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壮热

壮   热

发热较甚,扪之烙手,或出现恶热,烦渴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上者,谓之壮热,又称高热。壮热是病邪由表人里,邪正交争,热邪亢盛的标志,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

在多种外感病的病程中,病邪人里,出现壮热时,其病证表现常常相同,如各种温病(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等)的气分证、营分证及血分证,其治法也大致相同。辨证时只有追溯发病情况和病史,才能知道由何病进展而来。

壮热的临床辨证:

*壮热,伴有大汗出,面赤,口大渴喜冷饮,脉洪大。此是伤寒阳明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热邪亢盛,正气未衰,正邪剧争所致。太阳伤寒、中风化热人里,或是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疫毒等病邪热人于气分皆可导致壮热症状。

*壮热,伴有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此是温邪逆传心包证。温热之邪犯肺逆传心包,邪热内陷,蒙蔽心窍,故壮热,神昏,肢厥。多见于风温病。

*壮热,伴有口苦而渴,心烦,小便短赤。病发于春季,此是春温病邪发于气分证。正气不足,热自里发,里热炽盛所致。

*壮热夜甚,伴有口渴,肌肤发斑或吐血便血。此是温病气营两燔证,里热炽盛,扰动营血,血热妄行而致。多见于暑温、春温、湿温等病。

*壮热,伴有头晕胀痛,手足躁动,甚则抽搐神昏,口干唇燥。多发春季,此是春温病热盛动风证。里热亢盛,上扰神明,耗伤津液,筋脉失养所致。

*壮热,兼有胸闷,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昏不清,多发于夏季,此是暑温病,热甚发痉证。暑热炽盛,引动肝风而致。

*壮热,热势午后更甚,伴有烦渴,汗多,胸闷气短,脘痞身重,少尿。发于夏暑之季者,是暑温湿热困阻中焦证。暑热之邪挟湿困脾而致。

*壮热,兼有咳嗽,胸闷,肌肤红疹点点。多发于春季,此是风温病肺热发疹。肺经气分热盛,波及于营络所致。

*壮热,兼有胸闷胸痛,汗出喘咳,痰黏不爽。此是邪热壅肺证,病发冬季是外感风寒化热;病发春季是外感温热。邪热人里,壅聚于肺,肺气失宣而致。

*壮热,寒战,兼有胸闷作痛,咳嗽,气急,咳吐脓痰腥臭。此是肺痈成脓。风热侵袭于肺,化热内蒸,肺失肃降,热壅血瘀成脓而致。

*壮热,兼有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中疼痛。多发于夏季,此是湿热下痢证。湿热蕴结于肠,肠中气血阻滞,传导失职而致。

壮热的辨证要点:

以上各种常见病证皆有壮热症状,但其兼症各异。伤寒阳明证与温病的气分热盛证兼有汗多,喜冷饮,脉洪大,苔黄。此证可见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等病的发展过程中,热邪传于里或入气分而致。

温热之邪逆传心包证多见于风温病,其发病急骤,传变快,很快即见神昏谵语,舌蹇肢厥。与阳明气分热盛不同,与其他壮热病亦不同。

春温发于气分,起病即发热而不恶寒,阳明气分热盛和逆传心包证初起都有恶寒证状,与本证不同。

温病气营两燔证,常见身热夜甚,肌肤发斑或吐衄便血,舌绛等症,与阳明气分热盛、逆传心包及春温发于气分皆不同。本证多见于温病的暑温、春温、湿温等病。

春温病热盛动风证,有抽搐或手足躁扰,与阳明气分热盛和春温病发气分皆不同;无发斑与温病气营两燔证不同。其病发生与逆传心包证相比较缓慢,而后者又无抽搐。

暑温热甚发痉证,项背强直或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夏季多发,与春温病热盛动风不同,后者病势较缓和,多发春季。

湿温病湿热闭阻中焦,发于夏末雨湿之季,与春温发于气分自异,其有脘痞身重症状与阳明气分热盛的表现不同。

风温病肺热发疹,多发春季,皮肤红疹隐隐,与温病气营两燔证的身热夜甚及皮肤发斑或衄血不同。

邪热壅肺证,有胸痛,痰黏不爽,但无脓痰腥臭,与肺痈成脓不同。

肺痈成脓,痰多,吐脓痰腥臭是其独具的特点。湿热痢,多发夏季,有里急后重,下利脓血是其特点。

《伤寒论》条文选录: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3)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24)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50)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5)

