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妇科秘验方 (下)
16.解郁和营汤
【处方】 炙桂枝6~10克,赤、白芍各10克,陈皮6克,煅牡蛎(先煎)15克,青龙齿(先煎)10克,醋炒柴胡5克,甘草6克,广郁金9克,仙灵脾9克,生姜3片,大枣3~6克,寄生12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温阳和营,疏肝解郁。
【适应证】 产后忧郁,并伴营卫失和,以致胸闷烦躁,夜寐失眠,汗出颇多,形体畏寒,甚则周身关节酸痛明显,辗转反侧,形体羸弱等证。
【加减】 若汗出过多,汗冷形寒偏盛者,应加入炙黄芪15~30克,党参15克,制附片6克;若出现腹胀便溏,纳欠神疲者,加入煨木香9克,陈皮6克,炒白术10克,砂仁(后下)5克;若出现头昏头痛,烦热口渴者,加入钩藤15克,炒丹皮10克,白蒺藜10克;若出现心烦失眠,心慌不安者,加入莲子心5克,合欢皮10克,炒酸枣仁6~9克等。
17.新加固经汤。
【处方】 炙龟甲(先煎)10克,炒黄柏6~10克,椿根白皮12克,炒川断10克,炒五灵脂10克,炒蒲黄(包煎)6~9克,炒黄芩6克,墨旱莲12克,血余炭12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凉血清热,固经摄血。
【适应证】 崩漏出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昏头痛,胸闷烦热,口渴口苦,便秘尿黄等症。
【加减】 本方在崩漏出 血期应用时,常有所加减。如偏于阴虚的,尚需加入女贞子15克,大熟地黄10克;如肝火偏旺,以致出血加剧者,加入黑栀子10克,夏枯草9克;如夹有血 瘀,且血瘀较为明显,以致出血量多,血块亦多者,加入花蕊石(先煎)10克,大、小蓟各12克,或三七粉(分吞)3克;若脾胃失和,腹胀矢气,大便或有溏 泄者,加入炒白术10克,砂仁(后下)5克,煨木香6~9克,陈皮6克;若腰酸明显,尾膂及两下肢有冷感者,尚需加入杜仲9克,寄生12克,制狗脊10 克。
18.新加马兜铃汤
【处方】 蜜炙马兜铃10克,桔梗6~9克,甘草5克,贝母6~9克,紫苏5克,陈皮6克,炙桑白皮10克,炙百部9克,杏仁10克,青蛤壳(先煎)10克,炙枇杷叶9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化痰止咳,清热理气。
【适应证】 用治妊娠咳嗽,胎气壅滞,痰热阻肺,咳嗽喘急,胸腹胀满,或者支气管炎咳喘者。
【加减】 子嗽早期,风寒外袭,痰火内炽者,本方应加入桑叶6克,炒荆芥6克;如烦热口渴,午后面部升火者,咳逆倚息不得收者,去桔梗、紫苏,加入炙知母6克,炒黄 柏9克,炒子芩9克;如咳嗽日久,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少津亏者,应加入川百合、北沙参各10克,麦冬6~9克。
19.补肾活络汤
【处方】 杜仲12克,骨碎补、威灵仙、川断、当归、赤芍、寄生、补骨脂各10克,大生地黄9克,红花5克。
【服法】 每日1剂,如能喝酒者,水酒各半煎分2次服。
【功用】 补肾助阳,宣风活络止痛。
【适应证】 大产或小产之后,腰背疼痛或酸痛,并伴腰腿酸冷,小便较频,有时腰酸、背痛较为剧烈影响俯仰,甚则影响睡眠。
【加减】 若患者形体肢冷,腰冷尤著者,加炙桂枝6~9克,肉桂6克;若头昏头痛,周身骨节亦痛者,加入炙蜈蚣2条,全蝎5克;若伴上热头痛,烦热口渴者,加入钩藤 15克,炒丹皮10;若脾胃失和,脘腹作胀,大便溏泄者,可去熟地黄、当归,加入广木香9克,炒白术10克,砂仁(后下)5克,广陈皮6克。
20.健脾滋阴汤
【处方】 太子参15克,炒白术、山药各10克,山萸肉6克,广木香6~9克,广陈皮6克,莲子肉、制黄精、茯苓、炒白扁豆各10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健脾益气,滋阴渗湿。
【适应证】 治疗经行泄泻,或经行前后无定期,或经行后期量少,常伴神疲乏力,纳差,口淡无味,带下很少,腰酸腿软,舌质淡红,苔薄,脉象细缓少力等。
【加减】 若脾虚明显,可见腹胀矢气明显,大便溏泄,日行两次以上,加入砂仁(后下)5克,六曲10克;若胃脘痞胀,恶心呕吐,苔腻痰多者,本方去山药、山萸肉,加入制半夏、佛手片各6克,广藿香6~9克;若阴虚心火偏旺,心烦失眠者,可加入黄连3克,莲子心5克;若阴虚肝经郁火,烦躁忿怒,头昏头痛,口苦口渴,可加入钩藤15克,白蒺藜10克,炒栀子9克,苦丁茶12克;若阴虚相火偏旺,头昏腰酸,午后低热,咽喉干燥者,可加入炙知母5克,炒黄柏9克。
