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图百说颐和园(上)
摄影: 陈强
编辑: 水儿
百人来看颐和园,百人来说颐和园,百人来拍颐和园,就有百个不一样。
陈强老师热爱颐和园,十几年坚守志在宣传颐和园,镜头下的颐和园,视角独特,震憾极强,又柔情似水,又诗情画意,张张诠译着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陈强老师在群里发表的每幅作品,都是我学习的范文、样板!佩服!佩服!我愿将老师的作品收集整理(每天),借鉴学习!
您和我一起来分享吧!保证您不失望!……(图上字下)
1、 《涵虚罨秀(颐和园牌坊)》
颐和园,是我国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晚清时称“清漪园”。
2、《 澄江静如练(俯拍练桥)》
颐和园又是晚清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所以说,走进颐和园,就走进了皇家园林的文化历史。
3、《 雨歇晚霞明(晚霞)》
夏季天象的极致,带来不同的颐和园。……
4、《 雷霆万钧(闪电)》
一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一会阳光明媚,光芒四射,霞光异彩……
5、《流云四射(晚霞)》
气象的变幻无常,带给了颐和园的喜怒多变。不管如何变化,它仍是我心目中热爱的颐和园。
6、《红云满山凝未开(晚霞)》
很多影友都想把颐和园拍出不一样的感觉来,也许很多人都早已按耐不住那放飞的心情,在颐和园里傲游……
7、《静谧(夜色)》
我想,颐和园的四季,是属于你我的,让我们一起拍出灿烂,拍出陌生,拍出不一样来!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
9、《鼎盛乾隆(铜鼎)》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
10、《仁寿殿(仁寿殿)》
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
11、《德和园(雪后大戏台)》
德和园大戏楼位于大型院落“德和园”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串通,中层戏台设有绞车,可巧设机关布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 大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三层舞台之间均有天井通连,可表现升仙、下凡、入地诸情节。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清末,京剧艺术勃兴,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曾在此为慈禧演戏。
12、《玉澜堂(玉澜堂)》
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是光绪帝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幽禁光绪于此。后人戏称“天子监狱”。
宜芸馆在颐和园玉澜堂后。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时(1875-1908)重修。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
14、《探海寻丈(探海灯杆)》
水木自亲殿门前两丈多高,顶部呈半圆形的灯架,叫做“探海神灯”,上面可悬气灯,供慈禧晚间游湖照明之用。
15、《六合太平(乐寿堂雪景)》
乐寿堂,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
16、《廊长锁诸景(长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其中许多风景画仿自江南山水,是画师们根据乾隆皇帝意图绘制的地方。
17、《佛云烟霞(佛香阁晚霞)》
佛香阁是园内褚景之首,为皇家园林之魁。尤其在夏季的风云变幻,佛香阁显出变化万千、气度不凡的大家风范。江南景色、北国风光,自然气息、皇家气派,浑然一体。佛香阁的流光溢彩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包括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
18、《玉宇灿然(仰拍玉宇牌坊)》
“云辉玉宇”牌楼。牌楼前临湖码头,曾是慈禧放生处。
“云辉玉宇”坐北朝南,四柱七楼。庑殿式与悬山式顶,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极其高贵。正楼大额枋北面匾曰“云辉玉宇”,后檐(南面)匾曰“星拱瑶枢”皆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19、《铜狮镇殿(雨中铜狮)》
排云门前,两侧蹲立着一对乾隆时铸造的精美的铜狮,左雄右雌,威武凶猛。耗用黄铜34378斤,通体高2.43米,宽1.76米,长2.27米,铜狮底座高约0.80米,气势辉弘,威严中透出神圣。排云门上边正面悬挂牌匾万象光昭;背面是“多祉莜集”均为慈禧太后御笔。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21、《飞观耸神霄》
德辉殿,原为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多宝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前出廊,两翼有爬山廊与排云殿相连,是帝后到佛香阁礼佛时更衣休息的场所。