讨论 173条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说明高热已经伤津;224条虽未明言高热,但从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等证可以看出,高热不仅进入气份,且已波及营份;250条以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高热从体内蒸腾而出,说明已不是太阳病,而是转属阳明了;255条阳明病汗多,说明热势盛,且是从内蒸于外,可以断定胃中已成燥屎或将成燥屎。

医案选录:

案一:王某  男  成年(程门雪医案)

寒热初起,不得汗,热势壮,头痛肢酸,口干苦,苔腻,脉浮弦数。先与解肌达邪,佐以宣化。

处方:粉葛根一钱半  清水豆卷四钱  黑山栀三钱银柴胡一钱赤茯苓三钱竹沥半夏一钱半  薄橘红一钱半 冬桑叶三钱  甘菊花三钱 鸡苏散四钱(包煎) 甘露消毒丹五钱(包煎)

讨论:本案为外感初起,邪郁于外,证见不得汗,头痛肢酸,脉浮弦:但里已有湿热,证见口干苦,苔腻,脉数,内外合邪,故热势壮。

案二:吴君(裘吉生临证医案)

壮热烦躁,气急咳嗽痰黄,口渴恣饮,便秘尿赤而少,脉来滑数而洪,苔黄干而舌红,温邪不从外解,入里壅滞肺胃,法当辛凉开肺,泄热保津。

处方:清炙麻黄一钱半  生石膏一两(先入) 飞滑石四钱(包)  肥知母三钱青子芩一钱半 净连翘三钱  光杏仁三钱 天花粉三钱 淡竹叶三钱        生甘草一钱

讨论:本案为风温之邪不从外解,入里化热壅滞肺胃,故见壮热等里热诸证。

(0)

相关推荐

  • ​李士懋时方

    ​李士懋时方 三.升阳散火汤(<内外伤辨惑论>) 1.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以上各五钱 甘草炙 柴胡以上各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甘草生二钱 据上分析,升阳散火汤 证的机理就比较 ...

  • 第一章 导 论

    温病学概述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 ...

  • 【重读经典】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公众号    经方世界 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应用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便血  尿血

    便   血 便血,是指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而下,或下纯血.便血与痢疾的脓血便不同,前者便中混有血液,颜色清新:后者便中是脓血相混,颜色混浊,且有里急后重表现. 便血多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中气不足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胸胁(胀)痛

    胸胁(胀)痛 胸胁(胀)痛,是指前胸部与两侧腋下胁部(胀满)疼痛而言.胸与胁相近,有时并称为胸胁.胸属上焦,内藏心肺两脏,两胁有肝胆经脉经过,因而论述胸胁痛,多为心肺.肝胆疾病. 胸胁痛的临床辨证 *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咽喉病

    咽  喉  病 咽喉疾病有咽喉壁的痒痛红肿和乳蛾(偏桃体)的红肿疼痛. *长期咽喉不适,或咽痒时有一声干咳,或咽喉如有物阻塞,吞咽不下,检查或可见咽部粘膜有一处干燥不润.多属肝气郁结,气结痰阻. *阵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心悸

    心悸(怔仲) 心悸,包括怔忡,主要是心跳异常,心慌,或心烦不安,自觉心下筑筑跳动不宁,不能自主的症状.严格地说,心悸与怔仲是有所区分的.心悸是休作有时,怔忡是心胸跳动无有宁时. 心悸与怔仲的病因基本是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水肿

    水    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脸.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浮肿的临床辨证 *恶寒发热,兼有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咳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泄泻

    泄    泻 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古人所谓"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泻下较猛".两者微有不同,但其病则一,故总名之为泄泻. 泄泻的临床辨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呕吐

    呕    吐 呕吐乃食物人胃,反而上逆之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吐之征".胃气上逆,既有吐声,又有食物吐出于外者,谓之呕吐. 呕吐临床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出汗异常

    出汗异常 有些患者有出汗异常,如汗闭或身体的某些局部出汗.询问这些异常出汗情况,亦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临床常见的汗闭或局部出汗异常情况有以下几种: 出汗异常的临床辨证 *汗闭证:全身无汗,称为汗闭证. ...

  • 辨证与论治  辨证篇  问诊  潮热

    潮   热 潮热,是指发热有一定的规律性,盛衰起伏如潮水涨落,一日一次,按时而发按时而止.其热势有高有低,病证有实有虚.多见外感热病的中.后期以及某些内伤病等.外感热病出现潮热,多见于阳明腑实证,又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