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七:昭襄王称霸
一
秦武王突然离世,又无儿子,谁继位国君,成为了秦国首要国事。
当时秦国并没有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政治传统,秦武王的弟弟们都有可能获得王位,秦惠文王的后宫嫔妃们,当朝的权臣贵族们都忙乱了起来。
嫔妃之中有儿子的,并自认为儿子有可能继位的,立即行动起来联络宫内外势力,开始谋划夺权。
嫔妃之中没有儿子的,或有儿子但认为不可能继位的,则思考如何站队,避免陷入祸端。
众大臣们也开始选择自己的立场,一种是有实力影响继位人选的,很快就成为众公子拉拢的对象;一种是没有实力的,则自己开始分析押宝,力图谋取拥立新君之功。
在当时能够决定谁是最终国君继位人选的力量当然是后宫与朝堂,其中有四个关键人物:
一是秦惠文王的王后,当时已是王太后;二是秦武王的王后;三是两名众臣之首,左右丞相。
惠文王后与一些大臣及秦武王的部分弟弟们,支持公子壮继位。
武王后也有自己支持的对象。
两名丞相之间首先发生了内斗,右丞相樗(音如出)里子在武将魏冉的支持下,排挤走了左丞相甘茂,樗里子为了感谢魏冉的帮助,两人联合,以两票对一票,再对一票的结果,强硬的扶持秦武王的异母弟稷为秦王。
此时19岁的公子稷还在燕国当质子(质子就是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出身),当公子稷被立为秦王的消息传到各国,连赵武灵王都为了与公子稷建立友好关系,连忙派大臣到燕赵边境迎接,并与燕国使臣一起护送其回秦都咸阳继位,公子稷史称秦昭襄王。
公元305年(昭襄王二年),公子壮与拥护大臣和别的公子们起兵反叛,全部被诛杀,惠文王后忧郁而死。秦武王后也受到牵连,逃回家乡魏国,她支持的对象史书中没有记载,估计应不是公子壮。
二
魏冉为什么要拥立公子稷为秦王呢?
因为魏冉是公子稷的舅舅。
秦昭襄王的母亲芈(音如米)八子从楚国嫁到秦国,成为秦惠文王的妃子,昭襄王继位后,封母亲为宣太后,魏冉是宣太后同父异母的长弟。当时楚国与秦国贵族大臣之间的通婚众多,朝中很多文武大臣都是魏冉的宗族,在拥立哪位公子继位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魏冉当然一点都不糊涂,除了自己的亲外甥,别人当然不行。
魏冉为什么能够拥立公子稷为秦王呢?
因为魏冉有实力影响朝政。
魏冉勇猛过人、臂力矫健,常与秦武王一起习武比赛,他精通兵法,擅长打仗,深得武王喜爱信赖,在被武王任命为将军后,又善于结交朋党,培植势力。在拥立新君的政治斗争中,他抢抓时机,帮助右丞相逼走左丞相,与右丞相形成政治联盟,共同拥立外甥为国君。随后在处理公子壮的反叛中,果断迅速彻底,这些都是自身强大实力的综合体现。
魏冉是秦昭襄王坚定的拥护者之一,一生五次担任丞相职务,权倾朝野。一直到昭襄王四十二年,宣太后去世,魏冉才离开秦都到封地陶邑居住终老。
三
秦昭襄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时间56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
昭襄王的卓越政治表现,汉臣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为:“追亡逐北”、“宰割天下”。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用了“昭襄业帝”。当代秦史专家翦伯赞称: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昭襄王开创了秦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民族精神积极奋进、各类英才辈出、社会节奏加速、历史进步明显、文明创造丰富。
昭襄王在军事方面功勋卓越。
秦国对六国接连用兵、连战连捷,斩将夺地。尤其是公元前260年,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秦杀赵军统帅赵括后,俘敌40万,尽坑杀之,赵国军事有生力量被彻底消灭,其余国家心惊胆战,很难再组织有效的对抗反击,秦国对六国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终于形成。
在治国理政方面颇有建树。
