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美回国后效力太平军不被重用,转投曾国藩后成中国留学生之父
【太平天国系列339,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洪秀全在起义之前曾多次参与清朝的科举考试,然而却屡次不中。自太平天国建国以后,便筹划着开设科举,后来果然将之成形。然而,在很多读书人眼中,太平军是叛军,对儒家先师不尊重还焚烧销毁典籍,不值得与之为伍,所以前去参加太平天国科举的学子是很少的,大多数反而是“医卜星象之徒”,这些人在清朝的社会中是不入流之徒。
参加的考试的人少,更别说真正有能力者前往考试,即便是偶尔遇到有能力的人,太平天国给他们的官职,不过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已,不会真正的委以重任,“纵偶得饱学之士,辄以为掌书、先生之属,养尊处优,拱手而已,其心未肯信之,亦终不得其用也”。
今天小佛要给大家说的这个人,论学历和能力绝对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佼佼者,然而却得不到重用,最后只能选择离开太平天国。
容闳,广东香山人,幼年长于澳门,学西方知识,14岁时进入马礼逊学校(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学校),1842年11名学生跟着老师从澳门迁香港,容闳就在其中。1847年,容闳跟随到美国求学,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容闳拿到学位证,随后加入美国国籍。小佛估计容闳应该是第一个考上耶鲁大学的中国人吧。
1855年,容闳飘洋过海回到香港,在一次基督徒的聚会上认识了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辗转从香港到了天京,为自己的哥哥效命,很快就被洪秀全委以重任,封干王,主持朝政,“内事不决问干王”。容闳一直对清政府很不满,觉得他们一边搜刮百姓一边讨好洋人,实在没有大国风范,想着自己学了那么多西方先进知识,应该做点什么事来改变国家的现状,当听说洪仁玕在太平天国主持朝政后,欣然前往天京。
容闳到达天京后,分析了太平天国的形势,给洪仁玕提了很多治国强国的意见,“陈时务,上革新七策,劝以革时弊,兴洋务,立法制,师西洋长技,以自强争雄于世”。可惜,洪仁玕虽觉得意见好却不能在太平天国推行,只能上奏洪秀全,封容闳为容天义。容闳想要的并不是官爵,见意见不能被采信,遂推迟太平天国的加封,离开天京前往上海。
1861年秋,湘军将安庆从太平据手中夺回,曾国藩于是在安庆设立安庆军械所,广招人才,“设居造船炮,颇以兴洋务,得人才为急”。容闳听说后,前往投靠曾国藩,成为曾国藩幕僚之一。
1864年,容闳再次前往美国,这一次他将带去的三万两白银全部换成了机器,这些机器最后都成了江南制造总局的家底子。
在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容闳意识到只有教育才能兴国,于是他极力推行政府出资派人留洋学习先进的知识。“同治六年,闳呈书总理衙门,不报;九年,闳与曾国藩、李鸿章连衔奏上”,同治十年,朝廷终于同意曾国藩的提议,派出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30人。
此后数年,清政府都有派出留美幼童,这些幼童后来不少人都成为了鼎鼎有名的人物,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思想家严复、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国早期驻外外交官员欧阳庚等人。而作为促成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
后来容闳还参与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参考资料:陶短房,《天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