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西江苗寨 领略民族风情
漫步西江苗寨 领略民族风情
和谐社会采访团,战友情深心相连,
今年贵州来相聚,西江苗寨酒歌欢。
(西江千户苗寨情况介绍均来自网络)
来自全国各地部分省市法制宣传的同仁战友们在参加了2010年由广西组成的《和谐社会》采访团,经过二十多天的采访活动以后,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十几年来这些战友们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每年都会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相聚、畅叙友情。并先后到大连、河南,安徽等地参观游览交流,2018年贵州刘磊一位朴实憨厚的苗族小伙子热情邀请大家去“多彩贵州”相聚,得到大家一致赞成,这是我们大家在贵州来到雷山县境内的“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观光,现把所见所闻编辑美篇,分享给大家。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和谐社会》采访团团长陆寿青在千户苗寨留影。
2017年12月,贵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获得2017年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的荣誉称号。
西江苗寨的历史沿革: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多彩西江:
在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
“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
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
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
1914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
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
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
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
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
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地形地貌: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地理气候: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清凉宜人。
自然资源:西江千户苗寨境内河流长度为16.8公里,流域面积为65.3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7%,最大洪水流量45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为1.84立方米/秒。探明的矿点:开觉和白水河硅矿各1个,主要含砷、铅、锌等。开觉矿点可供开采50年以上。其他自然资源有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等,境内森林覆盖率85.15%,有植物杉树、松树、枫香树、板栗树、青杠树、樟树、茶子树、映山红等居多。桂皮、木姜、杞木、杜仲、五倍子等几百种树种和药材、果树、茶树等。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西江千户苗寨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苗寨歌舞: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每年前来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达数万人。
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都喜欢穿上苗族的服装,佩戴苗族服饰拍照留影。
在有苗寨明显标志的石碑前拍照留念。
在这高大的石头山上,雕刻着西江千户苗寨简介。
以美丽回答一切!
这里挂满了各种民族服装、服饰,供游人穿戴拍照留念
哇!这是我们采访团来自辽宁和吉林的两位美女战友,她们穿上苗族服装,佩戴了苗族服饰,立即把周围照亮,吸引了周围众多游人的眼球观看,投来羡慕的眼光,我为这两位靓女及战友们拍下当时的情景。
战友们在一起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苗族古歌》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古歌》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流传的苗族古歌,是苗族古歌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版本。
《苗族古歌》的历史渊源:远古时期,苗族人民饱受着战争苦难,为了躲避战乱,多次大迁徙,因为担心各种信息被历史所湮没,智慧的苗族先民便将自己的历史深藏于清雅、空灵而又雄浑悲怆的古歌当中,留存于民族的记忆里。
《苗族古歌》在苗族社会历史中重要的地位,是苗族口传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苗族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除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价值外,还具有教育、审美和娱乐学杰出价值。
苗寨歌舞: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
游人与苗寨村民交流芦笙乐器情况。
这个铜铸雕塑群是反映苗族热情好客的情景,来了客人敬酒的画面,客人坐在下面,几位苗族妹子把几个酒碗上下排列端好,从高处斟酒往下流到客人的嘴里,并称为叫“高山流水”。
苗寨做生意的村民。
远远望去这位苗寨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出来做生意,让人感觉实属不易,可当她走到我跟前的情景着实的令人感动,她不仅仅是肩上挑着担子,在她的身后还背着一个婴儿呢!……
即将丰收的水稻
这是西江苗寨的雷山县公安局西江派出所,西江派出所旅游警察中队。该所在治安防范,尤其是防火工作等被评为先进单位,并受到公安部的表彰。
在西江苗寨的雷山县公安局西江派出所门前的展牌中分别对所里的 “1、强化检查宣传,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惩治犯罪,打造平安西江;3、服务群众,构建警民和谐;4、巡逻防控,编织天罗地网” 等各项警务工作进行宣传展出。
同仁战友们纷纷在派出所门前留影。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