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所谓教育之道
【异史氏曰】永通说《教育之道》这本书不错,于是立马下单,居然第二天就到了,迅速翻了翻,读起来很顺畅,如此的写作风格倒是第一次见到。书中所言种种并不陌生,只不过能有马文·柯林斯那样的教育态度的人不不多见,能如她那样坚守的则更是寥寥无几,但热衷于为这些书写推荐语的倒是不少……就是不知道那些推荐者有没有认认真真翻过,还是如我这样走马观花一般……
马文说:“真正教会了我该如何做一名老师的是门罗县培训学校的校长。他对新进教师尤其严厉。他会连续两个月每天坐在教室里观察,边摇头或点头,边做笔记。下课后,他会让我坐下,然后给我上一课,仿佛我就是他的孩子。他告诉我,每节课都要直奔主题。他说,‘嗯,最后一排第三个座位上的小男孩没有跟上。’他训练我观察孩子们的面部表情,通过他们的眼睛判断他们是否听懂了。我学会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授的课程,还应该了解学生。”这大概就是所谓校长之道吧!环视周遭,有多少校长能如此?我记忆中大概只有已经过世的前石港中学校长于锦春先生了。他曾经连续听过一位数学教师半年多的课,或许正是这半年使得这位数学教师有了后来的风光,只不过他有没有想到自己为什么会风光起来就不得而知了。教师不会教课,我们这些做过校长的和正在做校长的是有责任的。好玩的是成了教育家的校长倒是不少。
马文认为,“把责任归咎于电视、父母或者孩子的生长环境毫无意义。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站在全班学生前面的老师”,而老师的背后是我们这些做过或正在做的校长们。我们很少有人会如马文那么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课堂上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师生关系没有处理好。一位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必然建立在其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老师毕竟也是凡人,有些时候,他们并非作为教师,而是作为不开心的人对各种情景做出回应。有时,一个孩子突然被贴上标签,仅仅是因为老师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反应过度,而那些行为不过是正常孩子的恶作剧。有时老师仅仅是很生气,想要报复那个孩子。一个老师的性格、观念和喜好干扰甚至扭曲了他对孩子的反应”。“老师可以塑造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孩子;可以支持一个孩子,也可以污蔑个孩子。有老师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点燃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求知若渴,那么就有老师能够让学生厌恶学校,甚至厌恶自己。他们也并非有意为之。做老师的必须时刻警觉,事无巨细。即便像‘你的哥哥是个非常聪明的学生’,或者‘你是这个班级个头最大的,所以集体表演你站在后排’这样漫不经心的话也会疏远一个孩子”。悲哀的是当我们与老师们分享这样的观点时则往往会遭遇疏离与反感。
马文认为,美国那些管理者“好像只想着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考试排名。学生是否学到了东西,并不重要。除了学生在统一考试中的表现,什么都不重要。教师们必须针对那些考试教学生答题技巧。奇怪的是,如果孩子不学习,没有人会责怪老师。如果一名初二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阅读,没有人会找孩子的第一位、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老师追究责任,问他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没有人那样做,错的一直都是孩子”。我们的管理者是不是这样呢?我想答案是明确的。
我理解的马文的教育之道不过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努力: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最大可能的理解他们,接近他们,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