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广州人 | 不应忘记张荫桓
清廷官吏中,有国际眼光的人,主要集中在一些当过驻外使节的大臣群落中。但到庚子年间,反洋情绪高涨,他便被朝中的保守势力“矫旨”杀害于流放地新疆。
▲张荫桓曾受邀参加1886年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落成观礼
1886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落成,参加仪式的有美国总统克里夫兰和国务卿柏雅德等政要和女神像的法国作者巴托尔迪;受邀请的人还有各国驻美公使,当时中国公使是广东南海人张荫桓。可惜那天大雨滂沱,各国公使多没有前往,故气氛冷落。三天后,张荫桓在他的《日记》中对自由女像作了详尽的描述:“像为女身,略如吾华之观音大士,光洁绝俗,高八丈九尺。”如今自由女神尤岿然立于自由岛,而当时参加落成仪式的众人都湮没世尘久矣!
张荫桓是个值得记念的人物。他先后担任过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阅历丰富。后来他在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他的同乡康有为。可以说,戊戌运动有两个南海人起过关键作用。
张荫桓被黄濬称为“甲午至戊戌间之幕后大人物”。他这时已回国多年,担任总理衙门大臣,是光绪帝变法的主要顾问。几年驻节欧美的经历,使他具有中国官员最缺乏的国际眼光。
他在《三洲日记》中曾慨叹西班牙的衰落和英国的崛起,俨然今天国际政治学中的“霸权周期论”。苏继祖的《清戊戌朝变记》:“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对,启诱圣聪,多赖其力。”
他又是康有为的主要推荐者。康有为是通过这位同乡大京官举荐才能揖让于巨公之间,也看到更多的外国资料。在张眼中,康有为还是有才而幼稚的,评价是:“屡言谋国自强,而中外形势惜未透辟,而才不易得,宜调护之。”(见张荫桓日记)爱才之心溢于纸上。
▲张荫桓,最先开眼看世界的广东人之一
当时,清廷官吏中,有国际眼光的人,主要集中在一些当过驻外使节的大臣群落中。这批人中有郭嵩焘、曾纪泽、张荫桓、黄遵宪、郑孝胥等。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可惜英年早逝;郭嵩焘则被保守势力排挤回乡,郁郁而终;黄遵宪、郑孝胥辈又年资尚浅。只有张荫桓以杰出的办事能力和圆熟的处世之道,深得帝、后双方的欣赏,故他一时长袖善舞,权倾当朝。翁同龢、李鸿章本来势不两立,但都同时倚重张氏,翁同龢与张在户部是正副职关系,更把他当作“扶手杖”,每日书信往还,咨而后行。
这种在一线办事的人最招人忌,又最易成为政治动荡的牺牲品。戊戌失败,张荫桓便与六君子同一天被捕,后在英国等外国政府的干预下才未被杀。但到庚子年间,反洋情绪高涨,他便被朝中的保守势力“矫旨”杀害于流放地新疆。
至此,清廷的“知洋派”几无一善终。与张荫桓同样曾驻节欧美的日本使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则在回国之后大展鸿图,建功立业。一枯一荣,可觇国运。
附:笔者于2006年2月访西班牙故宫,因念张荫桓曾在此晋谒当朝的阿方索王后,大有我来何迟之感。赋诗一首。
此来独似水云僧,
星使船归剩海灯。
龙节栖迟犹语在,
凤宫空寂觉寒增。
公嗟霸业同轮转,
我见仙乡逐土崩。
变法百年还未了,
高楼风雨共谁登?
▲百年前出任西班牙公使的张荫桓曾晋谒阿方索王后
读者回响:《我家的“海外关系”(一)》
希望:如果用现代眼光来看过去,总结一句话,那个时代,真的不是鸠路的年代!
文杰:广东侨胞,树梓归心,没有他们无私的贡献,就没有现代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