22、《余音绕阁》
佛香阁,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始建成,是全园的标志性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建筑高四十一米,八面三层四重檐,气势宏伟,中正庄严。阁内供奉明代铜胎千手观音佛像一尊。
23、《铜亭祈福》
宝云阁位于颐和园佛香阁西侧宝云阁(俗称铜亭)屋脊,为覆钵式,完全按照喇嘛塔的结构铸成。也是五方阁建筑群的中心。乾隆时期始建,以宝云阁铜殿为中心,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围合成方形院落,其布局象征佛教密宗的“曼荼罗”,意喻“万德圆满”、众神聚集。1860年被焚毁,1886年重建。“五方”表示聚五方之色,寓意天下归心,四海升平。
24、《转轮藏宝》
转轮藏建筑群,乾隆时期始建,是清朝帝后贮藏经书、佛像和念经祈祷的地方。样式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由正殿、两座安放轮藏的彩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碑(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组成。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清漪园时幸免于火患,但遭洗劫,1886年慈禧对整组建筑进行大修。
25、《法无边际》
智慧海,是颐和园最高处的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
26、《晨光绝胜》
智慧海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27、《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28、《深远空濛》
画中游位于颐和园的万寿山前西部,包括画中游、澄辉阁、借秋楼、爱山楼、湖山真意等建筑。此处地势坡度较大,各个建筑因地制宜,随山就势,是一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目前维修谢绝参观。
清华轩是紧邻排云门西侧的二进四合院,背靠万寿山,面临昆明湖。大门左右的白墙上,镶有形态各异的什锦漏窗。垂花门内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四十多间房子。乾隆年间,这里是大报恩延寿寺的一组附属建筑,名为“罗汉堂”。堂内供奉着五百罗汉。当年的五百罗汉是由香面彩塑而成,仿照的是杭州西湖净慈寺内罗汉的样子。英法联军焚毁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也被烧毁。慈禧太后主政时期,修复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被改建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排云殿,罗汉堂旧址上建起了今日的清华轩。罗汉堂前的八角莲池和池上的单孔石桥也被保留在慈禧太后新建的清华轩院内。桥在中轴线上,汉白玉的桥体,拱顶有蚣蝮,云头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栏板,水池周围均有与桥栏相同质地的护栏,从桥上穿过,即到达清华轩正殿。
30、《对鸥坊》
在留佳亭与寄澜亭之间有一敞轩,名“对欧坊”。
31、《春光鸟跃(鱼藻轩》)
秋水亭与清遥亭之间有一敞轩,名“鱼藻轩”。
32、《不知庭霰今朝落》
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
33、《耶律楚材祠》
进颐和园东门,沿仁寿殿南侧前行,在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以北,有一座大门西向的院落,这就是耶律楚材祠。
清乾隆帝建造清漪园时,在原地恢复祠墓,立碑记其沿革,并褒彰耶律楚村功绩(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晚年号玉泉老人,佛号湛然居士。他是元代著名的大政治家,是精通儒学和佛经的学者。他虽然是契丹族人,却是个生于北京、葬于北京的地地道道北京人,根据其遗愿葬在了翁山之东。)。现存规模系光绪时(1875-1908)重修,祠堂、墓室、塑像一如旧制。
34、《文阁暖月》
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
文昌阁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是颐和园内六大城关中最大的城关。建于清乾隆十五年,现存城门为清光绪时重建。
35、《丹彩乘风入殿檐》
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36、《赤城霞起》
紫气东来城关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从东宫门向北去谐趣园的途中。上有重檐城楼,砖雕城堞。乾隆时期建。额扁为乾隆所题。
南侧城额“紫气东来”,取老子出关典故;
北侧城额“赤城霞起”,登城可望谐趣园池榭。
紫气东来译意:有圣人和祥瑞降临。
宿云檐城关位于颐和园的西北部,北如意门南端,城关额曰“宿云”,又称贝阙(que),俗称关帝庙。为亭式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上建重阁,高数丈。城楼内供奉关羽银铸塑像。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掠去。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武圣关帝牌位,与文昌阁一东一西,一武一文遥相呼应。