21.新加五味调经汤
【处方】丹参,赤芍,五灵脂,艾叶,益母草,茯苓,泽兰,续断,制香附,广郁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7日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22.补肾生髓汤
【处方】 熟地黄12克,炙鳖甲、龟甲各9克,炒黄柏(盐水炒)10克,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各10克,山萸肉5克,怀牛膝12克,金毛狗脊、杜仲各10克,猪脊髓1条。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补肾滋阴,填精生髓。
【主治】 围绝经期肾虚腰痛病证,可见腰脊酸痛,头昏耳鸣,心烦内热,口渴咽干,带下偏少,皮肤干糊,夜寐甚差,两腿乏力等病证。
【加减】 若心烦失眠者,加入龙齿(先煎)10克,炒酸枣仁9克;若脾胃失和,纳欠腹胀便溏者,去熟地黄、黄柏,加入煨木香9克,砂仁(后下)5克;若烦躁易怒,头痛口苦者,加入钩藤15克,苦丁茶12克。
23.逐瘀排浊汤
【处方】 炒当归、赤芍、制苍术、茯苓、五灵脂各10克,川断12克,马鞭草15~30克,蒲黄(包煎)6~9克,晚蚕砂(包煎)12克,寄生9克,马齿苋15~30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活血祛瘀,利湿排浊。
【主治】 血瘀夹湿浊所致崩漏、闭经病证,可见小腹作胀,黄白带下,崩漏淋漓,色紫红,质黏稠,小便黄,舌质偏红,苔黄白根部腻厚等。
【加减】若出血过多者,尚需加入大、小蓟各12克,血余炭10克,茜草炭10克;若腰酸腿软,神疲乏力者,加入杜仲10克,寄生12克;若脘腹作胀,矢气频作,大便偏溏者,本方去当归,加入广木香9克,炒白术10克,砂仁(后下)5克;若神疲乏力,纳谷不馨,动则易汗者,去五灵脂,加入党参12克,黄芪10克,陈皮6克,炒谷芽10克。
24.扶阳菟丝汤
【处方】 菟丝子10~20克,山药、熟地黄、泽泻、怀牛膝、肉苁蓉、丹皮、茯苓各10克,川断、杜仲各12克,巴戟天6克,白术9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滋阴助阳,补肾填精。
【主治】 肾虚阴阳均不足,如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或有血块,小腹隐痛,腰酸腿软,小便较频,平时带下偏少,性欲淡漠等。
【加减】本方在临床上的具体加减,至关重要。若出现脾胃薄弱,腹胀矢气,大便溏泄,去熟地黄、肉苁蓉,加煨木香6~9克,砂仁(后下)5克,六曲10克,党参12克;若兼肝郁气滞,经行量少,色紫红,有血块,小腹胀滞者,在经前经期,应去菟丝子、熟地黄,加入制香附9克,泽兰叶12克,益母草15克;若血瘀内阻,经行量少,色黯黑,有较大血块,亦去菟丝子、熟地黄,加入桃仁、红花各9克,五灵脂10克,益母草15克;若虚寒经行不畅,经量偏少,色淡红,无血块,加入肉桂5克,艾叶6克,党参15克;若有胃脘虚寒,伴见胃脘胀痛,沃泛寒痰,舌苔白腻者,可去熟地黄、泽泻、丹皮,加入淡干姜5克,陈皮6克,姜半夏6克,佛手片5克。
25.清心健脾汤
【处方】 钩藤15克,黄连3~5克,炒丹皮10克,合欢皮9克,党参15克,煨木香9克,炒白术10克,茯苓12克,砂仁(后下)5克,陈皮6克,紫贝齿(先煎)10克。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清心安神,健脾理气。
【主治】 适用于卵巢早衰的心脾失调病证,或围绝经期综合征脾胃虚弱者。
【加减】 在卵巢早衰病证中,有属于心脾不和者,可应用本方。若脾寒明显,可出现脘腹部有冷感、腹鸣漉漉者,需加入炮姜3~5克,肉桂(后下)3克;若伴有肝经郁火 者,可出现头痛、烦躁、目赤者,可加入苦丁茶10克,白蒺藜12克,甘菊5克;若胃失和降,出现恶心泛吐,甚则吐出酸苦黏痰者,可加入制半夏6克,淡吴茱 萸3克,姜汁炒竹茹6克;若兼夹痰湿,可见脘腹痞胀,纳呆口腻,痰涎偏多,舌苔黄白腻厚者,可加入广藿香6克,佩兰9克,制半夏5克,制川朴3克;纳食甚 差,神疲乏力者,加入炒香谷、麦芽各12克,荆芥6克。
26.新加生化汤
