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清且涟猗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底 片
清且涟猗
泰山西南诸峰弯腰,向南滑去,滑出一片开阔的原野,被大汶河拦腰斩为两截。河的北岸就是远近闻名,历史上齐鲁必争的膏腴之地——“汶阳田”。军寨洼就藏在大汶河中游一条支流的支流上游。汶阳田往北长到军寨洼,就用尽了肥力,再也长不动了,只好无奈地守望着北面那一片涝洼地。
东西两个军寨原来在一起,后来人多了,部分村民迁出另居,便分开了。什么时候的事儿,不知道。但谁是本村、谁后迁出,却有争议,有争议倒也影响不了什么。对村民影响大的是,湾崖里早没水了。即使下了大雨,也存不了多久,太旱了。其实,现在很多大河都断流,遑论小小的军寨洼。回头再看那些湾崖,都变浅了,变细了,堆满了柴草,扔满了垃圾。团湾崖填平了,盖满了房屋,梭头湾也截断了,通了南北大街,东面的“布袋”也变成了房屋。文明的推进,总是伴随着一些东西的丢失。
记忆中的湾崖梦里的水,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了。而今,全国的水乡大概只剩了一处,就是江南的周庄。
2009年1月18日(小年)于“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