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不可不读的一首诗,每一句都美得如诗如画,成为后期代表作
杨万里的诗很有画面感,写得也是很巧妙,尽管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会刻意引用典故,可是他的诗有着一种自然之美。宋朝的诗人大多都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使得作品晦涩难懂,大量堆砌典故,但是很显然杨万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反而是形成了新的文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诚斋体”。这种风格很简练,创作出来的作品通俗易懂,读过一遍就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
正是由于简练的风格,再加上作品清新脱俗,杨万里的诗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而且还有很多人模仿。以杨万里这首《新柳》来说,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通篇只是那么信手拈来,好像写得很随意,可是每一句都非常有画面感,不仅写出了新意,也让这首诗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读来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新柳》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古人对于柳树、梅花、桃花、杏花、兰花、竹子等等,这些极其寻常的事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柳由于与“留”同意,往往是会在离别之时,为了表达挽留之情,会用柳树来代替;而梅花则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君子品格;另外的花也是极为有讲,所以古人的生活就充满了诗意。而杨万里在这首《新柳》一诗中,虽然没有其它的寓意,完全就是赞美了柳树,可是写得非常传神,只用了三言两语,便是写出了柳树不一样的美。
这首诗非常有画面感,仅仅是开篇的两句便是写得活灵活现,抓住了柳树独有的特点,也写出了春天柳树独有的美,这也是杨万里诗歌中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在这两句中重点描写了柳树外在的形象,把眼前所见之物描写得很传神;柳要有一百尺长,快要垂到水面上了,而且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由于是春天柳树刚刚生长出来,还没有完全变成深色,还只是淡淡的黄色,这很显然是新生长出来的柳叶。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结尾这两句写得最巧妙,在这首诗中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把柳树描写得更具有诗情画意,同时也让这两句显得与众不同,美得真是令人惊艳;其实柳条看上去很长,但是未必垂到了水中,只是由于视觉的原因,看上去好像快要垂到水面上了,其实离水面还很远。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柳树的身影很长,所以看上去好像垂到了水面,给人造成了视觉上的误判,认为那些柳条全部垂到了水面。
杨万里的“诚斋体”看似很简练,可是很抒情,写得极为有韵味,而这首《新柳》尽管没有多少意境,可是由于写得生动有趣,反而是推陈出新,还有一种力透纸背的感觉,可见诗人对于事物的观察很细腻,才能够创作出如此有趣的作品,只用了那么寥寥数语,便是写得很美,也很有诗意。
柳树看似很普通,可是到了杨万里的笔下,却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从开篇到结尾句句抒情,可谓是清新脱俗。毕竟春天到了,经过了一冬的沉睡,柳树重新在生长,开出了新的嫩叶,而诗人正是观察到了这一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尽管没有高超的技巧,可是这首诗同样美得犹如一幅画,通篇非常有画面感,不失为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