大思想家荀子在昭襄王时期考察过秦国社会状况,他在回到齐国兰陵任稷下学宫最高长官“祭酒”时期,多次表扬秦国之治。他用了“四古”来赞扬秦国:“百姓恭顺、风俗淳朴、古之民也;官吏清廉、忠信履职、古之吏也;士大夫无私事、不结党营私、古之士大夫也;朝廷勤政、治理井然、古之朝也。”
荀子用治理的最高境界来评价某国国政,在荀子的著作中极为罕见。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对于秦国的认知均深受荀子观念影响。
在经济文化方面长足进步。
都江堰是此时期举全国之力修建的重大水利工程代表。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商业交往繁荣,吕不韦等大富商可以自由进出秦国经营贸易。在收复义渠国后,大量产出的西北良种战马成为东方六国必需的军事物资,也为秦国获得可观的财富税收。
昭襄王时代还调整外交政策,推行远交近攻,沉重打击了六国有生力量,推进了统一大计。
下面讲昭襄王的三个故事,分别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察常人所不能察,行常人所不能行,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其过人之智。
四
西周末年,统治北方的戎狄两部落分裂。戎部落南下迁徙至陕甘两省交界的陇山、泾河一线,与周人时战时和,随后戎部落臣服于周天子,由游牧走向农耕定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申侯联合戎部落杀周幽王于骊山,随后戎族正式建立义渠国,国都设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西北五十公里处。
公元前306年,昭襄王继位后还没有亲政,朝中大事由宣太后与魏冉决断。此时宣太后与魏冉的政治根基还不稳定,内部有各类反对势力,外部与六国也摩擦不断。从义渠国都至秦都咸阳,只有300公里路程,义渠时而起兵伐秦,双方互有胜负。迅速妥善解决义渠的外交军事问题,是秦国当时紧急迫切的政治需要。
所有的战争背后都是拼经济财富、拼国民士气、拼兵力粮草、拼资源调配,如果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者足够诱惑的利益,没有几个人愿意打仗。
宣太后改变了正面征讨义渠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主动向其送去财物布帛、歌姬舞女示好。义渠王很是感激,就亲自到秦国去朝拜刚继位的昭襄王。宣太后和魏冉有自己的盘算谋划,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宣太后热情的留到秦国居住,宣太后与义渠王不仅日久生情,还共同生下了两个儿子。
义渠王居秦国30年,乐不思蜀,义渠国自然不与秦国为敌,并在战马、兵卒等方面提供援助。秦国顺势把主要精力兵力都投放在征伐六国上,特别是公元前276年到前274年,秦军斩首敌国士兵达到20万,黄河以东的数座城池都被秦国占领。
公元前272年,此时的秦昭襄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在六国战场取得巨大胜利后,他决定彻底解决义渠王久居秦国后宫的问题。
昭襄王刚继位时实力不强,不能与义渠国发生冲突,所以太后以身“和亲”。这30年来秦国东征六国、南平蜀乱,义渠王多有帮助,也算是政治盟友。但是当秦国实力都已经足够独霸称雄时,如果还需要用太后去政治联姻,换取和平,这是对秦国的侮辱,更是对昭襄王本人自尊心的打击。
我们可以设想,昭襄王与宣太后在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前,可能进行了多次反复深入的沟通协商。
昭襄王有自己的体面和国家尊严,宣太后与义渠王30年的夫妻生活必定也有深厚感情。这时候面临的选择是残酷无情的,一种结果是昭襄王放弃尊严,让宣太后与义渠王继续共同生活。一种结果是宣太后妥协服从,与义渠王恩断义绝。
无论最终哪种结果,儿子与母亲之间都要有一个人受到严重伤害。
史书中用寥寥几个字记录了最后的选择:“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
