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320第三季,第八天
2016年7月14日
Day8,台江至诚酒店->凯里市->麻江佰利同和酒店,92km
早饭是老板外面买了送到房间的,红烧肉米粉,那叫一个辣呀。早饭后出发,到第一块路碑时已经八点二十,比平时晚了一点,接近南瓦村时遇到一条河,是清水江的一条支流,往前是南瓦隧道,这次骑行遇到的第一个隧道,不是很长,如果没有这个隧道,又得翻多高的山啊。
昨天收到小李的微信,告知台江和凯里之间有二个明显的陡坡,说是很难走,还发了一张照片给我辨识,说是照片上那座山前面的一座山。进隧道前的那个坡可能算是第一个坡,那么第二个坡会在哪里出现呢?到达一个宁静的河滩时,停下来休息,天气还是很热,我在一家小卖部前面的门廊坐了一会,喝掉了一整瓶的冰水,看着这像是一家苗人,可店主人说她家是汉人。她问我是否要爬前面的坡?我看着前面的路还算平坦,就问前面是否一个陡坡?她点点头,可能这就是小李说的那个大坡。
继续上路,向前一点就是一个九十度的急弯,抬头一看,确实是一个很陡的大坡,看不到头,远处的山腰有一些重型工程车在慢慢地爬坡,但我的位置看不出面前这条路是怎么通到山腰那儿的,等骑到那个拐弯的点,发现路是曲曲折折地延伸上去的,那个上面应该是台盘乡了。
骑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一个豁口,上面的标语让我几乎喷饭,忍不住从车上跳了下来。那上面写的是:“建强战斗堡垒,党群一起攻坚。”你这到底是建呢还是攻呢?这些宣传部门实在是应该好好补补语文了。
过了这个豁口,应该是台盘乡下辖的一个小村,在一个看似山顶的平台处休息、欣赏,以为小李说的第二个陡坡结束了,没想到这只是开始,前面依然有上坡,而且在修路。
爬坡前遇到的那条河
这条路和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上的路线完全不能吻合了,施工车辆来来往往,道路崎岖不平,几次停下来辨认方向,终于看到一个指示牌:凯台公路,应该是凯里直通台盘的一条高等级公路,修好以后是一条二十公里左右的主干道。大概四五公里后,有半幅公路已经大体上修好了,总算骑行到了平路上,在又一段缓上坡后终于可以快速下坡了,有点佩服小李昨天晚上走过这条路,这段路最高处的海拔已经接近一千米了
十二点约了一个电话会议,在环城东路的一个加油站边上找了一个石墩,就坐在石墩上把会议开完,然后就顺着那条又拥挤又颠簸的环城东路进城,路可真差劲,似乎也没人理会交通规则。在接近城区的一个饭店吃了午饭,往前可以沿着320国道从凯里的南边绕过去,也可以直接穿过市区。我选择了后者,如果从320国道绕可能不需要上下坡,不过这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还是值得从里面去看看的。凯里的市区其实和其他地市级的城市差不多,甚至看不出什么苗族侗族的特色来,稍有特点的是那数不清的上坡下坡,当我顺着环城西路费劲地骑回到320国道,我想到一个问题:贵州这儿大部分的城市都是建在一个盆地中心,四周一圈都是山,下雨的时候雨水都是往市中心汇集的。这几年的城市建设最被人诟病的是排水系统,很多中东部的大小城市,一遇暴雨就严重内涝,贵州这儿肯定少不了暴雨,但很少听到有人抱怨曝光水漫金山的。或许贵州人很清楚自己城市的问题或者弱点在哪儿,所以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排水系统的建设,如果真是这样,可以印证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凯里
凯里在苗语里指的是“木佬人的田”,木佬人又称仫佬人,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个民族是贵州这片土地最早的主人,苗人被中原的华夏族驱赶到此地,又抢夺了僚人或者仫佬人的土地,迫使僚人退到大山深处或者迁移到了中南半岛,成了今天老挝、柬埔寨、缅甸这些国家的居民。
历史进入明朝,朱元璋对贵州的兴趣还集中在乌江流域,首先是乌江上游鸭池河的附近,那儿有贵州最强大的二个土司,水西首领阿察和水东首领宋钦。在终于摆平这二大土司势力后,明朝开始向黔南发展,黔南地区没有强大的土司力量,无法抵抗强大的明军,明朝很快在此地建立了行政机构:都匀安抚司、都匀卫。卫所制是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朱元璋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
没有强大的土司力量,确实让明军一开始的进军很顺利,但反过来明朝政府也很难找到一个当地的强大力量来整合所有的原住民,黔南、黔东南不断地有苗民起义,明朝政府只能调集大批的军队进入贵州镇压,这些军队是带有屯垦性质的,亦战亦耕,很多人就留在了贵州,如今在贵州很多地区保存完好的傩戏就是这些军人带进贵州的,高仓健主演的《千里走单骑》反映了贵州傩戏留存的现状。渐渐地苗人有规模的反抗少了,明朝政府认为可以建立普通的行政单位:和中原地区一样的“府”,而不再是安抚性质的“安抚司”和军事堡垒性质的“卫”。明孝宗朱祐樘的弘治七年,设立都匀府,下辖二个州(麻哈州和独山州),以及一个县(清江县)。都匀府的首府在今天的都匀市,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清江县是今天的凯里,麻哈州是今天的麻江县,属黔东南州,独山州是今天的独山县,属黔南州。
离开了凯里市区,下一站是下司古镇,我骑到凯里的大学城时,小李说他已经离开下司古镇,刚翻过镇外的一座山,在那个山顶休息,介绍说古镇有一家米粉很好吃,我倒是想品尝一下,但此时才下午二点半,不是一个进食的时间点。这儿有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校,还有凯里开发区,环境和上海的几个大学城差不多,想来这些学校学院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基层的干部和技术人才的,更高一级的干部可能要来自于中央民族大学或者西南民族大学。我猜想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会进入乡村一级的机关,他们会是建堡垒呢,攻坚呢,还是建好堡垒再攻坚玩呢?莞尔一笑,去古镇。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前往下司古镇的路上遇到一拨赛车手,从对面骑过来,统一的红色骑行服,不断地竞速,我挥挥手,也没人理我,看来是一队职业选手在训练,记得在安江镇的那个自行车俱乐部,店老板提起最近在凯里有一个三十公里的山地赛,难道是他们?
