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太和石条街的记忆
太和石条街的记忆
每一次回老家太和,路过北关清真寺附近的时候,总会让我想起这里的石条街。
因时光久远,只留下片段的记忆,并不是很准确,也是对太和老街的一种怀念之情。
江南六大古镇,我一 一看过,走在人家的石板街上,也会让我想起太和的石条街,其实,太和的石条街,并不次于江南古镇的石板街,甚至比古镇的石板街还光滑还古老。
据太和县志记载,太和石条街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建于明,盛于清,街宽2米多,有五排青石铺成,绵延几百米,非常气派。
记得小时候,应该是七十年代,父亲带我进城,走在石条街上,青石非常光滑,但不是很平,排与排连接处也有凹处,两边是连成一条线的店铺,听大人叫筒子屋,得走几层台阶才能进店铺里面,我得仰视才能看到店铺内的商品。
店铺的门,是用插板,一个门得有十几块木板,店铺大的得用更多的插板,不像现在的卷闸门方便。
我记事的时候,只到过西关一小东侧的那条南北石条街,至于其他几条石条街,我也没去过,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条石条街,南北长有五百米左右,北到现在的文明路,然后往东拐点弯,但没多长,往南到护城河北边路口。
这条被称为筒子屋的石条街,应该是七八十年代太和最繁华的一天街,记得跟父母进店铺,母亲扯布,柜台上有一根钢丝,服务员把钱和布票用夹子夹着,出溜一下拨给总台上一个女的,那女的找好零,又出溜一下拨给了服务员,服务员把找的零钱和布票及布递给母亲,反正就听到夹子在钢丝上来回出溜声,我看得津津有味,忘了跟父母走,父亲回来揪着耳朵给揪出去。
一次父亲带我到石条街,在一家饭店吃了一碗丸子汤,店里人多,根本没有座位,父亲给我买了一碗丸子汤,才2角钱,我是站着喝完的,好喝的不得了,具体啥味谁还记得。
反正,只要是和父母进城,石条街是必去的,因为在那条街上才能买到生活用品,光滑的青石,高高的两厢店铺,拥挤的人流,是那条石条街最深的印象。
现在我常想,若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一位手打油纸伞的妙龄女子,款款穿行在青石条街上,岂不就是江北的雨巷。
让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也就是12岁左右吧,正月十五晚上和村里小伙伴,跑了十多里路来到石条街看划旱船等表演,当时整个石条街人山人海,满街筒子都是人,把表演节目的围的水泄不通,我在外面啥也没看到,结果有人起哄,嗷嗷地拥挤开来,就听乱喊乱叫,哭爹喊娘,人流过去后,好多人回来找自己的鞋。
九十年代初,我回老家时,常去在西关一小院里居住的五弟家,弟媳的父亲是一小的教师,分的有两间房,让给五弟一家住了。那时,好像石条街还有,只是比以前短了,北头拐弯的好像没有了,两边的店铺也整修或者重建,不是记忆中以前的样子。
至于是哪一年把石条街拆除的,我就记不得了。
后来回去与战友聚会,我还和战友聊起这条石条街,拆除了实在可惜,人家外地重建古街,搞旅游开发,咱这却把古石条街拆除了,令人不解,又使人惋惜。
如今,太和老街除了保留原清代两广总督徐广缙祠堂和文庙外,也没有什么古物了。
太和石条街,只留在脑海里点滴久远的记忆。
(图片:网络)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