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为啥马云把双11挣的钱补贴给智能音箱?值吗?

这两天马云的一句话火了:双11不赚钱,就想给大家带来快乐。

小伙伴们纷纷表示,卖1682亿还不挣钱,马爸爸,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或许这次大家真的误会他了,事实上,咱们只看到卖了多少,却没想过阿里往里搭了多少钱。

近日有媒体曝出,阿里在智能音箱“天猫精灵”这一个产品上就亏了4亿。虽然战果很给力,卖了100万台,但它原价可是499元,双十一期间却只要99元。

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烧钱”、“赔本赚吆喝”,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先问个问题,你了解智能音箱吗?憋告诉我它跟蓝牙音箱一样啊,我真的会咬人的。

蓝牙音箱的卖点是音质(怎么可能),蓝牙音箱的卖点是不需要乱糟糟的电线即可实现连接,使用非常方便,只需简单完成配对就可使用,还可用手机“远程”控制,操作门槛较低。

而智能音箱的卖点是“语音交互”,它能播报天气、点播歌曲、上网购物,甚至能控制智能家居,比如打开窗帘,提前让热水器加热等等。

(语音交互,目前的技术还谈不上,只不过是依托大数据听懂一些语音指令而已,真正的交互,是能像人与人一样交流,显然智能音箱还做不到)

马云为啥补贴智能音箱而非其他?

智能音箱不仅仅是音箱,更重要的是未来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简单说,未来你家的电视、空调、冰箱、灯泡等电器都是被智能音箱控制的。智能音箱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代家庭计算平台的,总之这是个大买卖。

想一想,当你离不开马云的智能音箱时,你就只能买马云指定的电器了,否则你的智能音箱可能控制不了那些电器,这也许是马云“4亿布局”的原因所在吧。

虽然小编个人认为家庭智能机器人更适合作为未来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但至少目前智能音箱比机器人更好,因为机器人基本上大家都买不起,所以智能音箱是眼下最佳的替代品。

国内市场打开了吗?

这两年,国外的智能音箱市场已经被亚马逊Echo、谷歌Google Home和不久前上市的苹果HomePod打开了,光是亚马逊在今年7月份的会员日,Echo销量就突破了千万台,更是引爆了市场。

但国内还真心不行,数据显示2016年一整年全部智能音箱加起来才卖6万台,2017年截至8月份也才10万台。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国内市场打开这么难?

第一,语音技术不同。Echo是全英文识别,而汉语本身就难,再加上什么方言、语速、说话习惯,别说它了,很多人都听不懂地方方言,你这不是难为它嘛。

第二,用户基础不同。有调研机构显示,发现美国80%的受访者都知道智能音箱,而国内仅有15%~20%听说过。

第三,价格有点高。不论是国外700元左右的Echo、2000多元的苹果Home Pod,还是国内799元的叮咚智能音箱、999元的问问音箱Tichome,价格都不便宜。

有调查显示,国内小伙伴能接受的范围基本在500元以内,所以不降价不行啊。

第四,内容受限。很多大的内容商的用户都是上亿的,可现在智能音箱的销量最多也就100万,所以,在他们和智能音箱的API接口适配的时候,内容上要考虑性价比、时间投入成本,或许不想在这上面浪费太多精力。

所以喽,为了博出位,提前占领市场份额,阿里才会“大杀价”。用户得到实惠,阿里收集数据来改进下一代产品,双赢

马云的补贴值不值?

值不值?或者说能不能引爆智能音箱市场?

小编认为还不能太过乐观,和国外的成熟市场相比,百万台销量也只是拿到了“入场券”,只有像Echo突破千万级销量,才算是“引爆市场”,而突破口就在于找到用户场景的痛点

你想想,外国一般客厅、厨房都很大,很开放,适合远场语音交互,可国内就不一样了,而且音箱在歪果仁看来是很大的消费品类,而国内的普及率不足20%,就更别提什么智能音箱了。

再有,这次阿里的百万销量之后,如果后续没有烧钱的、砸钱的“金主”,或者阿里自己没有大力跟进,那恐怕今年的付出也就白费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