三点十分骑到下司古镇,据说此地是“清水江上的明珠”,民国年间在此地建了一条鹅卵石花街,花街兴建后素有“小上海”之美誉,在此停泊的船只长达几公里,夜晚灯火辉煌,其境壮观。此地出产的下司犬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级猎犬品种,通过系统强化驯养,可成为“小警犬”。可惜当我从古镇穿过,这二个闻名遐迩的宝贝我都不知道也就无缘见识。要说“清水江上的明珠”,名不虚传。
上游来水方向
下游漂流方向
在进古镇前看到一些卖西瓜的贩子在路边,心想镇上一定有卖的,等到进了镇子,来来往往的游客不少,很多贵A牌照的车子在停车场,好些是家长带着孩子,估计是贵阳来的父母带着孩子来此漂流的。但就是没有卖西瓜的,看到几家米粉店,但天气有点热,实在没有心情去品尝热乎乎的米粉。到了镇西头,在一家小超市买了冰水灌了一通,对面有一块牌子上列着几种煤:正宗柴煤、金沙无烟煤、织金无烟煤和烤烟煤。好奇地问小店老板,这儿是否出售煤的?她笑着说这是收购的点。这儿用的是电,不烧煤。她还说煤的烟气太大,受不了。我问这上面不是有无烟煤吗?她说还是有烟的,这些煤收购是卖给一些工厂的,像砖窑、水泥厂、酒厂等,而这儿的电很充足,有很多的水电厂……
从下司古镇出来确实是一个挺陡的坡,但很快就下坡了,前后不到3公里,小李之前说这儿是一个大陡坡,看来有点夸张,这还算好吧。然后到了K1932处,从这儿开始一段八公里长的大坡,海拔从600米左右一直升到1100米。
G60沪昆高速一直在我的视线内,先是远远地在我的头顶,很高,慢慢地和我接近,和我差不多高了,在一个隧道口,我骑到了他的上方,再慢慢地到了我的下方,又渐渐远去,真是羡慕那个路的平坦呐。在K1937处下来休息,一罐250ml的牛奶被我一口气吸进了肚子里,前面依然上坡和连续急弯。
感叹于人类建筑能力的飞速提高,能在这么险峻的大山丛中架起一座座的高架桥,使得天堑变通途。再看看路边上黑沉沉的岩石,毫无气色毫无声息,想到亿万年前它们是在大海下面的,几番隆起几番沉沦,如今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它们整体抬升到一千米这个高度,是传说中的洪荒之力吗?如此看来,人类的力量依然无法和大自然相抗衡,远远不能。
K1940处,来到一个小村子,那个小卖部不大,但里面的商品很全,日用百货一应俱全,是居家过日子的,不是只针对来往的司机,那就是说八公里的上坡之后,前面未必是下坡。果然,路还在缓缓向上,就像那个年份发生的故事一样,抗日战争可能已经过了最艰苦的一段,但要迎来胜利还早着呢。
K1945处,那个年份抗战终于结束了,到隆昌村,似乎是今天行程的最高点,村子外面是乡村的景色了,终于有了一小段的下坡安慰一下疲惫的双腿,但今天的行程还是要继续。
K1949处,官方的说法是解放了,欢迎我的不是扭秧歌的人群,而是一头骄傲的小牛,然后偏离了国道,进入麻江县城,十几分钟后到达酒店。
过几天麻江会举办蓝莓节,后来在贵阳看到新鲜的蓝莓,我和陈雪梅都忍不住买了一些,二十元一斤,估计在麻江这儿更便宜,可惜不能保鲜,不然带些回去多好。这也是当地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鼓励农民种植,但是没有配套的深加工产业,产生的价值可能还不如传统的农副产品。
今日最高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