【处方】 炒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9克,炮姜5克,炙甘草5克,荆芥6克,益母草15克,山楂10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 产后恶露不行,或行而不畅,夹有血块,腹中疼痛,舌质淡紫,脉细而涩,属于瘀滞者。
【加减】 若产后恶露不净,出血量较多者,应加入五灵脂10克,蒲黄炭(包煎)6克,茜草炭10克;若小腹疼痛剧烈,心烦胸闷者,应加入钩藤15克,延胡索10克, 合欢皮9克;若赤白杂下,脓浊有臭气者,应加入败酱草15克,白花蛇舌草12克,薏苡仁15~30克,蒲公英10克;大便溏泄,次数较多,脘腹胀痛者,加 入广木香6~9克,砂仁(后下)5克,六曲10克。
27.四草汤
【组成】鹿衔草15-30克、马鞭草15-30克、茜草15克、益母草15克
【功效】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主治】血热夹瘀型之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可应用于血热夹瘀的经期出血、崩中漏下、产后恶露不绝、盆腔炎性出血、青春期或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
【加减】血热夹瘀者,加大小蓟、仙鹤草、炒丹皮各10克,钩藤15克;血瘀夹寒者,加艾叶、肉桂各5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5克,枸杞子10克;出血量多者,加三七粉3克吞服;出血量少,淋沥不尽者,加炒当归、赤芍各10克,泽兰12克。
【方源】南京夏桂成教授经验方。
28.益肾通经汤
【处方】柏子仁10 丹参10 熟地10 川续断10 泽兰10 川牛膝10 炒当归10 赤芍10 白芍10 茺蔚子15 茜草15 炙鳖甲9 焦山楂10
【功效】补肾宁心,活血通经
【主治】肝肾不足之闭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等病证
28.滋阴抑抗汤
【处方】炒当归、赤白芍、怀山药、炒丹皮、茯苓各10克,干地黄9~12克,山茱萸肉10~12克,甘草5克,钩藤10~15克,炒柴胡5克,苎麻根15克,蒲黄6克,白花蛇舌草12克
【用法】月经干净后,开始服药,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午后夜晚服。
【功效】滋阴降火、清热利湿。
【主治】免疫性不孕属阴虚火旺证者。
29.助阳抑抗汤
【处方】黄芪、党参各12- 30克,鹿角片(先煎)6~10克,炙甘草6克,怀山药、丹参、赤白芍、五灵脂、山楂各10克,续断5克,茯苓12克
【用法】一般于经前期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服。
【功效】补肾健脾、温阳化瘀。
【主治】免疫性不孕,属阳虚瘀浊证者。
30.通管汤
【处方】山甲片10克、天仙藤15克、苏木9克、炒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鸡血藤15克、路路通6克、丝瓜络6克、干地龙10克、川续断12克、炒柴胡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服,经期停服。
【功效】活血化瘀、通畅脉络。
【主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包括附件积水、盆腔粘连等。
31.补肾调周法治疗月经病方
月经周期基本处方
(1)行经期
【处方】制苍术10g制香附10g丹参10g丹皮10g赤芍10g生山楂10g五灵脂10g益母草15g泽兰叶10g川断10g川牛膝10g茯苓10g
(2)经后初期
【处方】淮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怀牛膝10g桑寄生10g川断10g制苍术10g广郁金10g
(3)经后中期
【处方】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淮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菟丝子10g川断10g炒柴胡6g
(4)经后末期
