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童趣:下湾(2)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下湾” 的乐事和“高台”跳水
湾边上有危险,也有欢乐。坐“滑哧溜”(冰上借惯性滑行叫打“滑哧溜”)即是其一。
滑哧溜,就是小孩子们土法上马自造的“泥滑梯”。他们选一块平整硬实的斜坡,用手擭上水。然后,放上细泥把坡面抹平滑,整个斜坡就成了多滑道的泥滑梯。坐泥滑梯前,小孩子们经常一个猛子扎到湾底,抠一手黑色的湾泥,然后将全身抹黑,就像个黑猩猩。有的人不过瘾,还将头顶上用黑泥跺一个尖顶,像极了扑克上的司令。坐滑梯前,他们大都高喊一段话,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更像酝酿一下情绪,让大家看他的表演。然后,一跃而起屁股腾空,落向“滑梯”,在一颠一簸“哧哧溜溜”的滑动中入水,激起一片水花后,便没了人影。怕摔怕磕的孩子,就小心些了,他们先用双手扶住两边的干地,进入正轨后,才大喊一声,享受着爽滑的刺激,没入水中。
这项运动虽然刺激,也有风险。做成的泥滑梯可保留许多天,谁若嫌不滑了、不平整了,可以再用泥补起来,抹滑溜了,就又是好滑梯。但有的人却偏爱恶作剧,在滑梯的隐秘部位插入玻璃等锐物,导致许多次有人中招,小腚锤儿上划出了长长的血口子。因此,心眼多的孩子,坐滑梯前,都会仔细检查滑面,看有无棘针、瓦茬、玻璃等物。
比较安全点的项目是造“趵突泉”。孩子们选一斜坡,挖出一条条弯曲的小沟,然后用短枝条或瓦片搭桥,再取硬一点的泥覆盖后,用手指在不同点戳上大小不等的圆孔,趵突泉的建造就大功告成了。要想让趵突泉喷水,就要向斜坡的上部快速擭水。随着水由上往下流淌,每个通透的小孔就开始“咕嘟咕嘟”地冒起水来,水源越充足,“泉水”就冒得越高。
仰嘎啦游
当孩子们学会打“澎澎”后,“踩露水”和“仰嘎啦游”(仰泳)就是他们追求的另一目标了。因为这两种游法,既是水性好的表现,又是应对大水最实用的“护身绝招”。当游累了的时候,用“仰嘎啦游”的方式,可边游边看天上的云彩,像睡觉似地躺在水面上歇息。“踩露水”则是双脚“瓦”起来划圆弧,上身借着上升的浮力摇摆着,脖颈以上就可以露出水面,水性好的露出心口窝也不成问题。村里的大人们有许多这样的高手,所以以老带新,孩子们很快就可以“扎猛”摸泥,“踩露水”打水仗了。最精彩的一次,是“大平”扔出去的一块黑泥,糊了“老松”一眼,弄得他像个独眼龙。令人惋惜的是,潜入水中“换气”的绝技已失传,现在只能想象它的奇妙了。
全身抹了泥跳水
从6141部队复员回来的杨天道叔,刮脸后青色的脸颊分外惹眼,胸膛和胳膊上凸起着一块块“蒜瓣子”肉。唯独他,在大湾的深水里如龙似虎。为防止从水底浮上来,他的肩上斜背着一个石砘子,一会儿钻入水底,一会儿举起一两斤的鲤鱼,引得湾边上站了一大群人看这热闹。现在年逾八十的杨天道叔,依然身板硬朗,声若洪钟,说起当时的情景颇为自豪。
随着大湾的淤积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水性的提高,大湾又咸又腥的死水,开始让我们厌烦。于是,孩子们开始四处寻找质好、水深的游泳场所。
1968年,张东铁路修到了陈户,横跨三号支沟的五公里铁路桥(张小铁路与张东铁路分叉口到三号支沟5公里。也有人叫它相公堂铁路桥)竣工后,桥下水深两米以上,不知谁发现了这处绝妙的游泳场所,我们一下子有了玩耍的新天地。尽管老师和班干部对学生下湾有一套严格的监督措施,我们依然在上午三节、下午两节课的校外时间里,东行三里多路,到这清澈的深潭里,体验勇敢和惊险刺激,过了一把“高台跳水”的瘾。
高台就是铁路桥的桥面。愣小子们先是跳直立入水的“木橛儿”,继而又改换姿势,助跑后从桥面纵身跃起,双臂前伸两手并拢成箭头状,斜刺着钻入落差三米多的水中。这种新的跳水法,已记不清是哪个开了眼界的孩子试跳推广,但绝大多数孩子在没有电视广播的年代,谁也没见识过这种“蛙式跳水法”。所以,仅靠勇敢而不得要领的小子们,从高处起跳后,大多形不成头下脚上,身体与水面45度以上的夹角。与水平行的肚皮,大面积地与水面相触,刺激耳膜的当然是响亮的击水声,无语的我们只有让肚皮去默默地承受着辣痛,直至身子坠落到两米多的水底,火辣辣的痛还在蔓延。但我们从一潭清水中爬到岸上时,尽管肚皮还是红红的,疼痛未消,却依然笑呵呵地掩饰着笨拙和失败的窘态,又一次次从桥面上跳入水中。不几天,这支高台跳水的队伍里,就出现了很多高手。姿势优美,入水无声,饱受痛苦的肚皮也享受到了水的温柔。
我们的“高台跳水”
孩子们越来越野,下湾的危险性也就越来越大。高台跳水更是冒险的游戏,一是入水危险,由高处凌空直下,一口气憋不住就会呛水。二是深水处很凉,容易抽筋。而且,水底到处都是铁路桥施工遗留下的怪石、带钉子的木块和四仰八叉的铁丝等。许多人划破了脚,但从水底摸到了铁丝,发了洋财的喜悦让他们忘却了潜在的危险。幸好,小冒险家们躲过了随时可能发生的劫难,虽险象环生却依旧安然无恙。
作者:杨光良,退休职工,博兴县董杨(杨家官庄)村人。原博兴县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连续十年获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上稿一等奖。曾任博兴镇文化站副站长,涉猎小说、散文、故事、小品、小戏、曲艺,有作品在报刊发表和市、县舞台演出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