贝阙译意:壮丽的城关
寅辉城关位于四大部洲东侧,城关东边石额刻“寅辉”,西边刻“挹爽”。与西部的“通云”城关遥相呼应,皆是苏州街上的路上关口。
寅辉译意:迎着黎明的朝辉。
挹爽译意:挹来西风之爽。
通云城关位于苏州街的西头,建在后湖岸边小山坡上的一座很小的城关,因地处偏僻,加之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败。城门洞上方石刻“通云”二字却依然刚劲有力,拾级而上过门洞登城,上有一亭式建筑,飞檐高挑,砖雕十分精美,环亭筑有城垛,虽不宽大只有象征意义,却也告知游人此乃城关是也,此城关与苏州街的东部陆上关口“寅辉”城关,遥相呼应。
通云译意:通向云霄
千峰彩翠城关位于万寿山顶东侧北山脊,为光绪年间所建。城关坐北朝南,小巧别致,城楼为歇山式顶,城基高5.5米,两侧有城墙。是护军维护园内安全的一个瞭望口。人们拾级而上,站在城楼上极目远望,可见青山重叠,松涛阵阵;昆明湖碧波荡漾,游船点点,是处观景的好地方。
千峰彩翠译意:群峰绚丽多彩。
41、《镇水神牛》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42、《境与心会》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
43、《重影似幻》
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
44、《山湖景秀》
颐和园的昆明湖在元朝叫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称西湖。 明朝时湖中多植荷花,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每年春天百姓都到此“耍西湖景”。
45、《遮云蔽日》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
46、《随风幻辉芒》
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500多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47、《拨云见日》
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系由十七孔桥和东岸相连。十七孔桥是清乾隆时建的园内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
48、《天际乌云含雨重》
十七孔桥,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桥洞从两侧开始逐渐变大,第九个桥洞为最大。桥体为青石,栏杆是汉白玉,桥两边的白石栏杆上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共544只,比卢沟桥石狮还多,最多的一个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狮子。桥栏杆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很像麒麟,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
49、《沐出乌云露凌波》
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
桥中心的拱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它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桥中心的拱洞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
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
50、《熠熠生辉》
南湖岛位于北京市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
整个岛屿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
龙王庙,颐和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清乾隆前称龙王堂,常作宫中祈雨之所,后称广润灵雨祠。始建于明代,乾隆皇帝80岁时,还亲自到此祭祀祈雨,结果当晚就大雨滂沱,次日乾隆皇帝就再次驾临向龙王谢雨,并改名“广润灵雨祠“。这里的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52、《大雨困兽》
鉴远堂位于颐和园南湖岛南岸,坐南朝北,南侧面水,可凭窗南望昆明湖水和凤凰墩。鉴远堂建于乾隆时期,当年乾隆给住在畅春园的母后请安后常来此用膳和批阅奏折,“鉴远堂”之名也是乾隆所命名,其意是“纵目远眺”之意,引申为提醒自己要有远见卓识,否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乾隆直到去世前六个月还在此商讨白莲教一事。
鉴远堂为五开间建筑,南侧临水一面现为下层坎墙上层为窗,但是这不是原来的结构。在乾隆朝时五开间鉴远堂的南面东侧的几间房是有廊子的,廊子面水一侧带有栏杆,可以在廊子里凭栏远望和垂钓,想当年乾隆皇帝应该在此廊间逗留过?其咏鉴远堂诗句中就有“溪堂临水称鉴远,俯槛非徒玩渺渟”,意思是说“临水的殿堂是鉴远堂,我俯在栏杆上不仅仅是在观玩水景”。诗句也佐证了鉴远堂的南立面是带有廊子的。
