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京剧的“铙”与“钹”
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 京剧艺术同其他戏剧艺术一样, 都是综合艺术。因此, 各艺术门类,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都是齿轮和螺丝钉。
从京剧表演艺术上说, 虽然有“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须生”(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等一大批大师级的艺术家, 但俗话说:“只有小角色, 没有小演员”那些武行、龙套、“ 狮子” 、“狗” , 虽名不见经传, 但也不可缺少。小与大是相对的, 如果没有那些小行当, 大家也就不成其为大家。正如爱伦堡所说:“造一只手表比造一台机床容易吗?恐怕只能说是各有千秋, 各显其能。
同样道理, 大锣与铙钹在京剧“武场”(打击乐) 乐器中, 都是主要乐器,二者必须搞好演奏配合。
铙钹是铙与钹的合称, 所以应当将铙钹分开来谈。
铙, 历史相当悠久, 最早的饶产生于商代, 又称“ 征” , 为青铜制, 体短而阔, 有中空的短柄,插入木柄后可执, 以槌击之而鸣, 并且三个或五个一组, 大小相次。《周礼·地官·鼓人》说: “ 以金铙上鼓。” 郑玄注云: “ 铙, 如铃, 无舌, 有柄, 执而鸣之。” 后来演变为形制与钹相似, 惟中间隆起部分较小, 其径约为全径的五分之一, 且以两片为一副, 相击发音。
京剧中的饶, 有许多种, 主要有两种:
1. 大铙。
铜制, 直径约一尺半多, 较水镲薄。中间隆起部分极小。以两片为一副, 互相撞击以发声。声音响而壮。
2.小镜。
北方称“ 镲窝子” , 铜制, 形似水镲, 但较小。也以两片为一副, 互相撞击而发声。
钹, 古称“铜钹” 、“ 铜盘” 。铜制, 圆形, 中部隆起如半球状, 其径约为全径的二分之一。正中有孔, 穿系绸条或布条。也以两片为一副, 相击发声。初出印度, 后传人中国。唐代的十部乐中就有七部用钹。
靠打击乐为主要演奏手段的《雁荡山》剧照
京剧的钹, 种类也很多, 其中主要有:
1.水钹。
也叫“ 普钹” 、“宫钹” 、“齐钹” 、“水镲” 、“荷叶” 。铜制, 中间隆起部分径约与其外圈相仿。两片为一副, 互相撞击而发音。
2.吹打钹。
也叫“ 哑钹” , 铜制, 形似大铙而比大铙小, 径约半尺, 以两片为一副, 相击发声。
在演奏实践中, 还有将铙与钹连在一起,统称“ 铙钹”的现象。“ 铙钹” 的概念有多种涵义: 其一是铙与钹的合称; 其二是大钹谓之铙,俗称, “ 铙钹’;, 其三是在京剧“场面”上, 南方将水钹称为“ 铙钹” , 而北方则将水钹称为“ 水镲” 。
还有一点须要说明的是, 民间将钹俗称为“ 镲” 。
如前所述, 铙与钹是京剧“武场”中的不可缺少的乐器, 虽称不上是主奏乐器与主要乐器, 但至少可以说它是重要乐器, 因为它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同大锣以及其它打击乐的配合上。
1.按节拍。
如吹打钹, 在京剧中常用于唢呐曲牌里, 以按节拍。又如水钹(水镲), 在京剧中也多用以按节拍。
2. 造气氛。如大铙, 在京剧里常用以渲染气氛, 制造声势, 如《白蛇传》中的“水斗” 一场, 就以大铙状巨浪声; 《泗州城》、《雁荡山》等水战时, 也以大铙状水声和风声。
以打击乐为重要演奏手段的京剧《泗州城》
3.打程式。如老生、花脸角色的缓缓上场, 为供托其气势宏大, 常用【一锤锣】的锣鼓经, 系以单皮鼓领奏, 由大锣、铙钹、小锣配合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