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代历史遗存史物佐证的华夏孝道文化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赵匡胤》、《赵匡义》出现在器物铭文款识内容上,在没有文献史载查证或支持的情况下,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既然史物存在,那它就是合理的,亦是真实的;对古代文物、文明、文化,我们只能虔以敬畏!敬畏!还是敬畏!!

《赵匡胤》《赵匡义》铭文款识解读如下:

①《赵匡胤》的铭文款识是赵匡胤当皇帝后烧造的,其用途为逝去的父母或长长辈祭祀后,供奉于赵氏祠堂之内;因为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史载死于后周显德三年,故赵匡胤不能用宋太祖庙号铭文祭祀;这种祭祀方式,相当于民间写袱纸祭祀我们逝去的长亲一样;古代帝王级别的祭祀或陪葬,大多是以实物形制进行的,这从秦始皇时代就延续开来的习惯,亦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赵匡胤》《赵匡义》铭文款识属于'家祭'或'族祭'祭品,古籍《旧志》上曰:'祭品丰约量其力,无有废而不举者。'因为供奉于家族祠堂,不属于陪葬器物,所以《赵匡胤》铭文款识器物存世不会太多。

②《赵匡义》铭文款识器物,从礼数或逻辑上推演,也是赵匡义当皇帝后烧造的,具了《赵匡胤》铭文,就不会同时具《赵匡义》铭文,因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臣子,不可乱了'君臣'之别。问题是赵匡义当皇帝之前就已被皇哥赐名为赵光义了(《宋史》有完整记载),那为什么会出现《赵匡义》铭文呢?这是因为父母仙逝时他的原始名是赵匡义,如果他用'赵光义'或'趙炅'铭文祭祀,灵界是感知不到的,所以这就是具《赵匡义》铭文款识的原因。

从以上解读内容学习到,《赵匡胤》《赵匡义》铭文,渊源于华夏民族的孝道文化,它与我们现代人祭祀亲人时写的具名袱纸或钱纸是同一种含义;当然,帝王所倡导的'孝道',还包含了政治诉求考量,但笔者想表达的是,就帝王亲身力行的践行'孝道'本身,且具有史物直证了的,这在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实属罕见,绝无仅有!

《赵匡胤》《赵匡义》铭文款识祭祀品,启示的是历数千年优秀汉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特别是对赵氏皇族后人的影响,以及所涉整个宋朝320年蔚然成风的'孝道'文化,起到了'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帝王亲身垂范,其深刻的人伦榜样作用,自会呈现如″清明上河图'的盛世画卷景象,以及'東京梦华录'的生活记述史实。

从《趙匡胤》《趙匡义》铭文款识器物的史物直证上,我们亦不难追溯到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趙宋之世'的根脉所在。

本文完。谢谢阅读!

@古瓷探史:明友许☞原创发文

2020/12/24于遵义古瓷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