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摘要: 高血压病患者常表现出六经证候,在临床上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治疗不以单纯降低血压为目的,而是以改善整体状态为基本目标,灵活运用经方,临床效果极佳。笔者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多见头痛、眩晕之证,痛引眼目,甚则伴下肢水肿,属太阳经证,临证治疗予以利水活血则血压可降;高血压病患者伴大便不通日久,气机升降受阻,病属阳明,可釜底抽薪、泻下降压;高血压病患者若因郁火上窜,多出现口苦烦躁、眩晕头痛等类似少阳病之证候,治宜疏泄少阳,分别施以解郁、泄热、平逆之法,藉柴胡剂以主治之;若抑郁或暴怒化火,胸胁胀满疼痛,烦躁多怒,便秘溲赤者则用大柴胡汤清泄之;倘若少阳相火挟厥阴风气上冲而见头目胀痛、眩晕,口苦耳鸣,胸满烦惊者,宜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平之;太阴脾土不运,斡旋不力,清阳不升则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耳为之苦鸣,目为之眩,阳不化阴则生湿酿痰,清阳不升,浊阴反上,证属太阴,治当以补中益气汤;高血压病后期损及肝肾,每有热化、寒化或阴虚格阳等症情,这时应按少阴病论治。病情日久,必入厥阴,可采用相应方剂治疗。
高血压,是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类型。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合并症,而原发性高血压多是病因不明的高血压,也叫高血压病。该病以头痛、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
在高血压患者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用药时多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的高低逐渐调整用药剂量,并提倡联合或交替使用多种药物,以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防止或延缓患者产生耐药性。
中医认为,该病属“头痛”、“眩晕”等范畴,多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所致,当以滋阴育阳、补肾益精为其治疗原则。中医学根据高血压患者的不同症状将该病分为多种类型,现将中医辨证治疗五种类型高血压的原则及方剂介绍如下:
一、肝火上炎型:
此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高,且伴有头目眩晕,胸胁胀满疼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当以清热泻肝火为其治疗原则,主要方剂为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山栀子、柴胡、薄荷、当归、茯苓、白术、白芍、夏枯草、钩藤、草决明各10克,甘草5克,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也可选用中成药:
①复方罗布麻冲剂,每次口服1袋,每日服3次;
②丹栀逍遥丸,每次口服9克,每日服2次;
③龙胆泻肝口服液,每次口服1支,每日服2次;
④夏枯草膏,每次口服10毫升,每日服2次;
⑤心脑静口服液,每次口服1支,每日服3次;
⑥山花晶颗粒,每次口服10克,每日服3次。
二、肝阳上亢型:
此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高,且伴有眩晕耳鸣,头痛头涨,时而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细。
当以平肝潜阳,清热息风为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主要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山栀子、牛膝、杜仲、黄芩、益母草、桑枝、夜交藤、夏枯草、竹茹各10克,石决明30克(先煎),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也可选用中成药:
①牛黄降压丸(片),每次口服1丸,每日服3次;
②天麻钩藤颗粒,每次口服10克,每日服3次;
③脑立清片(胶囊),每次口服5片,每日服2次;
④牛黄上清丸,每次口服1丸,每日服2次;
⑤复方羚羊角降压片,每次口服3片,每日服3次;
⑥天母降压片,每次口服3片,每日服3次。
三、气血亏虚型:
此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高并伴有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经常面色苍白,唇甲无光泽,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当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为该病的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为八珍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阿胶(另煎兑入)、牛膝、黄芪、灵芝各10克,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也可使用中成药:
①归脾丸,每次口服9克,每日服3次;
②补中益气丸(或合剂、口服液),每次口服10克,每日服2次;
③黄芪精口服液,每次口服1支,每日服3次;
④人参健脾丸,每次口服10克,每日服3次。
四、肾精不足型:
