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巢禅师真要带八戒修行?之七,乌巢禅师为何要向唐僧传经?

(博士论西游第二七三讲,选自《西游谜中谜》(87)第二章――八戒的谎言之谜)

昨天,关于乌巢禅师不是佛派当权人物的问题,我们又给出了第三条证据,即,乌巢禅师能够在浮屠山隐居多年,有大把的时间来创作《心经》,并在此等候取经团队,可以说明,他早已从佛派退居二线多年。

但是,已经退居二线,不再是佛派当权人物的乌巢禅师,他为什么不享受退休生活,却费尽心机地创作《心经》,特别是还要等待取经团队,要向唐僧传授《心经》呢?难道他是在发扬大公无私的精神吗?

本人认为,应该不是这样!如果乌巢禅师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佛派高级人物,即使他退居二线,他也完全可以将《心经》交给如来或观音,让他们传经就行了,何必藏头露尾,转变身份,偷偷向唐僧传经呢?

因此,乌巢禅师的传经行为,绝对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到底有什么想法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想介入取经行动,与取经团队成员拉上关系;当取经行动圆满完成,取经团队成员修成正果,特别是唐僧和悟空成佛后,能够援为己用,从而提升自己在佛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根据后来取经团队成员对待《心经》的态度,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一点端倪。自始至终,都是唐僧和悟空在体会《心经》,八戒和沙僧却没有一次提到过《心经》,好像《心经》与他们无关一样。

要么,只有唐僧自己一人默念。比如,取要团队来到车迟国,为了帮助悟空与虎力大仙比斗求雨,唐僧“举步登坛,到上面端然坐下,定性归神,默念那《密多心经》”。

要么,唐僧与悟空进行分析研讨。比如,到黑水河时,唐僧与悟空就“无眼耳鼻舌身意”展开了讨论,悟空告诉唐僧,“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唐僧则提出,“一自当年别圣君,奔波昼夜甚殷勤。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夜静猿啼殊可叹,月明鸟噪不堪闻。何时满足三三行,得取如来妙法文?”悟空要的是“顿悟”,唐僧说的是“渐修”。

直到他们来到天竺国给孤独园,唐僧问悟空,“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而悟空只回答了六个字,“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唐僧知道,“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当然,唐僧知道悟空已经“解得”,唐僧自己当然也“解得”了!“解得”了心经的两个人最后都成了佛,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乌巢禅师的投资方向正确!

我们知道,唐僧原来是如来的二弟子,悟空则是由观音从五行山下救出,唐僧与如来是师徒关系,悟空对关系则有报恩情结,他们对于如来和观音有着天然的感恩之情。但是,乌巢禅师传授《心经》行为,不仅成功地让唐僧转换了门庭,成为了他的弟子;他也使悟空顺利地成就了正果,特别是对于悟空来说,可以使其成佛的《心经》,远比观音空口所许的“重修正果”要实惠的多!

那么,已经成佛的唐僧和悟空,能不感谢他吗?以后会不支持他吗?答案不言而喻!

不过,乌巢禅师为什么只向唐僧和悟空传授《心经》,而不传给八戒和沙僧传呢?这是因为,唐僧和悟空都和如来有仇,唐僧是被如来贬到东土大唐的,悟空是被如来压到五行山下的;而八戒和沙僧却和如来没有任何冤仇,拉拢他们两个,难度有点大,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就只传给唐僧和悟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