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202,阅读时间:9分钟

历史提问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答:古装剧里的一个出名土豪桥段,就是“皇帝赏金千两”,常见的剧情套路,就是传旨太监一声“赏金千两”,然后捧着托盘的小太监就快步走来,托盘里亮澄澄的黄金,把多少电视观众看得眼热,那么真实历史上的“皇帝赏金千两”,也能这么豪?

其实,单是好些古装剧里,太监捧“千两黄金”的桥段,就是严重不靠谱。“千两黄金”就算按照现在的单位换算,那也是100斤的重量。只靠双手捧着托盘,托着100斤重的贵金属缓缓走来?换哪个膀大腰圆的公公都办不到,也就放《西游记》里才靠谱。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皇帝赏的“千两黄金”,真的就是一百来斤金灿灿的黄金?这事儿,就得分不同朝代说说。

秦汉之“壕”

作为世界上较早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国家,早在战国年间时,黄金就成了中国人公认的“大额货币”。当时的河南、陕西、湖北、江西等地,都是黄金产地,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黄金。当时从买房买地到战争赔款,主要是用黄金支付。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就常用黄金购买“便利田宅”。当时挨揍成习惯的韩国,也多次给秦国“献金”,用黄金“赏人”更是常事,比如周游列国的孟子,就收了薛君“五十镒”黄金。

但要论“赏黄金”热情最高的,还要属西汉皇室。汉代的黄金采集技术更发达,西汉王朝也对黄金实行严格垄断制度,专门设立“银钱之官”负责黄金开采。各诸侯与皇室间,还有严格的“酎金”制度,即诸侯向皇室贡献黄金。西汉黄金的纯度成色,要求也十分严格,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800斤黄金,纯度就高达百分之九十八。这样高品质的黄金,也大多被皇室所有。汉武帝年间皇室储藏的黄金,就达到了全国黄金总量的一半。

坐拥足量黄金的汉朝,“赏金”也不含糊。汉文帝年间打赏功臣周勃,出手就是“五千金”,汉武帝年间痛击匈奴时,赏赐有功将士的黄金也曾一次“五十万金”。《资治通鉴》上记载了汉代“用金”桥段,就有93次之多。那么,在汉代获得皇帝“赏金千两”,财富是不是堪称巨额?这事儿,还真不一定。

首先,虽然汉朝黄金有成色有数量,但其购买力却有限。汉代的黄金,法定价值是“值万钱”,但很多时候却只值五六千铜钱。现代一些学者也估算说,汉代300克黄金,大约能买10袋小米。而且因为度量衡的差异,汉代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166克,所以皇帝一声“赏金千两”,拿到手的很可能只是30多斤黄金。

而且在当时,受赏者拿到手的到底是不是黄金?这也着实值得商榷。早期确实是,比如西汉七国之乱时,大将军窦婴受命出征,汉景帝出手就赏他一千斤黄金。这笔赏赐是实打实的黄金,窦婴却丝毫都不拿,全公开摆出去,让麾下军官随便取用。而到了西汉晚期,西汉“掘墓人”王莽早年把女儿嫁给小皇帝时,按规定皇室要给他二万斤黄金,实际给他的,却是折算后的铜钱。以《中国货币史》等资料观点:汉代赏赐黄金,只有三分之一是给真金。

所以,就算在黄金充足的汉代,接受皇帝“赏金千两”,拿到手的也极有可能是一堆铜板。

而这个过程,也是西汉黄金储量不断缩水的过程。汉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黄金?一是这些黄金,既来自当时的开采,也来自战国年间的积累,而到了汉朝后,用黄金殉葬的风气兴起,大量黄金从此被埋入地下。商品经济的发展,更让黄金的用途越来越广,不再只是货币,相反被用于多个领域因此西汉覆亡后,虽然黄金的产地在扩大,开采技术不断提高,但黄金却变得越来越金贵。东汉皇室的“赐金”数量,就只有西汉的百分之二。

富宋有多“富”?