颐和园澹会轩始建于乾隆十五年,也就是1750年,距离今天已经是267年了,乾隆认为水中蕴含动、静、物、理,动由物生,理应静得,四者合一,方为澹会。
岛上有一座建筑叫月波楼,听说这竟然是慈禧的书房。月波楼是一座规模不大的藏书楼,慈禧好在其二层上设一榻,挑自己喜欢的书来读。
月波楼匾额钤印: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月波楼上层楹联:琪花银树三千界,霞影瑶台十三层。
月波楼下层楹联: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
芸香阁是慈禧藏香之地,老太太在这里品品茗,闻闻香,感受的是类似今天“香道”的意境。
南湖岛与西堤外湖中的镜治阁和藻鉴堂两个小岛一起,用来象征神话传说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南湖岛也叫“蓬莱岛”,象征神话中的海上仙山。清代时,此处是帝后们赏月和观看水师表演的地方。
57、《风烟满夕阳》
颐和园昆明湖的西北角有一艘巨大的石船,在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怡园时期叫石舫,他是仿造江南水乡岸边驳船的习惯,船尾向外,船头朝向岸边。石舫的仓楼是中国传统样式。乾隆用这座石舫时刻提醒自己,不忘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乾隆在清怡园的时候就把他的一些理念装进了这个园子里。
58、《雨后烟景绿》
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的石舫重修后改名清宴坊。样式也是按照慈禧的喜好改为西式仓楼。修造仓楼的材料看似石材其实是木料制成,再绘至上大理石的花纹。
59、《晚霞明处暮云重》
清宴舫的船体两侧,还添加了两个西洋火轮船的机轮,当时成为慈禧消暑观景和中秋赏月的地方。
60、《荇桥飞霞》
一荇(Xing)桥位于石舫西北侧,武圣祠岛与寄澜堂之间的河道上,该河道颐和园内称为“万字河”。荇桥以北为万字河北段,蜿蜒北行,直通“宿云檐”城关。荇桥以南可观望石舫,面临昆明湖盛景。所属景区: 后山后湖景区。
迎旭楼前也有两幅对联,一层为“丽藻星铺雕文锦褥 榆杨盛美宴集横汾”。二层为“玉砌朱阑不雨亦润池台金币倒影斜阳”。 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杨树柳树的间隙,闪耀着点点金光时,不能不让人赞叹万物的美好。
62、《澄怀阁》
颐和园澄怀阁位于迎旭楼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水周堂,光绪时改建为澄怀阁,是一座2层小楼,2层匾额“澄怀阁”下有联“水木清华平分谶润,坐揽风月高处胜寒”。
63、《西堤》
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有六座桥。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西堤的六桥从北向南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64、《西堤的树》
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时至今日,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
65、《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初圆,一一风荷举》
西堤的荷
界湖桥是西堤上最北侧的一座桥,建于乾隆时期。桥基石质,三孔,均为方孔。据说桥上原有桥亭,笔者也认为应该有,但有人认为此桥是走船的平桥,不应有桥亭,此讲不敢苟同。从水系看此桥之西不可能有大水面,所以也就不会是走船的桥了。
此桥历经劫难,一是名称的更换,此桥清漪园时期被乾隆命名“柳桥”,此桥周边多柳树(现在古柳也不少,不过不是乾隆时期的)名正言顺,不知何故此桥与西堤最南侧的界湖桥相互易明了;二是桥亭被毁,清漪园西堤六桥中五座桥均有桥亭(玉带桥除外),而且样式各不相同,只是此桥亭1860年被毁后光绪朝没有复建,直到今天;三是从老照片看清漪园时期此桥栏杆是石质的,光绪朝重修时改为木质栏杆,建国后又改为石质的。
67、《日出雾露馀》
豳风桥(桑苎桥)此桥建于乾隆年间,由于此桥紧挨着耕织图景区,为迎合男耕女织的农桑景象,所以清漪园时期桥名为桑苎桥。1860年桑苎桥桥亭被毁,光绪朝重建,当年慈禧太后为了避咸丰奕詝的名讳,同时又觉得“桑苎”和“丧主”谐音,遂改名为“豳风桥”。其意取自《诗经》中描写农耕景象的“豳风*七月”。该桥为三孔桥,中为方孔,两侧桥肩各有一个拱形桥洞。桥亭平面为长方形,重檐庑殿顶,正脊中间有一僧帽型宝鼎,造型和“荇桥”相同。
68、《玉带晨光》
玉带桥此桥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其实它和绣漪桥样式、用料一致,甚至桥栏的望柱雕刻都是一样的,但是玉带桥所处的位置更为理想,正好处于中央,在东堤和南湖岛上观赏玉带桥时,有着玉泉山的衬托更是绣漪桥所不能比拟的。此桥建于乾隆年,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镌刻着“玉带桥”三字,为乾隆御笔,但不知为何乾隆没有钤印。桥的两侧各有楹联一幅,其内容也是专门写景致的,但是“螺黛一痕、蓬岛宫阙”和绣漪桥的“螺黛一丸、蓬岛宫阙”似有重复之嫌了。
