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教师”破解艺体老师短缺“瓶颈”

原标题:“共享教师”破解艺体老师短缺“瓶颈”

  10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表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到2022年,要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将体育纳入中考,将美育纳入高考,对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无疑是两大“重磅消息”。然而,对于众多农村和城郊学校,如何破解艺体老师短缺的“瓶颈”,保证体育美育课程开齐开好,是绕不开的一个“门槛”。

  安徽合肥金葡萄小学校长窦海山经常和别人说起他2015年的经历。那年10月,他所在的金葡萄小学校鼓管乐队仅用3天时间,为即将来学校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排练出了一首德国乡村民谣。那天,孩子们的表演惊艳了在场所有人。

  “也许,有的孩子一辈子也不会成为舞台上的职业艺体工作者,但这段经历能让他们变得阳光、自信,这便是艺体教育的价值。”通过合肥市包河区艺体中心教师们的“接力”走教,这个由3所村小合并而成的中心校探索出了用“共享教师”的方式补齐乡村艺体教师数量不足的短板。在乡村学校里种出了艺体教育的“金葡萄”。

  从“聚变”到“裂变”

  “长期以来,艺体教师人数不足是困扰‘金葡萄’这类乡村及城市偏远地区学校开展艺体教育的共性问题,这也是我们设置‘共享教师’的初衷。”合肥市包河区艺体中心主任徐莉对记者说。

  2011年9月,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探索成立艺体中心,来自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15位名优、骨干教师被率先选拔出来,定期前往偏远、薄弱学校和乡村少年宫,开齐艺体课程,组建特色兴趣社团,用“共享教师”的路径破解师资不足问题。

  从最初满足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的基本需求到聚合优质教师资源进行艺体课程研发,再到负责区域艺体教师培训、艺体社团孵化、艺体课程推广……如今,合肥市包河区以区艺体中心为依托,试水“共享教师”的实践已经跨过9年时光。

  9年间,艺体中心常设教师人数由最初的15人增加到如今的79名,全区累计近500位艺体教师先后在艺体中心服务,中心开设的艺体课程由20多门增加到60多门。

  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局长蒋永认为,究其根本前提,主要是教师人事管理权限的改革,使得区教育主管机关有能力统筹配置全区所有中小学艺体师资力量,平衡区域内艺体教学需求。

  据了解,2020年,合肥市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将原先分布在各个中小学校的教师管理权限收归县(区)教育主管机关集中统筹,从而能够着力推动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盘活了教师资源。

  据统计,今年以来,仅合肥市包河区招聘的600个教师编制指标中,有127个专门留给了艺体教师。目前,包河区57所中小学中,执教的艺体教师人数近800人,是2011年的3倍。

  从公平均衡到五育并举

  “以前,我们学校的美术是语文老师教的,音乐是数学老师教的,数学老师不会唱,就在音乐课上拎个录音机放……”在沈音担任校长的包河区淝河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到了学生总数的85%。

  “校园里不能没有歌声,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也需要高质量的艺体教育。”沈音坚信。2015年9月,淝河小学加入包河区第四批学校少年宫建设,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来自包河区艺体中心的“共享教师”会同本校教师对淝河小学的孩子们进行免费艺术指导。

  11月20日下午,在淝河小学一层教学楼的艺体教室里,记者见到正在“课后3点半”绘画社团认真伏案画画的三年级学生吕景腾:纸面上,一栋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已然呼之欲出。吕景腾告诉记者,每周他都要报名参加画画和轮滑社团,“老师是外面学校来的,很耐心。”

  据了解,为帮助艺体教师在课堂上“站稳脚跟”,包河区教体局划拨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对音体美、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全员培训,破解教师技能弱化问题,带动学校办学品质提升。

  为了让更多专业人才充实到艺体教师队伍,2012年到2017年,包河区打破编制教师招聘藩篱,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水平运动员、歌舞演员等紧缺专业技能人才,免去笔试环节,通过面试招考“入编”。

  “2014年,我通过‘绿色通道’成了华山路小学的一名专职舞蹈老师。”在淝河小学艺体教室,记者遇到了前来“支教”的钱晓婷,如今,钱晓婷除了在华山路小学正常执教外,还加入了包河区艺体中心,承担着每周五六节艺体课程的支教任务。

  “对通过‘绿色通道’招聘的专业人才,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培养计划,他们在合肥学院等专门院校培训一年,取得教师资格才能上岗执教。”徐莉介绍,经过需求设置、专业选拔、双向选择等程序,包河区已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击剑、舞蹈、跆拳道、足球等专项人才充实到艺体教师队伍中。目前,在包河区艺体教师队伍中,高水平专业人才占比接近20%。

  从短期小范围到长效全覆盖

  未来,艺体教育“共享教师”这一创新实验又该如何转化为长效机制呢?徐莉认为,问题的答案在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只有让学生、教师、学校都能从艺体教育的过程中受益,‘共享教师’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徐莉说。

  据介绍,9年前,包河区艺体中心刚刚成立,被抽调的15名“共享教师”其实是为了实现本区域内艺体教育资源均衡而进行的“志愿支教”;与此同时,由于担心优秀教师资源流失,输出教师的学校压力也很大。

  2015年,包河区艺体中心进一步完善“共享教师”的模式,教师一周中有两天在本校工作,两天走教,周三回艺体中心进行分享,即“2+1+2”模式。区教体局通过制定详细的绩效工作考核方案和规章制度,对于参与艺体中心“共享教师”计划的老师在收入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激励。

  “走教过程中,很多教师将自身专业和帮扶学校特色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徐莉说。

  在淝河小学,记者在操场上遇到了正在为学生示范操作无人机的体育教师许鑫,2015年,许鑫通过足球专项“绿色通道”招聘进入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担任体育老师,之后成为一名“共享教师”。

  “专业的体育教师还要教无人机?”面对记者的疑惑,许鑫莞尔一笑,“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作为艺体老师应该什么都懂一些。”

  据了解,包河区艺体中心通过成立艺体联合教研组,让不同学校、教育集团的同学科教师“集中连片”开展教研,在活动、技术、教学等方面促进经验共享。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艺体中心的80位教师“跨学科”合作,推出“在线彩虹课程”,内容包括心理辅导、生活体验、传统艺术、科技创新、阅读分享等模块,并向社会开放。

  随着艺体中心队伍持续壮大,从2017年开始,很多教师开始承担帮扶学校的日常艺体课程教学任务。这意味着,“共享教师”模式进一步丰富,由“支教”向“支教+执教”拓展。与此同时,输出“共享教师”的中小学校观念也逐渐转变:从一开始的“舍不得放人”“怕影响本校教学质量”,到接受、支持“共享”模式。

  “通过师资力量的集中优化,经过9年不懈努力,目前艺体中心可提供的专业课程就有60多门,这使得艺体中心能够与区域内任何一所中小学在艺体教育的课程推广、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徐莉自豪地说。(本报记者 常 河 马荣瑞)

(责编:于子青、王政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