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二十万,还好意思叫中产”:伪概念,正在收割中产的口袋
她家小孩上小学二年级,有天放学回来,劈头盖脸的问:
“妈妈,我们家是中产吗?”
这8岁的小朋友,竟然说出完全不符合这个年龄的词汇和概念。
经过交谈,她得知:
原来是孩子班上有个同学,家里好像挺有钱的,爸爸是互联网公司CEO,妈妈是律师。
光看这个组合,直接就散发着金钱的味道啊有木有。
那个同学经常很得意地跟其他小朋友讲:
“我们家,有三辆车。
一台奔驰,我爸爸开。
一台奥迪,我妈妈开。
一台宝马,我家保姆开,用来接送我上下学,还有买菜。
我家在学校附近,但别的地方还有一个家。
那个家大多了,后院有泳池……”
小姑娘讲得来劲,同学们也听的如痴如醉。
同事的孩子回家说:
“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愿意跟那个小孩做朋友。
妈妈,什么是中产?
是不是当了中产,就会有很多朋友?就会被很多人喜欢?
我们家是不是中产?”
其实较真地论起来,我这同事家境也不算差。
她自己是软件设计师,月薪1.5万;
老公是建筑公司监理,年收入二十万加。
家里只有一个宝贝女儿,双方父母也都有各自退休金。
如果放在全国来看,这一家人无论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质量,妥妥能排进前5%吧,说她一声“中产”,不过分吧?
一直以来,同事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听了小学二年级女儿对班上同学家境的描述,直接开始自惭形秽:
“人家家里有三辆豪车,我家只有一辆,开了十年还没换过。”
“人家不止一个房子,甚至还有带泳池的别墅,我家只有这个三居室,还背着三十年房贷呢。”
“人家有保姆打理家务,我家……靠我这劳动妇女的一双手。”
一开始,听到女儿说什么“中产”之类的经济学名词,同事还兴致勃勃的想给女儿启蒙一下“财务管理”;
可是听了女儿同学家的描述之后,顿时连手边的鸡腿都不香了。
“妈妈,你快告诉我呀,我们家是不是中产?”
这叫她如何回答呢?
说“是”,那为什么别的中产有三辆车,有泳池别墅,有保姆,而我们家只有一辆车,一个房,没有保姆?
说“不是”,要是孩子自卑了怎么办?
面对女儿的天问,同事哭也不是笑也不是,随便糊弄两句,就打发孩子去写作业了。
成年人总是热衷于“分类”,孩子们更是如此。
成年人的分类标准,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所谓的中产阶级,其实是个伪概念?
在更早的时间段,社会上有钱、有闲的白领人群,为了把自己跟“劳苦大众”区别开来,给自己取的名字叫做:
小资。
那时候,说自己“跟朋友约在咖啡馆聊天”就是一种标准的小资行为,至少说明两件事:
1,你可以消费得起几十元一杯的咖啡;
2,你的工作至少是朝九晚五的白领,能赚到不错的工资,而且还可享受“跟朋友聊天”的空闲时间。
而许多年过去,随着“中产”概念的兴起,“小资”却变成了穷风流的代名词。
“小资”这个名字已经被搞臭了,从里到外散发着一股子酸味。
现在你若是夸别人“真小资”,恐怕要得到一个白眼。
“小资”虽然名声臭了,但社会上那些有钱有闲的人群,仍然急需一个新的“身份认同”。
于是,“中产”的概念应运而生。
现在说到“中产”,多数人都习惯用收入金额来判断。
很多人以为在大企业工作,当个高管,或者在法律、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工作,拿个三万、五万的月薪,就是中产。
其实这里面是有陷阱的:
“中产”的全称是“中产阶级”,这个“产”字,指的是“生产资料”。
只要不掌握生产资料,不管你挣多少钱,其实都是“无产阶级”。
从这个角度来说:
“中产”也好,“小资”也好,本质上他们都只能拥有“少量”和“被动”的食利,而不能直接参与资本运作的管理。
有点复杂是不是?
直说了吧:
中产和小资,不论赚多少钱,本质都是高级打工人,在真正的资本碾压面前,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去抵抗。
中产和小资,都是被创造出来的概念。
一方面,让获得这两个标签的人,产生一种“比别人强”的错觉;
另一方面,还能掩盖财富高度集中的事实。
这些概念的兴盛,对真正的大资本还有一个隐秘的好处,那就是:
在中产、小资等概念下,整个“打工人”群体被无形分化,具体表现为——
坐办公室的,瞧不起风吹日晒的;
用脑赚钱的,瞧不起出力赚钱的;
享受服务的,瞧不起提供服务的;
以此类推。
明明大家都是一样的打工,有人挣的多点,有人挣的少点,无非就是工作方式、工作地点不一样,就能产生品种如此丰富的“鄙视链”!
“中产”自以为高人一等,其实恰恰是最容易被收割的群体
因为中产是一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群,所以就格外迫切地希望,能用一些外在的标签,来彰显自己的层次和身份。
对于这样迫切的需求,真正的“大资本”绝对不会错过。
别墅,豪车,派对,酒店,头等舱,海外旅行……
凡是能彰显“我很有钱”的行为,都被中产们趋之若鹜的追求,花钱如流水,美其名曰“追求更好的生活”。
其实,仔细想想看,中产的那些财产,房子车子,在真正的“资本”面前,根本不够看。
现在的中产,抗风险能力也很脆弱。
一旦因为年龄、经验、黑天鹅事件等等原因,职业生涯走低甚至中断,ta就再也无力维持曾经的消费水平。
而曾经的“中产”标签,也终究是昙花一现的幻梦。
所以啊,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清醒一点,认清自己的定位。
不要等到大浪褪去,才发现只有自己在裸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