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上)
志节高清的书香之家
20世纪60年代,台湾有一本被称为“确立新传记的典范”的《林则徐传》,作者是林则徐玄孙林崇墉。他概括林则徐成长过程中的家风特点和林公本身的性格时用了两个字:“恬淡”。乍一看,这两个字林则徐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多少有些反差,但细想却透着极深的哲理。诸葛亮曾有一教子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林公之“志”,林公精神境界之“远”,何尝不是从“淡泊宁静”中求之。
林崇墉版《林则徐传》
林家之淡泊首先发自于对“书香”的执着。据林崇墉先生追述,林家“历代同守儒业”,林则徐祖父是个廪生,长期漂泊在外教书谋生。由于“家口浩繁”,家境日渐拮据,到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这一辈已是“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但林宾日没有因贫丧志,他坚持固守儒业,日夜苦读,希望通过科举途径振兴家道。他的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但他在科场却屡试不顺,29岁才考中秀才,补了禀生,后来便再也考不上举人,一直到41岁,由于过度用功,患了眼疾,才被迫放弃举业,从此致力“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把读书进取的梦想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尽管生活极其艰辛,有人劝他让林则徐改图他业以佐家计,他总是笑而不答。对于造就后代成器,他有独到的见解。他说:“《易》以养蒙为圣功,养之时义大矣哉。养其廉耻,使达于奇袤;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夏楚收威,特其偶耳;若习焉,有不生玩者乎?”
林则徐出生地
林宾日教子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林则徐从小就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天赋,4岁时,林宾日便把他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启蒙教育,有人质疑这样做是不是太早了,林宾日回答:“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他还特别注重身教,“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据林则徐回忆,他小时从未受过父亲的打骂,连大声呵斥他都绝少有。
林则徐曾这样评价父亲:“府君在庠序二十年,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文。”这是说,他的父亲执教学校二十年,从不乱做一件事,也不随意收取一文钱。当时考秀才须由廪生保送,有个人送来很厚重的礼物,请林宾日保送他,林宾日回绝了他、还有个同乡出重金聘林宾日当家庭教师,林宾日因其品行不端而拒绝了他。这些都能反映出林宾日安贫乐道的恬淡性格和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
林宾日之所以能甘之如饴地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与其妻陈帙的配合是分不开的。陈氏也是出身书香之家,嫁到林家时,林家还欠有许多债务,但陈氏不怨天尤人,而是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林则徐从小孝顺,看到母亲辛苦,曾提出要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母亲却对他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可见,林则徐的母亲也有不同寻常的见识。
罗氏试馆内
林宾日、陈帙夫妇的高洁志向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并不是在困窘之中才如此,而是一以贯之,终生不变。后来林则徐当了大官,屡次要把父母接到身边奉养尽孝,但父母总以过惯了家乡的平凡生活为由而不往,林父还赋诗“江湖远涉烦舟楫,菽水长留胜鼎钟”以表心志。林母怕拂了儿子的美意,曾短期小住,但仍坚持“珍食必却,美衣弗御”,她说:“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这种超然物外、志存高远的家风,体现了儒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境界,对林则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
乐观融洽的仁爱之家
林家虽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家庭气氛却极其融洽和谐,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林则徐母亲陈氏的维持。陈氏在林家最困难的时候嫁过来,但她从未拖怨过日子艰难,为了支持丈夫专心举业,她常常暗地里自己饿肚子,还做出吃饱、轻松的样子。林宾日考取秀才后,他们的生活才有些改善,但随着子女的增添,日子很快又艰难如故。陈氏操持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教育子女互谦互让,面对困窘,一家人过得和和气气,保持了健康的心态,家中绝无争执,也无悲戚情调。
笔者曾听林则徐五世孙女林子东讲述,林家后代曾长期保留两件象征性的东西:一盘素炒豆腐和一盏两根灯芯的油灯。那是林家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的物证。据说,有一年除夕,邻居听见林家欢天喜地地在吃年夜饭,好奇地从矮墙上探望过来,所见到的却是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大盘素炒豆腐!林家夜间照明,也依赖唯一的一盏油灯,平时一向只放一根灯芯,到了大年夜,才加点一根,过年的喜庆气氛便被熊熊地燃了起来。后来,林则徐显达,林家过年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那盏油灯和一盘素炒豆腐,一直被作为林家年夜饭的保留节目,以纪念往日的艰辛和家人之间的团结和睦。在油灯下吃着素炒豆腐,林家人总要谈论起先祖林文忠公(林则徐的谥号)的种种德行,重复他老人家的遗训,教育后辈把林文忠公的精神代代传续下去。
林则徐传家宝——青花油灯
和睦家风需要爱心的滋润,子女成才更需要爱心的浇灌。林宾日夫妇极富爱心,为人厚道,他们的爱心不但施之于子女,而且推及宗亲、乡里和学生。林宾日所教学生,有的因家贫无法赴考,他就拿出自己微薄的薪酬,予以资助。他“生平尚风气,重然诺,视人之急犹己。家虽至贫,而三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难,忘乎其为屡空也”,甚至出门在外,“遇旅人穷困,每竭赀济之,而己转匮乏,略不介意”。为了周济别人,宁愿自己匮乏,这种大度的爱心是林氏家风的又一过人之处。
林母也同样富有同情心和好施之德,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记述其母亲“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可见林家助人为乐的品格是非常突出的。
林则徐之品行受之于家风者尤多,李元度在《林文忠公事略》中写道:“公……自奉俭,而资助族戚,岁必数千金,尤爱士,所至必择其秀异者,召人官署,勖以学行。”金安清《林文忠公传》也说:“千里之外,旧交故吏,虽历久,辄询其处境之枯菀,有不待请而拯掖者,有当困厄而远为湔雪者,皆喜过望,感之次骨……周旋朋旧,睦敦戚党,必诚必信。于细民之情伪困敝,赈灾诸事,深思曲体,凡所设施,即其人自谋,亦不及此。”这些都反映出林则徐沿袭自家风的乐善好施、急人之难的品德。
(来源:2017年第5期《黄河·黄土·黄种人》·许维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