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中国古书的分类
中国古书分类跟历史有关,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人对历史的重视。
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是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的地方。虽然也有其他几大文明古国,但是他们的历史记载,不如中国的这么详细,也不像中国保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中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我国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计数,据世间统计,至今保存下来的古籍有八万多种,说明中国的古书是非常多的。如此众多的古书,古人在整理编辑过程中是怎么分类的?了解这些,对我们的图书管理有帮助。
现在佛教的大寺院都有图书馆,图书馆就涉及图书管理,图书管理就涉及书籍的分类。最近我们也在整理书籍,其中就涉及书籍分类的问题,书籍分类需要有一个分类的方法。
面对大量的古书,古人是怎么分类的?在中国,有两种分类法比较有代表性,这两种分法是一个过渡。早期是“七略”分法,后来形成了固定的分法,就是“四部”分类,这是中国古人对书籍的分类方法。
南无阿弥陀佛
“七略”分法是比较早的,始于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即公元前26年的西汉成帝时期。从公元前开始,中国古人就开始整理书籍,说明那时候的书籍量已经非常大了。
当时有两位重要的人物,刘向、刘歆,他们是父子。皇帝先是命令刘向做整理工作,刘向死后,皇帝又命他的儿子刘歆继续负责这项工作。整理工作的内容包括收集、校勘、分类、编目,等等。
出家人也要学一点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整理文稿、书籍,编辑资料,包括以后管理图书馆都可能会用到。现在要把音频、视频资料转成文字,就涉及很多问题,如听写、校对、加科目,其实跟古书整理有类似的地方,所以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刘歆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叫《七略》。这是国家级图书馆的管理目录方法。
《七略》将当时收集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术数、方技、诗赋六大类。它实质上是把所有的书分成六大类,叫“六略”。“略”是一个代表,就是说它不是很完整的,是大概分成这六大部分。然后再加上一个概论性质的“辑略”,也就是对于六略的一个总的编辑说明,简称为“辑略”。这样六略加上辑略就是“七略”了。实质上分类法只有六个,但是在分类之前,必须有一个总的说明。
《七略》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了,但是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当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现今保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的古书,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古籍分类方法。以后我们如果有图书馆,就会涉及书籍分类。当然,现代的分类有现代的方法,不一样。
“七略”分类出现在西汉时期,现在已经很少提到了。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分类方法:“四部”分类。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改进。
由于按“七略”分类的古书还是比较多,后人就开始做一些整理,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在西晋的时候,有一位学者叫荀勖,他在其著作《晋中经簿》当中将“六略”改为“四部”,“四部”分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四部”就是甲部录经书,乙部录子书,丙部录史书,丁部录集书。
甲部是以经书为主,包含了六艺的内容。乙部是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术数、方技等。丙部是史书,这里就明确有史了,所以在“四部”分类当中,史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丁部是诗赋,就是诗词、歌赋这些文章。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时间在西晋,比较早。
到了东晋,李充所编的《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史书最初是在丙部,后来调整顺序,到第二部分,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二者交换了位置。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就开始成形了。
经、史、子、集,具体指哪些内容呢?
“经”,是指经书,就是儒家的经典。我们现在学的儒家的《四书》《五经》,就是属于经部类的。
“史”,就是历史书。古代的史主要是官方的正史,因为古代中国人比较注重历史,有专职的官员来记录历史。
“子”,就是诸子百家的著作。当然也包括宗教,就像道家,道家还算是比较早的。佛教传到中国来后,也算是宗教之一。
“集”,就是文集,也就是诗赋、诗词这一类的,汇集在一起,叫“集”。
经、史、子、集,成了东晋以后编辑书籍的一个方向。当时虽然提出了这个“四部”分类法,但是并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模式。“四部”分类法是在什么时候才明确下来的呢?是在《隋书·经籍志》当中才确定下来的。
《隋书·经籍志》是隋朝的一本书,这本书实际上是唐代初期的名臣魏征编写的目录。因为魏征经历了两个朝代,成书时间是在隋末唐初。《隋书·经籍志》正式标注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四十个类目,在这四部的下面还有小目录,这样古代图书就开始定型了。中国古书分类法,从这个时候起就以“四部”分类为主。
“四部”分类法解决了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得到中国古代官方、民间共同的认可。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也沿用“四部”分类法,一些大型古籍丛书也都囊括“四部”。
有很多书还以“四部”命名,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四库全书》,“四库”就是指的“四部”。还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这些都是清朝时候命名的,可见“四部”分类法对古籍整理的重要意义。
在“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当中,历代都有所变动,它的细目会有些变化。早期有四十种分类。在《四库全书》总部下面,分成了四十四大类,就更细化了。《四库全书》的编排成为中国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分类方法。
这是古代关于古籍整理的一个说明。这样说明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了解“史”在中国文化当中占的分量。“四部”当中有专门的一部,来收集历史方面的书籍。
通过对“四部”分法和“七略”分法的了解,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历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讲人类文明,尤其讲中国古代文明,少不了历史;如果没有历史的话,就谈不上文明了。
现代图书的分类,与古代完全不一样。现代的分类受西方国家影响比较大,西方的分科很细,所以传到中国来之后形成了一些新的分类方法。现在佛教寺院图书馆的分类,就遵循了世间图书管理的分类法。大家到一些正规的图书馆,可以看到有些墙上贴了图书分类的标准,像文殊院的图书馆就有这个资料。
(来源 |《中国佛教史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