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病毒”的态度
副标题:不能因“中医无病毒之说”而不对病毒发声
在我国由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的存在,习惯上大家分别叫“中医”和“西医”。严格来说,“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体系,所以这个简称应该没有问题;“西医”一般是指西方医学体系,这个简称就有点问题,因为,西方历史上也存在过所谓的传统医学体系,只是在近代他们把传统医学体系扔掉了,以近代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而成为了所谓的现代医学体系;当这个医学体系被引入中国的时候,由于其基本理论体系完全不一样,所以,就有了“中西医之争”。
今天,我们不打算讨论中西医之争,只是把大家比较关心的“病毒”问题讨论一下。
1、
毒与病毒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饮食发展与变革的历史,我们一天也离不开饮食,我们每天吃的东西,有的是好的、有的是不好的,甚至有些是可以致病的,那些让我们吃了以后生病的食物,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食物有毒。这种识别食物是否有毒的能力,是生物生存的一种本能,这种能力不是我们人才会有,各种有生命的生物体都有这种能力,生物学上叫它“趋利避害”。
只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有毒和无毒绝对化。我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有毒的食物,只要它的量足够小,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无毒的食物,只要它的量足够大,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同,对有毒和无毒所需要的量,体验是不一样的。有一个必较特殊的例子: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女同学,身体瘦瘦的,也没有什么病,但她对鸡蛋过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轻微中毒”,他吃了鸡蛋的反应是,全身会起很多小小的红疙瘩,不是很痒,但很难受;所以我的这位同学几乎与鸡蛋无缘;记得当时有几个爱搞“恶作剧”的男同学,在食堂打饭以后,偷偷的将鸡蛋菜汤里的一点点鸡蛋放到这位女同学的碗里,不注意的话,几乎发现不了,结果是这位女同学吃完饭以后,很快就有了反应,不断地追问是谁干的“好事”;这件事当时也让我们知道的同学感到很好奇和不解。
中医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利用某些植物、动物、矿物的毒性来为病人治疗疾病,用药的关键是“用量”,所以才有了中医药方的不传之秘。所谓的“秘方”,精妙之处就是在于药物搭配和用量。
西方传统医学体系对食物有毒、无毒具有大致相同的观点,而“病毒”这个概念则是西方现代医学体系的新概念,与“毒”的概念有大致相同的含义,最大的不同在于:“毒”指的是食物整体,而“病毒”指的是食物所包含的某些成分,之所以这样,主要依赖于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显微镜。
2、
显微镜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博物学家胡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植物的细胞,十几年后,荷兰透镜制造商列文虎克用更先进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了微生物,目前一般的说法是:列文虎克是显微镜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发明的显微镜,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我们关心的是:显微镜的发明及其之后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催生了西方现代医学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因此,显微镜的出现应当是西方传统医学体系与现代医学体系的“分水岭”。
显微镜的使用扩展了人们的观察视野,细胞、细菌、病毒、基因等等新的概念在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被不断创造出来,重点来了:技术的发展在无意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原来人们以为某种食物有毒,是认为这个“食物整体”有毒,现在人们发现有毒成分是“XX病毒”,而且在实验中证明了当把“XX病毒”消灭掉之后,食物毒性降低或者变为无毒,所以大家非常坚定的将这种医学体系称为“实证医学”,是精准的、科学的、可信的。
传统中医(之所以这样称谓,是因为在中医院校及中医药研究机构仍然使用显微镜)是不使用显微镜的,不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也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因为理论上不需要,思维逻辑上也不允许。
那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中医,你不能否认“病毒”的存在,你也不能否认“病毒”与某种疾病的客观联系,该如何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辨证论治的观点来说明“病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试图将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统一起来的想法是枉然的,事实证明也不可能。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理论解释“病毒”提供了一个参照物——电脑病毒。
3、
电脑病毒
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构成了一个生物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具有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反过来也一样;所以,《黄帝内经》在论述人体结构功能的时候,同样拿国家的职能结构做类比,比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这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
汇编语言是电脑操作系统的基本编程语言,汇编语言就是依据“0”和“1”来编程,所以,电脑系统的根基是“0”和“1”,中医理论对“0”和“1”的理解就是“阴”和“阳”,只是表达符号不同而已。
死读书的人肯定不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把脑袋堵死了!
