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七情的变化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但是,清静养神的方法,并不是要人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也不是人为地过度地压抑思想或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而是主张专心致志、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要做到少思寡欲,须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提倡知足常乐。在生活中,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避免无原则的纠纷。要做到心神宁静,需注意闭目定志,眼为心灵之窗口,闭目养神有利于心静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身心疲劳的情况下,闭目养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常用的有效的调节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以情制情法中医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如,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心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等。移情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人的情绪,以解脱不良情绪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书画移情法,养生学家认为,“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还有运动移情法等。中医养生学家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外出旅游或锻炼,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使人陶醉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畅情怀,忘却烦恼。升华超脱法是用理智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并投身到事业中去,也就是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最典型的例证是西汉司马迁因罪下狱,惨遭腐刑。司马迁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创伤等不良刺激转变为奋发向上的行动。暗示法暗示不仅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一般多采用语言暗示,也可采用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药物及其他暗号等。《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开导法即是以解释、鼓励、安慰、劝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提高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内经》就记载了开导法,认为“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能,虽有无道人,恶有不听者乎”?节制法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
站桩打坐搞懂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心、肝、脾、肺、肾,搞懂七情与五脏的关系!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总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在我们中医称之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在正常情况七情变化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但是,一旦因内外刺激而引起七情太过就会导致人得多种疾病
首先来说七情太过会损伤相应之脏:
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善恐(容易受惊吓)、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实则多怒、两胁少腹痛。大怒常常致使肝气上逆,甚则血随气逆。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痛,面红固赤,急躁易怒;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气横逆犯脾,可兼见腹痛
2喜则气缓、喜伤心
喜伤心”的典型例子,就是《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一个落魄书生,几次考举人不中,在他已经绝望的时候,突然传来了好消息,居然考中的举人!这个好消息让他乐极生悲,居然当时就乐疯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过度喜乐,会使心气涣散或心神惮散。轻者可见心悸失眠、少气无力、精神不集中等;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而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3思则气结、思伤脾
心情不好时皮肤、内分泌等等一些病症都会出现。《黄帝内经》中提到“思伤脾”,从中医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影响内脏器官,导致人体气血运行方面出现问题。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思虑过度不但伤脾,还会导致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过度思虑,导致心脾气机郁滞,运化失职。临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及倦怠乏力、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4恐则气下、恐伤肾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前阴和后阴,主管二便。也就是说,人的大小便都要受到肾的控制。尿液的贮藏和排泄虽在膀胱,但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必须依赖肾气的蒸腾气化和固摄作用才行。粪便的排泄,虽与大肠的传导功能有关,但也与肾气的推动和固摄有关。故事中高逢的表侄出现小便失禁的症状,原因就在肾司二便功能的异常。通过整个故事情节,我们不难发现病人是因受到了惊吓,才出现小便失禁的。换句话说,就是惊恐伤肾,导致肾司二便功能受损、小便失禁。那么,为什么惊恐单单伤肾呢?难道就不能伤肝、伤肺吗?这就要追溯到《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志与五脏的相互关系了。指过度恐惧,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临床可见大小便失禁,遗精、滑精、骨痿等症状。中医说的“肺”,不仅包括我们呼吸的肺和呼吸道,还涉及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因为中医讲“肺主卫外”,这个“卫外”指的就是抵御外邪的能力,就是免疫系统。过度的悲哀,消沉,人的免疫力是要降低的,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癌症病人。癌症研究者发现,癌症的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这些人在被诊断癌症之后,人变得极度悲观,由此一靡不振纸质一病不起,究其原因,是悲观的情绪使免疫力明显下降,由此给了癌症细胞繁殖和扩散的机会。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形容的也是这种心理状况,他们因为悲哀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没有心气了。所以,悲伤肺的更准确解释,是悲伤会使人的免疫力降低, 后者可以导致包括肺在内的, 全身任何一处器官组织的损伤。指过度悲忧,导致肺气耗伤或宣降失常。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6惊则气乱
惊则气乱,气乱是指气机紊乱,主要是指心气紊乱。大家注意,主要是指心气紊乱。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地用惊这种刺激,也就是说突然受惊,结果这个惊引起心气紊乱,心神失守。把这个意义叫做惊则气乱。就是说心气紊乱,表现为特征:惊慌失措。解释这个惊慌失措是惊导致心气紊乱,心的气机紊乱的结果。
7思则气结
这里的气结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思会导致气机结滞,就是气机运行阻滞,叫结。而在这里面讲,情志直接伤及内脏,根据这个原理,这里的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容易导致脾气郁结。脾气郁结就是指脾的气机运行发生了阻滞,或者说发生了异常,影响了脾的功能。这个和这里面用脾气郁结这个概念,就是脾气结。那么脾气郁结和肝气郁结不完全是同义的。导致脾的气机紊乱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升清功能或者是统血功能,总之是通过影响脾的气机升降失常而表现就是脾的功能异常。中医经常讲思虑伤脾,思就是思虑。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个人如果经常过度的思虑,有什么事经常想,想不通,那么生活上一个很不好的表现就是不爱吃饭,食欲下降。没有一个人每天都愁眉苦脸的总是那么心事重重的,他食欲很旺盛。现实生活当中心事重重,中医用过思来定义它。那结果呢?食欲下降。中医看由于这样一个原因引起的脾胃的运化功能发生改变,怎样来理解呢?思则气结。是脾气郁结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关于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紊乱就要求同学们记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注意这里面我们把怒则气上仅仅和脏腑相应,因为它直接影响脏腑气机。将来学习气血失调的病机的时候,这个气上还不仅仅包括这个概念。将来我们在后面讲病机学说的时候来进一步定义它。注意这里限定的是情志失调影响相应的脏腑,所以我们在讲情志的时候仅仅地定义在脏,讲肝气上逆,而没有说它和其他脏腑的关系。注意这个概念,回答气上这个概念的时候只有在怒这个条件下,理解它和肝的关系。离开这个条件,这个气上不能仅仅理解是这样一个定义。七情是咱们内伤疾病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内伤病因当中占第一位,足见中医学对七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道家内功以站桩,打坐为主,特殊的呼吸,意念法,达到补阳气,调理五脏六腑阴阳平衡,祛病养生之功效。点击下列查看全真教秘传正宗功法 (由以往900元 调至结缘价680元)帮助有缘人士祛疾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