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仓促的应试作文
今年的“拼盘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下文简称为《父辈》)来得很突然,有点空降国庆档的味道……当然,来都来了,看还是要看的。
过去两年《我和我的祖国》与《我和我的家乡》相继成功,《父辈》在路径依赖的同时,导演阵容却愈发薄弱,除了三部电影都有参与的喜剧导演徐峥外,只有类型片导演吴京,以及新人导演章子怡和沈腾了。
虽说咱不能轻易用经验去给作品下结论,但看完《父辈》的点映后,我不得不遗憾地表示,自己的担忧成真了:
这部仓促上马的主旋律电影实在乏善可陈,在命题模糊的框架下,每一篇急哄哄写完的应试作文多少都带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基础本就不扎实,成果又不突出,这样的片子,没法打动太多观众。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乘风》发生在抗战时期的1942年,八路军骑兵团的马仁兴和马乘风父子投身革命,在生产与战斗生涯中,既有父子间面冷心热的亲情,更有抗日战士无私的牺牲精神。
这支短片的故事相对完整,反扫荡期间骑兵团战士化整为零融入生产生活也符合史实,马乘风的少年热血,马仁兴的忍痛弃子,以及革命火种代代相传的主旨,都是该片比较有感染力的优点。
不过,吴京拍《乘风》实在是有些“扬短避长”:片子里动真格的动作戏屈指可数,反而以大段文戏为主,为了充分表达人物情感,还时常用力过猛……这就注定了此片的上限不会多高(PS:虽然马乘风是部队通讯员,但看着吴磊脖子上挂个耳机的帅气少年形象,老让我出戏)。
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专门拍主旋律影片的关系,总觉得京哥太紧张、太拘谨了,骑兵团冲击日军阵地的高潮戏,全程都是慢镜头,情绪张力是有了,战争的烽火味却没出来,远不如拍他自己的《战狼》系列时来得收放自如,实在可惜。
《诗》发生在国家建设时期的1969年,展现了我国第一代航天人筚路蓝缕的风貌,用父亲、母亲、孩子等高度符号化的形象,书写了“飞天浪漫”的家国情怀。
有一说一,章子怡首次执导确实有点东西,开篇玩了个时代气息浓厚的长镜头,结尾用女儿所乘坐的神舟飞船和父母参与制造的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中相遇形成互文,再搭配富有诗意的题词来升华中国航天人薪火相传的精神,立意和格调不是一般的高。
在认可《诗》有出色表现的同时,也必须承认章子怡存在许多新导演的不足,例如过分追求技巧和象征意义,刀刻斧凿的堆砌痕迹较重,而人物感情描绘方面又略显干瘪了,牺牲、痛楚等情绪是有的,可难掩“硬挤眼泪”的力道……
总体来说,《诗》片如其名,以偏于抽象化的质感赋予了祖国建设者浪漫主义的色彩,为忆苦思甜的过程省去了不少疼痛——至于更多的成绩,就不是一支蹒跚上路的献礼短片能做到的了。
《鸭先知》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销售科科长赵平洋为了把厂里滞销的酒卖出去,在儿子冬冬等人的帮助下,靠着新中国第一支电视广告完成了逆袭。
作为导演,徐峥这两年有点走下坡路,但论基本功和特长发挥,他仍是《父辈》四个导演中表现相对最好的……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依然在自己最擅长的“上海小男人”形象上深耕细作,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用一个脑子活络、思想超前的弄潮儿做主角,再辅以一些时代元素,戏很快就出来了。
可惜,《鸭先知》短片在展现改开时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先锋”时还是流于表面了,和徐峥自己的作品比,论搞笑和精炼不如19年的《夺冠》,论夸张和感人不如20年的《最后一课》,轻喜剧确实挺好,徐峥也确实力不从心了。
但话说回来,徐峥一直是个聪明人,他在片尾加入了大量经典广告的片段(在过去各类流行文创作品极度匮乏的环境下,电视广告同样是重要的文化记忆载体),并前后呼应突出了上海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也让《鸭先知》成了《父辈》中“情怀”加分最多的短片。
《少年行》发生在当下的2021年,失去父亲的小小遇见了从2050年穿越回来的智能机器人邢一浩,阴差阳错下两人成了临时父子,当邢一浩返回2050年时,他意识到了自己与小小互为父子的奇妙羁绊。
我对这支短片基本没什么好印象——我明白《少年行》是想展现科技工作者不畏失败、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感情寄托是人发奋图强的力量源泉,但这片子里几乎都是靠生拉硬拽,剩下的看点,恐怕就只有开心麻花团队贡献的几个笑点了。
《少年行》最大的问题,在于用一个标准答案去设计了一套歪七竖八的别扭题目,从小小认邢一浩做爸爸,到邢一浩在学校里大出风头,再到邢一浩牺牲自己救起莫名落水的小小,都在硬着头皮用弱逻辑推进,即便不少观众已经猜到未来的小小制造了邢一浩,这对先前不知所谓的叙事也于事无补。
仅仅以一支科幻短片而言,《少年行》都谈不上多出色,拿献礼片的标准来说更是尴尬——希望沈腾老师专心做个演员,别来蹚转型做导演的浑水了。
该和“拼盘献礼片”说再见了
即便没有国家/业内层面的降温,我也认为该停止这种拍摄模式了,不是我对拼盘电影或主旋律献礼片有意见,而是客观上说,这类电影的含金量正在急剧下降,再拍下去,恐怕要起反效果了……
两年前《我和我的祖国》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大项目,导演阵容十分强大,陈凯歌+管虎+张一白+徐峥+薛晓路+宁浩+文牧野,节选七个历史性瞬间,个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相结合,即便故事水平参差不齐,强强联合下也能博得成功。
去年《我和我的家乡》是在前者基础上,依靠总导演宁浩的把控,用“喜剧片+乡土情+主旋律”的策略讨了个巧,实际上影片的主题针对性与导演组水平都下降了一个档次,虽然票房成绩还可以,但已迅速让许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而到了今年的《我和我的父辈》,则令我有了“本来不打算拍,可临时改主意了,拉人来凑数”的错觉——总导演空缺,完全是四个组各拍各的;“父辈”主题极度涣散,四个短片看下来的割裂感非常明显;就算只着眼于单个短片本身,《父辈》也缺乏亮点。
拍短片确实比拍长片更省时省力,但这不意味着短片就容易拍,如果考虑篇幅限制,要讲好一个故事其实比长片更难。
作为商业电影,“好不好看”才是第一位的,“主旋律”之类的附加属性绝非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希望今年的国庆档能通过《我和我的父辈》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