东侧: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 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西侧: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 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69、《人间四月芳菲尽》
镜桥的名称由来,是巧借唐朝诗人李白“凉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的诗境而来。行至镜桥与小西湖隔堤相应,小亭倩影分入水中,其情其景自有奇妙。
70、《空水共悠悠》
练桥名字取自南朝诗人“协调云霞散乘以,澄江静如练”之由来。练是指漂白的棉薄,形此处湖水清净如练
71、《天接云涛连晓雾》
柳桥柳桥位于西堤的最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名称取自杜甫诗句“柳桥晴有絮”。桥基为花岗岩条石,栏杆为青石望柱和栏板,桥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顶桥亭一座,四周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梁枋绘有苏式彩画,桥下有方桥洞,两侧桥肩下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为颐和园唯一的五孔石桥。此桥的桥亭毁于1860年,光绪年重建。有趣的是此桥原名为“界湖桥”,是昆明湖与西湖的界桥,而且在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木桥(从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图》中看是木桥),或许是光绪朝颐和园重修时新建。但不知何时和西堤最北侧的“柳桥(现在为界湖桥)”易名,一说乾隆老年糊涂错把两桥搞混;一说慈禧为“桑苎桥”避讳更名时一起将此桥改名;一说光绪年间重建桥亭后更改名称等不一而足,可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绘制的《五园三山图》里为何还把此桥称之为“界湖桥”呢?难道是后人更改的?此桥易名存疑,留作知者答疑。乾隆年间绘制的《万寿庆典图》中的界湖桥看似木桥
72、《静影沉璧(夜色景明楼)》
景明楼是在西堤的南部,为昆明湖和万寿山相亲和一个支点。整组建筑是由一座主楼和两侧配楼组成。楼名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诗句得来。
73、《长烟一空(白天景明楼)》
景明楼的建筑形式并非模仿岳阳楼。原建筑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存楼阁为1992年在原机址上复建。
74、《冬日的色彩》
绣漪桥位于昆明湖南端与长河的交汇处,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东堤与西堤的分界点。
绣漪桥在清漪园时是一座水门,是经长河入园的必经之地。绣漪桥的形状与西堤上的玉带桥相似,桥东、西向坐落,汉白玉单拱桥身,高约9米,有60个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43级青石台阶,是园中最高的桥梁。
绣漪桥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即已建成,桥外原有水闸,由于湖水水位高于河水,闸门开时湖水急流而入长河,故每次御舟入园都需纤夫将其牵入湖中。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其南添建石平桥,桥西添修3孔涵洞。1993年,将绣漪桥闸南移。桥西新建一座六脊攒尖圆亭。
凤凰墩是颐和园昆明湖南端的圆形小岛。清乾隆时仿无锡运河中的黄埠墩而筑。岛上原有会波楼一座,楼顶安装了一只镀金铜凤凰,可随风转动,预测风力大小。道光年间因财政拮据无力维持废弃,光绪年间曾建一凉亭,后亦废。现在的亭子是上世纪50年代重建。
坐落于颐和园西南湖中的藻鉴堂,实为园中小园林。藻鉴堂始建于乾隆年间,与治镜阁、南湖岛鼎足而立,象征神话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藻鉴堂模仿蓬莱,乾隆帝曾在此休憩品茗,吟诗赏景。清漪园时期,藻鉴堂内陈设有许多珍贵文物。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修。
1903年以后,重建的藻鉴堂内部装修修风格为欧陆风情,宫灯全部采用西洋式的玻璃吊灯,家具也全是西洋风格,并配备西洋厨师,慈禧也曾在此宴请过外国使节夫人。其主要建筑有三处,一曰藻鉴堂,二曰烟云舒卷殿,三曰春风啜茗台。不用观赏,光听名字就已够令人神往了。在整个湖区的布局上,藻鉴堂和治镜阁、蓬莱岛三座岛被寓为海上三座仙山,是颐和园前湖水景的点睛之笔。
“藻鉴堂”的含义,藻是文采,鉴在这里作动词用(本义名词),意即文采鉴人。古时选拔人才称为“藻鉴”,这里曾是殿试后的阅卷处,乾隆皇帝以“藻鉴堂”命名,是寓意人才难得。夏天时,藻鉴堂的周围全是荷塘,荷香四溢,沁人心脾。 冬天时,藻鉴堂的周围全是冰与枯萎的荷叶,它们在寒风里随意书写着文章,也是别样风情。
清漪园时期乾隆曾在昆明湖的西边营造了一处以男耕女织为主题的田园景观,并取名为耕织图,英法联军焚毁清漪园时耕织图景区也被破坏,此地只剩下一块刻有乾隆御笔的昆仑石碑。
78、《静听松风寒(蚕神庙)》
2003年颐和园恢复了部分耕织图的景观,其中就包括一座蚕神庙。蚕神庙位于颐和园西北部.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清漪园时,每年农历九月,织染局在此庙祭祈蚕神.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03年重建.
