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译注集注-坤(二)
【原文】《象》曰: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今注】此释《坤》卦卦爻之象。地势坤:《坤》卦上下皆坤,坤为地,地有高下之势。○此释《坤》卦卦辞。至柔:《坤》六爻皆阴,纯阴和顺,故曰“至柔”。○德方:先儒多解“德”为德性,但由上文“动也刚”思之,“德”与“动”对文,作“得”解为妥。方,方正。古人以圆说明天体运动,以方正说明地之静止,故称“方”。○后得主:经文中有“先迷后得主”,其意为:先迷惑后找到主人。○常,规律,常道。化光:化育广大。光,广。
【今译】《象传》说:
地势柔顺,君子当以宽厚之德容载万物。
(坤象征大地,象征大地顺承的特征。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宽广、仁厚、和顺的德性,容载万物。)
《文言》说:坤极其柔顺,但动显示出它的刚强,极其静止,但尽得地之方正。后找到主人而有常道行之,含藏万物而化育广大。坤道多么柔顺,顺承天道依时而行。
【周易正义】《象》曰:地势坤。
[注]地形不顺,其势顺。
[疏]正义曰:地势方直,是不顺也。其势承天,是其顺也。
君子以厚德载物。
[疏]正义曰: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诸侯之等,但“厚德载物”,随分多少,非如至圣载物之极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注]动之方直,不为邪也。柔而又圆,消之道也。其德至静,德必方也。
[疏]正义曰:此一节是第一节,明坤之德也。自“积善之家”以下是第二节也,分释六爻之义。“坤至柔而动也刚”者,六爻皆阴,是至柔也。体虽至柔而运动也刚,柔而积渐,乃至坚刚,则上云“履霜坚冰”是也。又地能生物,初虽柔弱,后至坚刚而成就。“至静而德方”者,地体不动,是“至静”。生物不邪,是德能方正。
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疏]正义曰:“后得主而有常”者,阴主卑退,若在事之后,不为物先,即“得主”也。此阴之恒理,故云“有常”。“含万物而化光”者,自明《彖》辞含弘光大,言含养万物而德化光大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者,言“坤”道柔顺,承奉於天,以量时而行,即不敢为物之先,恒相时而动。
【子夏注】地无不载,势顺而上,承于天。君子修博其德,而当承上之事也。
坤顺也,静而含光,能畜治万物而不敢先也。顺于上而时动成,其终而不怠。坚刚而得于久,至柔以为刚也。
【集解】王弼曰:地形不顺,其势顺。
宋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势言其性也。
虞翻曰:势,力也。君子谓乾阳,为德动。在坤下,君子之德车。故“厚德载物”。老子曰:胜人者有力也。
【集解】《文言》曰:○何妥曰:《坤·文言》唯一章者,以一心奉顺于主也。
坤至柔,○荀爽曰:纯阴至顺,故“柔”也。
而动也刚,○《九家易》曰:坤一变而成震。阴动生阳,故“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荀爽曰:坤性至静,得阳而动,布于四方也。
后得主而有常,○虞翻曰:坤阴,先迷后顺,得常。阳出初,震为主,为常也。
含万物而化光。○干宝曰:光,大也。谓坤含藏万物,顺承天施,然后“化光”也。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荀爽曰:承天之施,因四时而行之也。
【朱熹注】《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势之顺,则见其高下相因之无穷,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
【朱熹注】《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刚、方,释牝马之贞也。方,谓生物有常。
后得主而有常,○《程传》曰:「'主’下当有'利’字。」
含万物而化光。○复明亨义。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复明顺承天之义。此以上,申《彖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