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用2味中药,足底涌泉穴外敷,省去了吃药和打针的麻烦

【作者简介】赵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学生。

【指导教师】郭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小儿流涎,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称之为“滞颐”。究其病因病机,《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曰:“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由脾胃虚冷,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幼科折衷》曰: “滞颐之症口流涎,脾家有热涌而然。亦有胃寒而作者,虫痛涎流湿热兼。”两处记载都说明流涎与脾有关。

《小儿药证直诀》曰: “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五脏柔嫩,功能尚不完善,皆为不足,对水津代谢相对不足,体内津水无法正常布输,则易滞聚而为湿,泛出于口而为涎。

李东垣首次提出风药概念,以性辛散行走归其类,《医学启源》曰:“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酸苦咸平是也。”涎为水湿,乃五脏功能失调产生,非独脾肾。 《内经》曰: “风能胜湿。” 《脾胃论》曰: “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大抵是以风药多辛散,其性温阳,而水湿为阴邪,故可以阳制阴;风药属木,水湿多源脾土,是以木克制土也。

接下来,推荐一种治疗小儿流涎的外敷方法,具体如下:将吴茱萸、胆南星共研细末,混合均匀,用陈醋调为糊状,制成同圆硬币大小与厚度的药饼,敷于双侧涌泉穴上,上盖一塑料膜(等大),用纱布包之,胶布固定。每次贴敷1-2小时,每24h敷药1次,友情提示这两味药性温,时间太久可能会引起皮肤不适,注意随时观察,及时调整贴敷时间。

吴茱萸性味:辛、苦。辛散苦泄,能疏肝理气,降逆止呕,治肝胃虚寒。《本草纲目》记载吴茱萸治疗“咽舌口疮”。对咽喉口舌生疮者治疗之。胆南星性味:苦、凉。有燥湿化痰,息风解痉之功能。用陈醋调糊,可增加药物有效成分透皮吸收发挥疗效,敷涌泉穴循经络发挥疗效,达到“上病下治”的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