到了号称“富宋”的宋代,中国本土黄金的产区已空前扩大,北宋全国有25州产金,新兴的胶东等地的金矿更大量出金。北宋每年黄金产量一度达到了万两。但即使这样,看上去有钱的宋朝皇室,其实也很缺金子。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死到临头的宋徽宗求和心切,硬是把祖传的两个金牌融了,制成金子让使者送过去。后来汴京沦陷,“铁血强宋”为了求和,把整个城池挖地三尺,“孝敬”金人二十多万两黄金。

黄金稀缺到这程度,皇室“赏金”也就变得难得。有时就算“赐金”,给的也往往是“金器”。特别是南宋年间宋金“绍兴和议”后,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得以归国,但她依然对金国那边的“实在亲戚”,特别是宋高宗的“疑似后爹”完颜宗贤念念不忘,经常给他们“赐金”,韦太后咽气前还留下遗嘱,命人给金国那边的“实在亲戚”送“金器两万两”。宋高宗退位后,“实在儿子”宋孝宗,也曾给过他“黄金酒器二千两”。

所以,如果在那时获得“赏金千两”,得到的很可能是一堆“黄金器皿”。而且只看宋高宗母子“赐金器”的数额就知道,这娘俩不但骨头软,也绝对称得上败家玩意。

明清缺金吗?

相比之下,明清年间皇家“赏金”这事儿,就正规多了。明清礼制更加完备,只要是“打赏”,每一样物品都有严格规定,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明初功臣里的“幸存者”汤和,一次就获得明太祖朱元璋“赐黄金三百两、白金(白银)二千两,钞三千锭”,每一种货币,都分得十分清晰。

但明清年间,黄金的价值,已是空前飙升如果拿白银做参照系的话,魏晋年间时,中国金银比价是一比三,但到了明初,就变成了一比六,从明朝中后期起,中国金银比价更突破了一比十。其“高贵”身份,甚至还反映到了战场上。明末萨尔浒大战前,扯旗造反的后金可汗努尔哈赤,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提条件说明朝只要给他三百两黄金,他立刻就罢兵受抚。三百两黄金,对这场“明亡清兴”的战争,意义还真不小。

昂贵的黄金价格,也给了明代骗子们发财的机会,万历年间的大太监魏学颜就被骗子蛊惑,不惜重金学习“炼金术”,多次被骗走钱财。甚至“盗墓业”也兴起,许多明朝高官权阉们还动用人力物力,狂刨各类古墓。明末太监陈奉刨了唐朝奸臣李林甫老婆的墓,一次就捞了数万两黄金,这口子一开,明末全国都刮起“盗墓”歪风,闹出无数痛心活剧。

为什么金银“差价”会这么大呢?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明清年间白银地位的提升。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外白银大量蜂涌入中国。以外国学者估算,明朝最后四十年,仅日本一地,就有两亿两白银被中国赚走。从马尼拉输入中国的白银,每年在百万比索以上。清朝康熙年间雅克萨之战后,中俄贸易火热起来,每年中国通过棉布贸易,就从俄国赚走价值百万卢布以上的白银,巨量白银充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相比白银的巨大增量,曾是秦汉年间“大额货币”的黄金,当时开采量却锐减。明代的黄金产地,主要集中在云贵地区,昔日作为主产地的湖广等地,产量却接近枯竭。明朝中叶的湖广金场,动用劳力数万,每年却只产金三十五两。清朝中叶时,新疆等地的采金业兴起,而东北等黄金产区,一直到到清末才发展起来。可以说“缺金”,是明清王朝的共同烦恼。

所以在那年头,电视剧里的皇帝“赏金千两”一幕,真实历史上极为罕见。比如在《明史》里,明朝皇室哪怕给藩王公侯“赐黄金”,也常是“赐黄金三百两”“赐黄金二百两”,“赐黄金千两”几乎没有。倒也有一次真“赐”了:清兵入关后,南明王朝求和心切,派遣庞大使团北上求和,使团送给清军的礼物里,就有“黄金一千两”,这么十万火急的时刻,也就舍得拿这么点黄金。当然,这咬牙拿出的黄金,结果只是送肉上俎。

不过,也不能说那年头真缺黄金。明清年间的黄金,虽不再是货币,却已是昂贵藏品。所以虽然明朝崇祯帝上吊时,皇宫里只剩下十七万两黄金。但崇祯帝生前曾无比器重的“清流领袖”丁魁楚,后来主动向清军卖身投靠时,却当场带来了八十六万两黄金做见面礼。结果清军笑纳黄金后,接着把“丁清流”全家杀得一个不剩。是为明亡清兴时期的又一活剧。可见“缺金”只是表象,真正关乎王朝兴衰的要点是:黄金被谁搂去了。

古代“赏金”的话题,看上去比较遥远,但黄澄澄的金子背后,既藏着多少古代生活,又有多少反思在其中。


参考资料:《纵欲时代:大明王朝的另类历史》《中国货币史》《西汉黄金问题的探讨》《论中国古代黄金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