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的人,永远做不到自律

01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非常痛恨自己"不能自律",前几天和中学生家长也谈到这个问题: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复课,只能在家上网课,自律的孩子功课一点没落下,不自律的孩子要把家长折磨疯........

本质上说,自律是一种心理品质,它通过"自我管理"的行为获得体现。一般而言,有两种人比较容易产生自律的行为,第一种是心理健康程度较高的人,他们心智成熟,没有那么多"创伤",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于这类人,自律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还有一种人,心理也不健康,自律性的行为更像一种刻板重复的仪式,他们通过强制自律,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某些需要。这种自律和某些成功人士的强迫性成功一样,都是因为内心的匮乏感。

对于大多数不能自律的人,问题可能出在自我管理的"管"字之上,很可能是人格当中的逆反因子导致了自己无法自律的现象。

02

逆反是一种人格特征,并非青春期的专利,很多成年人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逆反特质。中国提倡集体文化,重视服从、管理、合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常使用这种教养方式,这使得拥有逆反特质的人不在少数。

表面上看,自我管理是出于自我的主观意志,并不存在被他人控制的情况,但问题在于,自我管理的标准常常不是来自于自己真实的主观愿望,而是为了迎合道德、超我的"正确"标准。所以,这种自我管理的本质,仍然是一个人被正确标准束缚而要求自己按照正确的标准做出合适的行为。所以,对于逆反型人格的人来说,它可能会激发潜意识的逆反。

举个例子:我经常刷抖音,一刷就是2个小时。所以我希望自己自律一点,能够实现自我控制,每次看上20分钟就算了。

我之所以认为自己"应该"看20分钟就算了,本质上是出于一个内在的标准(认知):浪费时间是不对的,刷抖音是无意义的,是在浪费时间。

头脑中出现一个"正确的"标准,并对自己产生一种要求——要按照正确的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不仅如此,还为这种要求贴上了一个标签——能做到就是"自律",做不到就是"不自律"。

大家可以看出来,这一系列逻辑链里,充斥着条条框框的标准和评判,而标准/评判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控制)。

当有了这些标准,伴随刷抖音这个行为就会产生很多自我疑问和自我否定,比如"我又在浪费时间","我如果做不到,就说明我不自律","如果我不自律,说明我是个差劲的人"——所有的评判最终被抽象思维简化为一个公式:刷抖音=浪费时间=我不自律=我是"坏"的。

所以,评判的最终落脚点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

03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内在的需要。坚持刷抖音这件事,至少可以满足我的以下几种内在需要:

第一,满足追求"娱乐和轻松"的需要。人天生追求享乐,抖音既有趣又不用动脑子,满足了我追求娱乐的天性需要。

第二,满足我"逃避现实痛苦"的需要。

第三,能满足我"坚持做自己"的需要——虽然我内化了社会的标准,认可

了持续刷抖音是浪费时间,但是这些标准本质上不是我的,而是社会的、超我的、从小到大父母给我灌输的。所以,与其说是因为抖音太有趣停不下来,不如说是因为我太想要做自己,太想按照自己的需要生活。

这么多实际感觉到的"好处"和干巴巴的道理、标准、强制,会选择哪一个呢?答案不言自明。

对于一个逆反型人格的人来说,当他决定控制自己,要保持自律的时候,就等于陷入了自律的陷阱——从一开始,想要做自己的我,就和"自律"站到了对立面上。

逆反型人格对于控制的敏感更多的体现在潜意识中,这意味着它很难被觉察。被大多数人所诟病的拖延症本身也属于不自律的范畴,很多拖延行为都源于对控制的恐惧。但是这种心理很难被自我觉察。

04

在电视剧《安家》中有一句非常有哲思的台词。孙俪饰演的房似锦知道自己其实一直被师傅利用,连他送自己的名牌包,也是一个A货,为此她心情非常低落。站在河边,她和徐姑姑有一段对话。

她问徐姑姑:你难道从来就没有对别人设防过吗?你就从来没怀疑过我吗?徐姑姑笑了一下说:不防御是最好的防御。

这是一句非常短的台词,但却蕴含深意。

事实上,对待自律也是同样的道理。自律本质上是一种人格健全后出于对自我要求的水到渠成,但是当我们刻意为之,逼迫自己的时候,它反而变得难上加难。形成越想自律,越做不到自律的现象。

即使有的人在一段时间内做到了自律,产生了正向体验,但一旦松懈,马上就全军覆没,发生报复性反弹。这是因为对于心理不够健康的人来说,这种强制性自律是一种枷锁而不是真正的内驱力。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厉害,反抗越严重。当自己不断的提示自己"不要再刷抖音了"的时候,就像是耳朵旁边站了一个面目可憎的老巫婆,不断的唠叨"别再刷了,别再刷了,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差劲了,你简直无可救药",可以想象,这个声音越响亮,自己就越想反抗,同时,也越想躲进抖音的魔幻世界中躲清静。

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于自律的体验,都有类似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糟糕体验。当把自律当成一个目标,一个评判自己的标准时,最终的自律计划失败,导致的结果就不仅仅是"没有做到"这么简单,而且还伴随着深深的习得性无助(无奈情绪)以及对自己深深的自责、自愧等情绪,并产生羞耻感。

最终,它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鼓足勇气——失败——无奈、自责——逃避无奈/自责的痛苦感受,进入报复性反弹或颓废放弃。

05

在家庭教育中,关于"自律"的紧箍咒也经常被父母碎碎念。

父母总是不断的明示或暗示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不自律的孩子,家长越恨铁不成钢,孩子越麻木疲沓,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质上是孩子自动开启了自我保护的大门,以此逃避痛苦。

正因为如此,才会说父母的担心本质上是对孩子的诅咒。

所以,说回自律。想做到自律并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我们和自己不够完善的人格不断"斗争",不断的自我觉察。可以尝试从以下方式入手:

第一,接纳自己的不自律。

这句话说出来很矛盾,但却意味深长。自身抵御自律的潜意识既然来自于对控制的抗争,那么看到这一点就尤为重要。

当意识到自己对控制的敏感和无意识反抗之后,我们需要接纳自己。接纳不等于听之任之,而是面对现实——关于接纳,我已经在很多文章里谈过,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找到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目标。

很多人把自律定义为一个具体的目标的实现,比如坚持每天早起等等。但是如果自律只是一个目标,而缺少背后深层的对于价值的渴望,就很难长久。

所谓价值的渴望,是指自己究竟想过什么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长远的价值目标,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再将其分解为具体目标,自律才有可能由想象转为现实。

第三,允许自己做不到。

很多人在执行自律的时候,也会出于对自己的嫌弃和苛责,而将自律的标准定得非常严格。比如坚持早起,如果365天能做到200天,其实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对于强制自己自律的人来说,做不到365天,自己就会失望,给自己贴上"不自律"的标签。这依然是接纳的问题。

第四,做不到的时候及时觉察。

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无意识水平,所以我们需要保持觉察,看看自己这里发生了什么。观察的态度不是挑错,而是好奇。这正是正念理论的核心。

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一辆疾驰的汽车,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在疾驰的过程中不断的检修和爱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