蚕神在古代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等多种称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蚕桑之神.中国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是古代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的人民都对蚕神有着很高的敬意.
畅观堂位于颐和园的西南隅,是建在人工山丘上的一组建筑。居高临下,展拓视野,不辜负畅观二字。畅观堂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仿杭州“蕉石鸣琴”景点建的。是园内西南部重要的景观建筑群。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时重修。
畅观堂正门两边楹联
上联是:“北渚流银镜影开”,意思是北望昆明湖中水渚波光粼粼,好像一面明镜,闪耀着银光,是近景。
下联是:“西山浓翠屏风展”,意思是西望玉泉山、西山,苍松翠柏如画屏,展现在游人眼前,是远景。
上联写近水,下联写远山,一远一近,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正殿后面的匾额是:拱辰握景。拱辰者,拱卫北极星。语本《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后因以众星拱卫北辰比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握景大概是指君王掌控着中华万里锦绣江山吧。
在畅观堂可东望视线开阔,昆明湖、万寿山、西堤、十七孔桥等整个颐和园湖山风景尽收眼底;俯视芦苇稻畦,水鸟追逐,宛如江南水乡,和园中其他景物迥然不同。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就是在这里眺望园外、观民稼穑,并特意将宫廷内务府织染局迁到园内,构成现在的耕织图景区(往北不远处),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理想和历代帝王重视农耕的治国理念。
80、《玉蕊琼英(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万寿山的东侧,是仿无锡的寄畅园而建,原名惠山园,到了嘉庆的时候给改成了谐趣园。谐趣园小巧玲珑,偏偶一角,非常幽静,可以小憩,可以观荷,可以赏鱼,很有情调。
81、《知鱼桥》
谐趣园最有特色的还是几座小桥,有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感觉,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知鱼桥。位于澹碧榭前面的水面上有一座东西向的石桥,桥的东端立有一座石牌楼,二柱一楼,单檐庑殿顶,砖雕仿木斗拱,下面是抱鼓石门墩兼做夹杆石。非常漂亮。这是大家熟知的知鱼桥。知鱼典出《庄子?秋水》中惠子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门柱上照例要有乾隆所题楹联,东面上联是“月波潋滟金为色”;下联是“风濑琤琮石有声”。潋滟:相连之貌,唐朝诗人温庭筠有“佶栗金虬石潭古,勺陂潋灎幽修语。” 。琤琮:击玉之声,宋朝范成大有“海山之湫龙所宫,溅瀑下赴声琤琮。”濑:在沙石上流过的湍急水流。二句描写的是金色月光洒在碧波上连成一色之美和水流击石如玉相碰声音之美。
门柱西面也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回翔凫雁心含喜”,下联是“新茁苹蒲意总闲”。凫雁:野鸭和大雁。唐朝诗人温庭筠有“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想来当年的谐趣园内是有很多飞鸟水禽的,飞来飞去令人满心欢喜。苹:一种蒿,例《诗·小雅·鹿鸣》“呦呦鹿呜,食野之苹”。蒲:水草也,可以作席—《说文》。此句赞荷花池中蒿草遍生,很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这座牌楼上还有很多乾隆的诗刻,作于不同年代,最后的一首作于嘉庆元年。现在看到的共有十六首,都刻在门框的空白处。