此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高,且伴有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其中偏于阴虚者,表现为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偏于阳虚者,表现为四肢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对偏于阴虚者,当以补肾滋阴为其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为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竹叶、旱莲草、草决明、夏枯草各10克,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也可选用中成药:
①杞菊地黄丸(或口服液、颗粒、片),每次口服10克,每日服3次;
②左归丸,每次口服1丸,每日服3次;
③大补阴丸,每次口服1丸,每日服3次;
④复方首乌地黄丸,每次口服9克,每日服3次;
⑤杜仲降压片,每次口服4片,每日服3次。
对偏于阳虚者,则宜补肾助阳,可选用的方剂为金匮肾气丸加减:附片、肉桂、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枸杞子、黄芪、牛膝、补骨脂各10克,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也可使用中成药:
①金匮肾气丸,每次口服10克,每日服3次;
②右归丸,每次口服1丸,每日服3次;
③参茸丸,每次口服10克,每日服3次。
五、痰浊中阻型:
此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高,且伴有眩晕,头重,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当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为其治疗原则,可选用的方剂为平胃散加减:陈皮、厚朴、甘草、苍术、白术、茯苓、大枣、法半夏、石菖蒲、泽泻各10克,草豆蔻、白豆蔻、砂仁各5克(后下),用水煎服,每日一剂。
也可选用中成药:
①蛇胆陈皮口服液(或片、胶囊),每次口服1支,每日服2次;
②天麻片,每次口服5片,每日服3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高血压的中医辩证分型:
1.肝阳上充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目胀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肾阴虚 头晕目眩,双目干涩,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口干欲饮,失眠或入睡易醒,尿黄,便干。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3.阴阳两虚 头昏目花视糊,心悸气短,间有面部烘热,腰酸腿软,四肢清冷,便溏纳差,夜尿频数,遗精,阳痿。舌淡红或淡白,质胖,脉沉细或弦细。
4.痰湿中阻 头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呕,心悸时作,肢体麻木,胃纳不振,尿黄,便溏不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
5.气虚血瘀 头晕肢麻,倦怠乏力,活动欠灵,胃纳呆滞,动则气短,日轻夜重,甚至半身麻木,小便失禁。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涩。
中医高血压病的辩证论治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理概念,现在中医临床上有很多医生,一听到高血压,都按阴虚阳亢论处,治以平肝潜阳之法。其实,同样的高血压,背后的病机大不相同,同一个降血压,治法可以多么不拘一格——
温氏奔豚汤治高血压
胡某,女,46岁。患肾性高血压5年,低压在110~120mmHg之间。近3年异常发胖,食少便溏,呕逆腹胀,头晕畏寒,足膝冰冷。近一月服羚羊粉后,常觉有一股冷气从脐下上冲至咽,人即昏厥。约三五日发作一次,其眩晕如腾云驾雾,足下如踩棉絮,形胖而无力。腰困如折,小便余沥,咳则遗尿,时有咸味痰涎上壅。常起口疮,头面自觉轰轰发热,中午面赤如醉。舌淡胖,苔白腻,脉洪不任按,久按反觉微细如丝。脉证合参,认为阴盛于下,阳浮于上,上热是假,下寒是真。治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投予温氏奔豚汤,附子用30g,另加吴茱萸15g,肾四味(即枸杞子、酒泡菟丝子、盐水补骨脂、仙灵脾四味)60g,生龙牡、灵磁石、煅紫石英各30g,山萸肉30g。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日三服。3剂后,尿量增多,矢气较多,腹胀大减。头已不晕,不再飘浮欲倒,腹中觉暖,已无冷气上攻。继服10剂,诸症均愈,血压正常。
按:高血压病,一般都按阴虚阳亢论处,治以平肝潜阳之法,落入西化窠臼之中,放眼医林,多半如此。本例李可根据症状,判为阴盛阳浮,治以益火消阴,不仅症状平伏,而且血压也降至正常,予人启迪。
温氏奔豚汤组成: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功用:主治肝脾肾三阴寒证;奔豚气;寒霍乱,脘腹绞痛;气上冲逆,上吐下泻,四肢厥逆,甚则痛厥;寒疝;水肿鼓胀等症。
温补脾肾降血压
陈某,男,60岁。高血压已20余年,近3个月眩晕耳鸣加重,头面烘热,动则心慌,气不得续,纳差,渴不欲饮,神疲嗜睡,四肢酸困,下肢发凉,血压波动于180~188/105~113mmHg,望其面红如妆,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为脾肾阳虚,气馁阳浮,投以温补脾肾,益气摄阳,佐以健脾开胃之剂:炙附子25g(先煎),干姜10g,肉桂6g,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5g,山药20g,陈皮9g,炒杜仲15g,续断15g,焦山楂15g,炒麦芽15g,甘草5g。3剂后,眩晕减轻,头面烘热大减,血压降至158/105mmHg,下肢发凉亦减,续服9剂,头晕消失,耳鸣减轻,血压降至135/83mmHg。
按:本例高血压,一派脾肾阳虚之证,另有头面烘热、面红如妆之气馁阳浮之象,因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温补脾肾治本,另选肉桂引火归原,炒杜仲、续断补肾,焦山楂、炒麦芽开胃,血压降至正常,症状亦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