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士恒自传(十六)《祖国最大的粮仓》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休。现定居在上海。
作者:吕士恒
主编:耿德华
素材:吕晓峰
我们国营农垦总局,拥有全省一百多个大型国营农场,三千万亩耕地,农场分布全省各地,相隔千里,真是黑龙江多大农垦总局就有多大,农垦总局有九个国营农场管理局,一百多个国营农场的自然条件、气象土壤、作物结构,品种有千差万别,农业生产水平高低不一,要组织、指导这么大面积的农业生产难度很大,我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
农业处里有诸多专家,有耕作、栽培、土壤、植保、气象、水稻等专业的专家。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我用四个多月的时间,跑了五十多个有代表性的农场,摸查掌握了垦区的基本情况,经与处里同志研究,确定通过三个渠道来提高垦区的农业生产水平。
一是收集、引进、吸收国内外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措施与成功经验,运用于农业生产,使垦区农业技术能跟上国内外的先进水平。二是及时采用垦区农科院、所的科研成果,推广到各管局、农场。三是深入各管局、农场,收集、总结他们创新的增产技术措施、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垦区。
因此在每个生产季节都要组织推广新技术的现场会,及时将新的农业增产措施传递到农场生产队,使得垦区农业技术措施年年都在更新。农业处用大部分时间跑各管理局、农场,由于多数农场分布在边境地区,我们要从东北边疆跑到西北内蒙边境,乘吉普车下场,跑两个管理局就得半个月,一年就跑坏了一辆吉普车。
总局提出实现一百亿斤商品粮的宏大目标,要在两年内达到这个目标。做为实现这个目标参谋部的农业处,要提出达到这个目标的具体方案、有效措施。我们农业处缜密研究,提出了几项重大的新技术、新措施。首先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结构,扩大高产作物的比重,重点是要将垦区低洼易涝的低产田改造成能灌能排的水稻高产田,推广旱田改水田的经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大量的投资,我们请示总局主管水利的刘副局长,从水利投资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作开发水稻,排灌设施的补贴,按建成水稻田面积拨给,以此鼓励扩种水稻,水稻面积成倍扩大。
我们有几位水稻专家指导水稻生产,如著名的水稻专家徐一戎就研究成功一整套北方高寒地区水稻高产的综合措施,水稻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亩产也逐年提高。在水资源贫乏的岗坡地,则大力扩种玉米面积,种植玉米机械化程度很低,要以手工作业为主,这就限制了玉米面积的扩大。我们多方研制改装玉米种植机械,逐步提高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当时一亩玉米能收到二亩小麦的产量。再一项重大的措施是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人们都说北大荒土地肥的流油,插根筷子都会发芽,这是夸张的笑话。北大荒确有一些土层深达一米的黑土地,这是属于最肥沃的黑钙土土壤,但这样的黑土地面积很少,只分布在西部的少数农场,即使是这样肥沃的黑土地,如果是耕作制度不当,光用不养,也会逐年肥力减退,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减产后果。
而垦区的耕地多数不是黑钙土土壤,其中东部是大面积的白浆土类型。这类土壤表层只有二、三十公分的黑土层,以下就是僵硬、板结的白浆土,不透水,不透气,作物根系只能在表层生长,这样的土壤,种几年就会明显地肥力减退。从农业生产的长远考虑,需要及早进行土壤改良。各国营农场管理局、各农场都在采取多种改良土壤的措施。
我们农业处深入各农场了解、收集、分析各项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综合各种成功经验,研制出一套从耕作、施肥、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综合技术措施,就是采取少耕、深松土,逐年加深黑土层,合理施肥,化肥与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保护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的一整套综合措施,在全局推广。这秸秆还田技术是牡丹江局八五四农场首创,就是将每年要在田间放火烧掉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康拜因改装,在收割同时粉碎秸秆并均匀地抛洒在地面,又在翻地与耙茬作业中将地表的碎秸秆混拌土壤中,从而年年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实践证明这套集耕作、施肥、秸秆还田综合措施,能保证土壤肥力不减退,反而能逐年提高土壤肥力。这不仅是当前的农业增产措施,更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项重要农业新技术是发展农业航化技术,垦区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有一些重要的田间作业还要靠人工作业完成,效率低,往往会因耽误农时而减产,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生长期的根外追肥,都需要在作物茂密时期进行,拖拉机进不去地,航化作业就成了机械化大农业的重要一环。
农业处提出组建垦区农业航空作业站的方案,得到了总局的批准,我们马上组织筹建,抽出一名植保专业的马技术员专职筹建农航站。先租用,后购置农用飞机,向解放军空军求援派来驾驶员,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建,黑龙江垦区农业航空作业站建成,各农场都配套建起了飞机场,从此许多田间作业由航化作业完成,高效率,高质量的作业,及时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施展叶面追肥等多项作业成了垦区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垦区先进农业技术的一个标帜。
垦区各国营农场管理局都设有农业科学研究所,各农场都有农业科研站,与国营农场总局的农科院形成上下一体的农业科研体系,这些院、所、站年年都有丰硕科研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措施在各场、队试用。我们农业处组织力量,收集这些创新农业技术,在垦区交流、推广。这是我们垦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处专家们通过两年的收集整理,协力编著了垦区第一部指导农业增产新技术的书,书名是《垦区五大作物高产技术》印发到各农场数千个农业生产队。推进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进而提高了粮豆产量。
我调到国营农场总局工作一年多,家还在牡丹江管理局,因总局住房紧缺,已动工的八五住宅楼尚未竣工。总局在佳木斯,离牡丹江局很远,我除了下场去牡丹江局,就很少回家。调总局第一年,大女儿白棉高中毕业,要报考大学,我不在家,报考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她都只能与妈妈商量,征求老师意见。最后确定要报考沈阳药学院药学系,中药制造专业,打电话告诉了我,我当然支持她自己的选择。
在复习,参加高考时我都不在家,帮不上她的忙。结果被沈阳药学院录取,去学校报到前的准备工作,都是她妈妈操办,我因工作太忙,只能在电话里向她告别。接着是我大儿子岸秧高中毕业,我同样没有在家。儿子挺有主见,决心报考军校。军校招生在普通大学招生之前,他自己去牡丹江市报考航校飞行员,经严格选拔,终于考上了海军航空学院,实现了他要当一名飞行员,为保卫祖国献身的宏愿。
整个报考、录取过程他也只能与妈妈商量。最后他打电话告诉我要从军远行。远在佳木斯的我,没能回家为他送行,只能在电话里作一番鼓励。这一走,在航空学院学习几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我们也几年没有见面,直到他毕业分配直接去海南岛海口市解放军南海舰队航空兵部队,也未能回家。从此我们天南地北,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
未完待续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