其实无锡寄畅园里也有一处景叫作“知鱼槛”,同样取意自《庄子?秋水》。
过了知鱼桥就到了谐趣园的最东端,这里有一座建筑叫做“知春堂”。它坐在一个高台座上,台座前面有台阶上下。知春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上面也是卷棚硬山顶,堂前有檐廊。颐和园里以“知春”为名的有三处,第一处便是众人皆知的知春亭,坐落在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下面的岛上;第二处是前面所说谐趣园一进大门右手的知春亭,它虽然也叫知春亭,却没有昆明湖边的那座名气大;第三处便是这座知春堂了。
83、《湛清轩》
湛清轩,位于颐和园谐趣园的最北端,面阔三间,四周出廊,顶部为卷棚歇山式。湛清轩周围的环境非常的优雅安静,亭台楼阁建得小巧别致,很有些小浪漫的感觉,“火烧圆明园”里的刘晓庆唱小曲勾引咸丰帝的部分镜头,就是在这里拍的。
84、《澄爽斋》
游廊的另一头连接的是谐趣园里另外一处非常重要的建筑,就是澄爽斋。
这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殿,卷棚歇山顶,四周有檐廊。它的正面有一个临水露台,带汉白玉栏杆。
澄爽:清爽、清朗的意思。《晋书·陆机陆云传论》中有“风鉴澄爽,神情俊迈“之句;白居易《叔孙通定朝仪赋》中有“天地澄爽,宫殿清旷”。站在此处迎徐徐东风,观园中美景,颇觉神清气爽。澄爽斋廊柱上的楹联,上联是“芝砌春光兰池夏气”,下联是“菊含秋馥桂映冬荣”。芝是一种香草,《荀子·王制》中有“好我芳若芝兰”,上联中芝与兰相对,春光与夏气相对,砌与池相对。这里的池是动词,作包围或盛装解。馥:香馥;荣:荣华。下联中菊与桂相对,秋馥与冬荣相对,含与映相对。全联中四种花草对应四种季节,对仗严谨,别致优雅。
瞩新楼坐西朝东,建在谐趣园平地之上西墙之内,墙外却是万寿山脚下。谐趣园内看是二层,谐趣园外看是一层。瞩新楼下就是玉琴峡,来水之时便会有云雾升起,因此,当年乾隆题此楼为“就云楼”。光绪重修时改题“瞩新楼”,意为瞩目一新。 瞩新楼上下正面中间外面廊柱上各有一副楹联。 楼上的一副,上联是“万年藤绕宜春苑”,下联是“百福香生避暑宫”。万年藤:即为木通,一种落叶或半常绿藤状植物,此处借其字面之意,要搭配那个“绕”字。宜春苑:唐玄宗游猎之所。此处借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诗中意境。此联说的是站在楼上观园中景色绮丽,紫殿红楼、垂丝百尺、春风习习、莺歌燕舞、福星高照、怡香满园、暑气不侵。 楼下的一副,上联是“瑶阶昼永铜龙暖”;下联是“金锁风清宝麝香”。瑶阶:玉砌的台阶,出自晋代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中“筑圆丘以祀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昼永:宋代词汇,意为白昼漫长。金锁是一种佩饰,代表富贵吉祥。宝麝:产自西藏的名贵麝香。此联是说在此楼看见澄爽斋汉白玉露台上的铜龙在白天日光下暖洋洋的,而露台上像金锁一样的香炉中飘出阵阵沁人肺腑的香气。
霁清轩位于颐和园内谐趣园的北面,为一独立的庭院。面积约290平方米。建筑群的中心有天然石峡清琴峡,引水东流出园。主体建筑霁清轩位于峡南高处,面阔三间,轩东一亭。轩西北清琴峡面阔三间,坐西面东。随山势下有游廊,其间有亭,并连建有多处房屋。
眺远斋俗称“看会楼”,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湖景区,是一座面阔五间、前后穿堂的大殿,建筑面积239.4平方米,高3.75米,是慈禧太后在眺远斋看会时的方便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