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阜成门附近的清代拱桥古朴美观,桥畔古街幽静,两岸景色秀美
一座古朴的单孔石拱桥,轻卧于清清小河之上,与枕河人家日夜相伴。
傍晚,日影渐斜,夕阳余晖透过薄薄的云层,把最后的光芒映照在古老的石拱桥桥身上,映亮了临河粉墙黛瓦的民宅墙面。
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淡雅的江南水乡暮色图,秋嫣看得有些入迷,静静地伫立着,望着眼前的古桥,遐想联翩。
桥下的小河被晚风吹皱了,平静如镜的河面波光粼粼,不断闪耀着银白色光点,好似织锦的绫罗绸缎,那么柔美。
偶有几尾小鱼跃出水面,荡起涟漪层层。小桥流水,这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
常熟是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很多古老的石拱桥。眼前的这座美观、结实的石拱桥,横跨在山前塘上,这是座清代古桥,在常熟本地俗称头条桥。
甸桥初建于明朝,清嘉庆年间整修,南北走向,原名叫“殿桥”。1919年修建时,因桥西为大小湖甸,改称“甸桥”。
甸桥所在的山前塘,就在常熟阜成门附近。常熟的环城河绕到西门,便沿着虞山脚下一直向西流,常熟人习惯把这段河道叫作山前河。
悠悠山前河上,从东到西有三座百年石拱桥,分别是甸桥、程家桥和拂水桥,常熟人习惯把这三座桥叫作头条桥、二条桥和三条桥。
深秋时节,桥畔杂树的叶片黄绿交织,有的枝条已经变得光秃秃,深褐色的细长枝条在秋风中摇曳。
桥堍那棵枝繁叶茂的垂柳,长长的柳条在风中婆娑起舞。
夕阳映照下,枝头闪着金色的光泽。夕阳余晖中的甸桥,如同一幅清丽的水彩秋景图。
桥下,倚墙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凉亭,飞檐翘角,深褐色圆柱子,古典窗格,古色古香。
墙角种植着几株芭蕉树,宽大的芭蕉叶依然绿意盎然,但也有几片发黄枯萎了。
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伸向远处,一旁垂柳依依,另一侧是住宅小区,围墙很有特色,仿古建筑,古色生香。
秋嫣站在桥头向东望去,不远处的市一中教学楼高高耸立着。河边白墙黑瓦的房屋倒映在清清的水面上,四周悄然无声,十分幽静。
偶尔有装垃圾的小船缓缓地从桥洞驶出来,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听到发动机隆隆的声响。
临河一排参差不齐的民居,鳞次栉比。夕阳西照,沐浴在夕阳里的房屋、树木显得恬静安宁。不远处的虞山,色彩斑斓,层林尽染。
甸桥南北坡分别有31级和38级台阶,南坡另有四级辅阶。秋嫣拾级而上,看到石板铺砌的桥面,深深浅浅,一行行石级印刻着岁月的痕迹。
桥面为花岗石,正中的图案很漂亮,石块上是浮雕漩涡纹。因年代久远,被磨得光滑发亮,但纹饰仍然清晰可辨。
两侧明柱上均镌刻“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古桥上的实物和字画,具体呈现了古人建桥积德与佛教信仰。
伫立桥畔,秋嫣望见虞山上倚山而建的五岳楼,在秋天斑斓树叶的映衬下,蔚为壮观。
甸桥桥堍南面是现代住宅小区,北面是幽深的古巷。民宅后面是巍巍虞山,深秋的虞山古树参天,色彩斑斓,秋意盎然。
低矮的民宅粉墙黛瓦,并排而建。这条临河小街叫山前街,这里出产常熟传统土特产——山前豆腐干。
在幽静的古巷子里,秋嫣看到两个乡邻在热络地聊天叙谈,这温馨的画面好久没看到了。只有在这古老的街巷里,才会看到邻居间互动的生动场景。
民宅虽然陈旧,但不失韵味。老宅屋前种植着一盆盆五颜六色的秋花。有盆菊花特别鲜艳,紫色的花瓣,白色的镶边,金色的花蕊,惹人喜爱。这盆美丽的菊花跃入秋嫣眼帘,就喜欢得很。这些漂亮的绿植,就是百姓热爱生活的写照啊。
过甸桥往西走,就是湖甸村。这是一座依虞山、傍尚湖的村落。村落有农田平野、竹篱茅舍。连续的阴雨天,湖面水气蒸腾,轻烟细雨,在尚湖或虞山遥望湖甸,仿佛水墨画卷。因此,“湖甸烟雨”是虞山十八景之一。
常熟阜成门外的这座甸桥,你来过吗?空暇之余,你不妨来这里走走看看,感受一丝古韵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