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易经残卷·井》中古神农时代(草稿)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文言:(原缺)
井:书册也。其内涵如水,润物无声。《序卦》“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杂卦》曰“《井》通而《困》相遇也。”贤者遭遇迫害,必然隐居民间。深埋于民,何“通”之有?所谓通者,不过是吃透了那些书册罢了。这里说的书册指的是《易经》,假道学也。《系辞》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至则到达也,得先哲之心,故曰“通”。神,这里指迷信思想,假道学也,例如拿《周易》用来卜筮的人。 我们读的都是《周易》,“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
改邑不改井:改邑,指搬家了,挪地方了,地址改了。井,这个井与邑对文,指的是井田,不是指水井。《孟子·滕文公下》:“六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不改井,还是像以前一样,还是那样种地,除了地点改了,其余的都一样。故曰:“无丧无得”。虽然改了朝,换了代,但是人还是那些人,只不过是当官儿的换了,主导思想仍然依旧。可谓“无丧无得”,例如独尊儒术的那个时代。
往来井井:来来往往的人看了,都确定这东西的的确确是一口井,无可置疑。这里指先哲留下的这些东西不容任何人质疑。包括那些逝去的,以及这些新生的。可是由于时过境迁,这东西又的确不合时宜,不能扔,又不能用,于是才会出现“巽乎水而上水”的局面。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汔”,水枯涸,天旱也。“繘”,挖井,淘井。“羸其瓶”,瓶子里的水不够用。在天旱缺水的时候,如果水不够用,那滋味,我想你应该晓得的。 知识好比这水,人好比装水的瓶子,在需要这东西的时候他肚里没有,瞪眼儿拿不出来,给人耽误事了,故“凶”。书册就在哪里,他不肯用心苦读,等到用的时候抓瞎,又能怪谁呢?
以劳民劝相:分给民众们东西,让人看到自己是在为民出力,以博得贤者的辅助。按道理讲,应该是以虚受人才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
巽乎水而上水,井:巽,入也。到里面去。人们对这水不满意,但是又不能不用,于是往这水里加东西,让原来的水变得更加的叫做水,堪称令人拍案叫绝的绝世好水。经过加工人们这才认为它真的是好水,这就是这里的这个“井”的含义。
井,养而不穷也:先哲留下的那些书就像这井一样,不会因为有人汲取了其中的知识,于是里面的知识就随之变少了。是以先民以井作比。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文言:(原缺)
旧井无禽:这里指没有汲水者。之所以如此,本节注解说这是弃之不用,时舍也。
新井里的污浊之水,不能养人,不要。旧井的水虽好,不过那井都老掉牙了,也不要。这人啥也不学,白纸一张。很明显,这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嘛。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文言:(原缺)
以井为谷,井底之蛙也。井谷射鲋者,这志向也太大了一点儿。无飞鹏之心也,何故不去江河湖海?那井能有多大个地儿。本爻是在告诉我们:语言与现实是两回事,应该以现实准,这位同学死啃书本,脱离现实,故曰:“无与”也。再说了,那井里的鱼再大,它还能有多大?所谓射者,言拿大炮打蚊子。有其才而无其志,《庄子》曰:“今之人,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瓮敝漏:这里指读书不用心,学一点儿扔一点儿,最终一无所获。一个破瓶子罢了,装不住水。未听先哲之言,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先哲留下的忠告去做也。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文言:(原缺)
被假道学篡改过的书册好比被污染的井水,它不能吃了,于是能者伸手淘井,去其杂质。可是等井水清了以后,却再也无人前来打水。面对饥渴难耐的民众,贤者心生恻隐,于是跑过去告诉佗们那井里的水能用了可以去打水喝了。执政们得报后,前来检查这井水的水质,看能不能喝。经过执政们的检测,确认这水达到饮用标准,可以放心使用。于是水荒得以解除,万民得福。
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文言:(原缺)
井转指书册,水转指内涵。这里只言井,未及水,是说这些人只是一心地往出出书,佗们并没有往里面放其它的东西。本爻与本卦卦辞成对比,言其诚实无欺也。
无咎:是说人们并不认为这种行为对,因为佗不合时宜。但是也没认为佗错了,因为这书原本佗就是这样的,佗没毛病。这个真的不关佗的事儿。
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文言:(原缺)
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上的人,都是中正之民,仁者之心,质朴者也。所以在这里先哲留下的这些书册就好比清冽养人的井水,为大家所接受。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文言:(原缺)
本节的描述极具戏剧性。最初,君上也是假道学的追随者,真道学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君上努力读书,不断进取,终于学有所成,从而拨乱反正,成为先哲的传人。于是那些原本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的假道学转眼间就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于是他们只好收摊儿,要么走人,要么改邪归正。真道学从此翻身,由地下转为地上,不再遮遮掩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