秦军随后趁义渠人没有防备,又迅速发兵灭亡义渠国,将戎族融入华夏民族,在义渠旧地置陇西、北地、上郡等三郡,这三郡即从今天甘肃省平凉、庆阳一带,向东北一直延伸到陕西省榆林、延安。
秦国此役获地千里,构筑起了西北方向牢固的后方基地。
宣太后审时度势,当秦国力量弱小、无法多面应敌时,不惜用自身作为政治筹码去获得外部权势支持;昭襄王在羽翼未丰时,不莽撞行事,不贸然出击,不漏丝毫声色,只是低头发展壮大自己;当实力开始反转,彼此权势地位发生变化时,昭襄王与宣太后两人都舍弃个人情感,以秦国发展的大战略为考量,用“诈”的方式,以最小的代价灭掉义渠王,并斩杀亲生二子,永除后患,这件事情充满了无奈与残酷。
这就是昭襄王“忍常人所不能忍”的故事。
五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把王位传给儿子,自号“赵主父”,意思是拿主意、还在主事的父亲,并把全部精力用在赵国军事事务上。
赵主父认识到秦国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赵国要想崛起,与秦国必有一场决战,他制定了从赵国沿北部草原到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再过九原一路向南,从正北方向奇袭秦国的军事计划。为了考证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赵主父决定亲自到沿路考察山川地形、风土人情。
公元前 298年,一个赵国使团从北边云中、九原、上郡一路来到了咸阳,请求面见秦王,报告赵国立君之事。
秦昭襄王接见赵国使团,他见到使者首领气宇轩昂、自信从容,心中暗暗敬佩。
在使者报告完赵国新君之事后,昭襄王问:“赵主父为什么要传位给儿子?”
使者说:“主父为培养锻炼赵王治国安邦的本领,这才传位于新王执政。当前国家大事还是由主父与赵王共同定夺。”
昭襄王又问:“使者一路前来,认为秦国如何?”
使者说:“秦国物产富饶、繁荣昌盛,我们主父推行胡服骑射后,赵国日益国富兵强,现在跟秦国实力相比,基本旗鼓相当。尽管如此,我们主父与赵王还是愿意同贵国保持良好关系,不愿再起兵戈。”
听到赵国使者言谈不卑不亢、颇有见地,昭襄王很是认可这位赵国使者的才华气质。
朝拜结束使者告辞,等到了晚上,昭襄王突然产生疑问:这名赵国使者,言谈举止风度不凡,绝非普通人臣,但熟悉赵国人物的大臣们都没有听说过这名使者,莫非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内情。
第二天,昭襄王再次传见赵使,得知此人已经连夜赶回国了,昭襄王立即派兵追赶,但最终无果。
在抓捕了未及时逃脱的其他使者审问后,才知道使者首领乃是赵主父假扮,秦王昨日与他会见完后,赵主父认为自己可能被秦王识破,担心有变,所以连夜潜逃。
昭襄王见微知著、察人识人的本领由此可见一斑。他从一次普通的外事活动中,观察一名使者的言行举止,便能找出蹊跷,觉察出其中有特殊情况,其敏锐洞察力非常人可比。
这件事情的背后是昭襄王心思细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察人未察、知人未知,这也是他取得卓越成就、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优秀素质。
六
在古代战争中,国君亲自到战场一线是风险极大的事情。一是战场瞬息万变,国君有极大的安全风险。二是如果战败,国君可能威望扫地。三是国君参战,代表朝中已经无人可派,这是灭自己威风的事情。所以历朝历代,除了开国皇帝纵横疆场外,极少有国君亲临一线战场的。
长平之战中,秦军与赵军两军对垒已经两年,赵王为了加快战争步伐,决定亲赴战场督战,周围大臣连忙劝阻,讲安全、讲国威等理由,赵王于是作罢,只是安排官员做好督战和物资供给。
昭襄王在战事双方进入胶着状态后,他精心筹划,秘密替换秦军指挥将领,动员全国15岁以上男子奔赴长平战场,安排河东郡百姓全部参与到物资配送中,并设法围堵破坏赵军粮草供给路线。当战事进入最后决战时刻,他不顾别人阻拦,立即亲赴战场,靠前指挥,亲自调度。他深入到战场一线劳军指挥,鼓舞士气,集中全部资源孤注一掷,誓夺此战胜利。
昭襄王在关键时刻,根本不在乎个人安危和声誉,倾全国之力决战决胜,最终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万降兵被秦军坑杀,这是其性格中勇毅担当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