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汉字解码系列 :《论语》新解读

缘起1:国学文化太美”公众号的缘起

缘起2:《国学堂》的音视频图文化的缘起

汉字是所有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而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人对

汉字有种种、种种的看法,是否正确仁者见仁,甚至也说就像拆字先生,算命先生, 把这个字拆出来讲,讲得好像很好很有道理的样子,似乎都对,但实际上很可能是有谬误的。

唐汉  独立学者, 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社科院汉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先后出版了《发现汉字》《汉字密码》《唐汉解字》等著作。

唐汉老师很多年对甲骨文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汉字的流变。唐汉老师一起分享从汉字中看到中国文化精髓所在;当然他是独立学者,会对从批判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糟粕的地方,这才是独立学者应该保持的一个风范。

01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过去的学者,就是搞文字学的学者,叫训诂学者。一般都是以圣人之言,贤者之说,来作为这个立论的基点;他说的对与错,一般都不会做逻辑追溯,就是不再会去问为什么的原因了。

实际上一经逻辑的追溯的时候, 我们就发觉出现很多问题,就比方说《论语.学而》的第一句----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译文:说:通“悦”。高兴,快乐。从小到大,老师就跟我们讲,就是不亦说乎,这个“乐[yuè]”就是快乐的意思,表示心情很欢悦的。唐汉老师认为不是这样子的, 明明白白的是一个“说 [shuō]”字,“说”字它从言兑声,古音念成“[shuì]”。

而这个“兑”字是从八从兄,“八”是两边的意思,“兄”是个孩子,会说话的孩子。大孩子叫兄,兄长之意。“兄”字又是由“人”和“口”组成的字。就是一个说话的“说”字,在《论语》中的《阳货》里就有说是: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现在说“说服”的“说”,古音念“[shuì]”。

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shui)乎?实际上不是通假字,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代人说的错别字,古人不会写对应的字,就用知道的一个字来代表一下而已。所以《论语.学而》的第一段话的意思是:学习完以后, 不断地去复习,不就可以讲给别人听吗?----唐汉“不亦说[shuì]乎”。

当然这和我们语文课文里的译文完全不一样,对于还在学习的学生来说考试的时候还是以课文为准作答,要不然会失分的哦:) 如果今天要跟现代的中学生说:你学习完回去不断的复习,再做着几百道题目,这是很快乐的事情,他会怎么样? 【想当初的自己学习这句话就很有疑问,这哪里来的快乐啊】真是要抽大嘴巴了。

0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语言还是会有接续的, 《论语》都不是独立的,第二句紧接着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第二句是快乐的“乐”,现在理解没有问题,主要看前面有个“”字理解就不一样的。

“朋”在古代来讲,这个字的造字来源,是来自一串货币,比如说这个朋字,最早甲骨文的“朋”字是这样子写的。像“拜”字,其实是古代两串货币, 郭沫若根据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货币(就是古代贝壳,做钱的货贝),就出土看,证明是它叫一朋是两系, 一系是五个,也就是说一朋就是十个货贝,串在一起,它就串着这就是“朋”。

其他文献《诗经.小雅.菁菁【jīng】者莪【é】》中也有“既见君子,锡我百”的诗句,表明乐“朋”字在当时作为一种货币的衡量单位,他的本义和钱财有关。 后来这个“朋”字再加,给它加了一只手,上面就是一只手,加了一个右,提着这个“朋”字, 这个字就是后来形成的两个形状,后来就改成了“朋”。

从中可见古人就认为,共同花钱的人就是“朋”,共同干活儿的是“友”。所以要写一个“友“字的时候,甲骨文的”友“写法就是画出了两只手。这个”友“和”朋“是不一样的,”友“是两只手,大家一块儿干活的。

还有个词语”狐朋狗友“指的是:狐狸可以单独在一块饮食吃饭,但是狐狸不会共同打猎,只有狗可以共同打猎的。这叫做”狐朋狗友“。说了一辈子的狐朋狗友,才知道原来是指一起吃饭的叫”狐朋“;一起干活的是”狗友“。:))

所以古人分得非常清楚,在《论语》中也分的非常清楚,其中讲单独讲到”友“的地方有七处,讲到”朋友“二字合一的有三处,但是讲到”朋“单独用只有这一处了。[待续......]


关注“国学文化太美”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