试想:把灯灭表示为“0”,灯亮表示为“1”,如果把它分别表示为“阴”和“阳”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这种表示反而更直观、更好理解,对不对?两种不同的状态嘛!之所以用“0”和“1”表示,是源于书写的便利和它的通用性而已。
程序编写完成了还不行,还必须让它运行起来,这时电脑“活”了,但问题也出现了:电脑病毒产生了。
之所以叫它“电脑病毒”是因为它具有生物病毒的一些基本特征:破坏性、传播性等。
是谁搞出来的“电脑病毒”?人哪!肯定不是狗或者猫之类的。
“电脑病毒”也是一种电脑程序。一拨人在编制操作系统程序和应用软件的同时,另一拨人在编制“病毒”程序,之后就产生了电脑警察——杀毒软件。
为什么要制造“电脑病毒”呢?让电脑在一个清洁的环境中运行不好吗?那是你的美好愿望,是个幻想!客观世界并不存在。我们都知道:电脑病毒的历史与电脑的历史一样长,这是客观事实。
换一句话说,就是你永远不可能消灭“电脑病毒”。
有些网友可能不明白,既然“电脑病毒”是人干出来的,把这些人抓住干掉不就行了吗?答案是:不行,做不到。大家还记得2007年1月肆虐网络的“熊猫病毒”吗?当犯罪嫌疑人落网的同时,更多的人又知道了一个新名词:病毒产业链。
据统计:我国病毒产业规模已超过百亿元以上。
利益驱动,永远是“电脑病毒”制造者的原始动力。而这个原始动力根植在一个更深层次东西之上——欲望。
4、
欲望
食色,性也。饮食和性欲是人的本能属性,是天性;不只是人类,在广大的动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它是被自然法则所规定的。饮食保证了生存,性欲保证了繁衍;两者缺一不可,缺了一样,人类将不复存在,动物界将不复存在。
这些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道理,在现实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景象却并不理想:饮食在满足人们食欲的同时,也带来了疾病;性欲在完成人类繁衍使命的同时,也带来了强奸、梅毒、艾滋病。
我们的理想是:消灭疾病,消灭强奸、梅毒、艾滋病。但我们做到了吗?
纵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与疾病、强奸、性病作斗争的历史,就像上一节我们讲到的“电脑病毒”的历史与电脑的历史一样长一样,疾病、强奸、性病与人类的历史也是一样长,你见过哪个朝代没有这几样东西(说明一下:这里只是举出的几个例子而已,并不是全部)。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之所以我们的所想与结果不一致,不是世界错了,是我们错了!原因在于我们搞错了“因”与“果”的关系。
5、
因与果
正如前面我们所讨论的,当电脑运行出现问题的时候,使用者的第一反应:中病毒了;因而很自然的认为:中病毒是电脑出现问题的原因。看起来是正确的,因为用杀毒软件将病毒干掉之后,电脑运行正常了,非常精准、无误,对不对?
但是在解决“熊猫”网络病毒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影响电脑运行的根本原因是:犯罪嫌疑人——利益驱动——欲望。追根朔源,“因”不是“病毒”,是欲望也!
在人类身体里的“病毒”也是一样的呀!
你能干掉欲望吗?欲望没了,人类也没了。
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了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么多的“为什么”。
是不是很悲观?大可不必!我们从下面的大结局——中医与西医的态度中寻找答案吧!
6、
态度
有一句话叫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是夸张的说法,真实世界里,意思差不多,但没有这么夸张。
当“电脑病毒”来临的时候,中医的态度是:我尽管看不见你,但我早就知道你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严重的时候,抓一批人,打击一下,建章立制,完善法律,做好教育。
西医的态度大概是:发现病毒,杀,多搞几个杀毒软件,提高杀毒能力;又发现新的病毒了,哎呀!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还是不够好,能力不够强,继续开发、优化,循环往复,直到有一天,不小心把几个电脑都干死了。
当人类遇到“病毒”的时候,情景大概差不多吧!思维方式决定了行动的方式。
中医的态度是:魔高九寸,道高一尺。和谐共存,但我不会让你这个“魔”冒头。这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吧。
我说清楚了吗?感谢阅读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