有韩通父子的画像,正瞪着眼望着他,吓得赵匡胤当即命人将画像铲掉。
赵匡胤在将领们的严密保护下登上明德门,一把鼻子一把泪,呼天抢地哭着对范质、王溥等人说∶'我受先帝世宗的大恩大德,而今却被军队所迫,到了这个地步,真是对不起天地良心,我怎么办啊!'
各位,这不是我的错,我本来是去打酱油,结果打了一件龙袍回来,你们看着办吧。范质、王溥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可一时并无良策。这时有人出列,手按剑柄,厉声高喝道∶'我们现在已没有皇上了,今天必须出一个天子!'
双方僵持了一会儿,还是王溥带头,走下台阶,向赵匡胤下跪叩头。这位一生忠诚的老丞相,此时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俯首称臣;一向刚直的范质只好效仿,同样走下台阶下跪叩头。两位宰相一低头,就预示着赵匡胤昂头,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
一月五日,后周王朝在崇元殿举行禅让大典,赵匡胤头戴皇冠,身穿衮袍,正式坐上皇帝宝座,下诏定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历史由此掀开新的一页。河南开封陈桥驿旧址,门前有副对联就是这样写的:'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宋朝这个国号的确定,没有高深的学问,它反而是郭宗训一手安排的。郭宗训登基后不久,曾任命赵匡胤遥兼归德节度使。归德的总部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市。而今赵匡胤立国,就将州名作为国号,定名为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