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天下而正少年 ——借《关雎》正确看待和处理学生早恋问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点明了支配罗素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之一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当课上分析到罗素追求爱情的原因,学生或羞赧低头或夸张大笑皆透露出他们的忐忑和好奇。关于“早恋”一词,一直都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在发展心理学上因“早恋”朦胧性、变化性和差异性等特点所带来的一系列缺憾表现让家长和老师闻之色变,因此,青少年学生对之压抑不语或逆反模仿则让“早恋”更如禁果一般。

教学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班会课上老师苦口婆心教育学生了解早恋的危害,语文课上老师又声情并茂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爱情的美好。你若认为个中教育步调不一甚至尴尬矛盾,实则源于没有真正读懂文本。爱情诗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去恋爱”,而是教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怎样的人值得你去爱,以及如何摆正情感的姿态。

《关雎》是《诗经》的压卷之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有节制,不过分。如何真正体会孔子对此的评价,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秉持“经济性原则”,即在文本解读中尽可能少地调动外部资源而在文本内部找答案。

一、怎样的人值得你去爱

首先抓住文本中出现的关键形容词:“窈窕”。可见古代常人对女子的审美要求是文静美好的样子。其实与其说是外表,不如说是一种气质。因为诗歌全篇并没有对淑女形象的具体描述,诗人含蓄的表达让读者脑海中通过想象自动描绘出带有个人审美喜好的淑女形象。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魅力最是迷人,也是他人难以企及和模仿的。其次可把握三个动词:“流”“采”“芼”。通过重章叠句不断描绘和赞叹淑女摘取、挑选荇菜的举动。也许我们对荇菜不了解,但是摘取莲子和处理藕还是有一些生活经验的,从获得食材到做成佳肴,一步一步都要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如此勤劳让人油然而生出爱慕之心也是情理之中了。快乐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因付出而带来的收获便格外香甜。第三再从手法来看,通过“比兴”以挑选荇菜说明择偶过程也是如此逐个了解、斟酌比较。这是以理智的态度对待爱情,不图一时兴起而盲目做出决定。

通过文本解读,可以说值得君子爱的淑女是一位有气质、爱劳动、对待感情慎重理智的人。这对现在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他人和良好价值观的树立有积极引导作用。

二、如何摆正情感的姿态

“求”“友”“乐”三个动词分别展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追求、对……亲近、使……快乐。从情感萌发到行为表现,可见诗人爱得执着。爱得执着是君子的姿态,但是“死缠烂打”却不是正确的表达。这点可以从“辗转反侧”“寤寐思服”中看出来,君子虽然迷恋爱慕对方,却格外尊重所爱之人。不是因为君子胆怯,而是另有高明“招数”:“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既然喜欢一个人,肯定会了解对方喜好而投其所好。在古代,琴棋书画乃高雅乐事,君子选择这些事去做也能推测出女子也是擅长或喜爱高雅乐事之人。所以君子的“杀手锏”出现了:简单到甚至没有“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小心思,而是选择提升自己能力,为所爱之人把自己变得更优秀。简直是追求所爱的最高境界:为了你,我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君子的做法启示我们,真正在爱中的人应该是双方都在进步的。关于爱情,不论什么阶段,不必回避甚至刻意打压,而是以执着却不死缠烂打、足够的尊重和提升自己能力的积极姿态面对这份感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便是《关雎》一诗最奥妙之处。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就在流行中要对人们起到感化作用,也就是诗歌的“风教”。虽然这种社会作用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于文艺的功利主义要求,但是“教者,效也”,“上”者应运用诗歌教化“下”民,就像教育工作中家长和教师也可以运用《关雎》帮助和正确引导青春期学生处理早恋问题。风天下亦可正少年之三观,以正确的姿态去爱值得爱的人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