【处方】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淮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菟丝子10g川断10g杜仲10g五灵脂10g
(5)经间排卵期
【处方】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淮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菟丝子10g川断10g紫石英(先煎)10g五灵脂10g红花6g
(6)经前前半期
【处方】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淮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菟丝子10g川断10g杜仲10 g紫石英(先煎)10 g五灵脂10g
(7)经前后半期
【处方】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淮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0g菟丝子10g川断10g杜仲10g紫石英(先煎)10g五灵脂10g制苍术10g制香附10g
(8)行经期出血情况
基本方加药:
经量少、不畅经期拖后红花10g;经量多、经期延长炒蒲黄(包煎)10g茜草炭10g;经量一般不加药;经后初期基本方加药。白带偏少、经行末期咖啡色出血、经期延长、舌红
旱莲草10g女贞子10g;白带量极少或缺如、阴道干涩、雌激素水平低下炙龟板(先煎)10g炙鳖甲(先煎)10g;午后低热、骨蒸潮热、盗汗、舌光红无苔或少苔炙知母10g炒黄柏10g生地10g熟地10g玄参10g泽泻10g地骨皮10g;情况一般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
注意:下面是经后初期的特殊情况不用基本方,选用下方腹胀矢气、大便偏软偏稀溏
党参15g制苍术10g炒白术10g煨木香9g砂仁(后下)5g赤芍10白芍10g广陈皮6g莲子肉12g淮山药10g山萸肉9g茯苓10g经后中期和(或)末期的特殊情况不用基本方,选用下方
午后低热、骨蒸潮热、盗汗、舌光红无苔或少苔炙知母6g炒黄柏6g生地12g熟地12g淮山药10g山萸肉9g丹皮10g茯苓10g玄参10g泽泻10g怀牛膝10g桑寄生10g菟丝子10g腹胀矢气、大便偏软偏稀溏党参15g制苍术10g炒白术10g茯苓10g川断10g杜仲10g鹿角霜10g煨木香9g砂仁(后下)5g白芍10g淮山药10g山萸肉9g茯苓10g;经间排卵期的特殊情况
不用基本方,选用下方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甚或闭经,有拉丝状白带,头昏腰酸、烦热口渴
柏子仁10g丹参10g赤芍10g白芍10g泽兰叶10g川断10g川牛膝10g茺蔚子10g生茜草10g生山楂10g炙鳖甲(先煎)10g;腹胀矢气、大便偏软偏稀溏党参15g制苍术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煨木香9g淮山药10g茯苓10g丹皮10g菟丝子10g川断10g紫石英(先煎)10g五灵脂10g佩兰10g;经前前半期和(或)经前后半期的特殊情况不用基本方,选用下方
烦热口渴、大便艰小便黄、舌红苔黄腻
炒栀子10g黄连5g连翘10g制大黄6g薄荷(后下)6g广郁金10g桔梗6g甘草3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干地黄10g怀牛膝10g
腹胀矢气、大便偏软偏稀溏
党参15g制苍术10g炒白术10g淮山药10g丹皮10g茯苓10g菟丝子10g川断10g杜仲10g紫石英(先煎)10g五灵脂10g煨木香9g广陈皮6g
各期通用药物(表1)
伴随症状
大便不稀或偏干胃或腹部胀满、矢气多大便偏稀溏腹痛则泻、泻后腹痛缓解五更泄常选药物
熟地10g砂仁(后下)5g 广木香9g 广陈皮6g
煨木香9g 炒白术10g 炒白术10g炒白芍10g炒防风10g广陈皮6g 补骨脂10g肉豆蔻10g五味子10g吴茱萸5g
部分方剂摘自胡国华、罗颂平主编《全国中医妇科流派名方精粹》,特表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