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十三章:清化热痰

  …………………………………………………………………………………………………………………………

  第三十三类:《清化热痰》

  (11味/桔梗、川贝母、瓜蒌、胆南星、海藻(海带花)、竹茹、大贝(浙贝母)、海蛤壳、海浮石、胖大海、天竺黄)

  …………………………………………………………………………………………………………………………

  《桔梗》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梗草、苦梗、苦桔梗、土人参、白药、利如、包袱花、铃当花、卢如、房图。

  药科——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产地——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平。

  药味——苦、辛。

  入经——肺。

  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主治——咽痛音哑,胸膈满闷,肺疽吐脓,咳嗽痰多。

  现治——小儿惊痫,吐血,鼻塞,咽喉肿痛,痰涎,症瘕,心腹胀痛,霍乱转筋。

  参治——惊恐悸气,风痹,鼻血不止,中蛊下血,打伤瘀血,滞气,积气,寒热,积块,积聚,内漏,伤寒,眼发黑,眼睛痛,口舌生疮,虫牙肿痛,骨槽风(牙龈肿痛),牙疳臭烂,咽喉气壅,喉痹,咽干不渴,怀孕中恶,胸胁痛如刀刺,腹中冷痛,腹满肠鸣幽幽,疮疡脓成不溃。

  药理——温中,养气,下一切气,破血,解热,利尿,消谷,催乳,除邪,利窍,镇咳,镇静,补血气,补五劳,利五脏,清利头目,抗炎,镇痛,抗溃疡,抗水肿,降体温,降血糖,降低胆固醇,抑制呼吸,减慢心率,减弱心房收缩力,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

  用法——水煎,泡水,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畏白及、龙眼、龙胆。忌猪肉。不可多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脾胃虚弱者慎服,咳血者禁服,阴虚久咳者禁服,下虚者慎服,气逆者禁服,怒气上升者禁服。

  …………………………………………………………………………………………………………………………

  《川贝母》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川贝、松贝、青贝、炉贝、贝母、勤母、空草、苦花、苦菜、卷叶贝母。

  药科——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鳞茎。

  产地——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寒。

  药味——苦、甘。

  入经——心、肺。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虚劳,喉痹,瘰疬,瘿瘤,肺痈,乳痈,咯血,吐痰,咳嗽,心胸郁结。

  现治——百日咳。诸郁之证,忧郁不伸,风痉,伤风,伤寒,疝瘕。

  参治——洗洗恶风寒,心经积热,吐血,衄血,结核,冷泪目昏,目眩,小儿鹅口,满口白烂,喉痹肿胀,咽喉中干,项直,肺萎,难产,胞衣不出,黄疸,淋沥,便毒,肿瘤疡,痈疽,金疮,人畜恶疮(烧灰油敷)。

  药理——降气,下乳,出汗,解郁,消食,除胀,收敛,散结,安五脏,利骨髓,托里护心,解毒,抗菌,消炎,降压,增高血糖,耐缺氧,收缩子宫,抑制小肠收缩。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6~9克),外用(适量)。

  禁忌——反乌头(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革乌、附子同用)。恶槐花。畏秦艽、矾石、莽草。脾胃虚寒者忌服,湿痰在胃恶心欲吐者忌服。

  …………………………………………………………………………………………………………………………

  《瓜蒌》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栝楼、药瓜、肚瓜、大肚瓜、鸭屎瓜、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

  药科——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寒。

  药味——苦、甘。

  入经——胃、肺、大。

  功效——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主治——胸痹心痛,结胸痞满,肺热咳嗽,痰浊黄稠,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现治——冠心病,小结胸病。吐血,咳血,肠风下血,消渴,气喘上奔,小便不通。

  参治——不认人,惕惕若恐,心神烦乱,心狂烦热闷,脾热眼黄,咽喉肿痛,诸痈发背,肺痿,痰结,乳肿痛,两胁胀痛,腹胀,月经不调,黄疸,久痢,小便多,酒癖,便毒初发,水肿,冻裂,一切痈疽初起,疮毒,热游丹赤肿,风疮,疥癣,天泡湿疮,折伤肿痛。

  药理——降火,利咽喉,抗菌,抗癌,抗溃疡,抗衰老,耐缺氧,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改善微循环,扩张动脉冠,抑制血小板凝集。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脾胃虚寒者忌服,大便不实者忌服,寒痰湿痰者忌服。

  …………………………………………………………………………………………………………………………

  《胆南星》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胆星。

  药科——本品为制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或为生天南星细粉与牛、

  羊或猪胆汁经发酵加工而成。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凉。

  药味——苦、辛。

  入经——肝、脾、肺。

  功效——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主治——中风,癫痫,痰热咳嗽,咯痰黄稠。

  现治——急惊风,癫狂,小儿痰迷不醒,口流涎沫,痰涎喘急,关膈滞塞,手足拘挛。

  参治——头风,惊痫,壅闭上焦,发搐,抽搐,神呆,怔忡,烦躁,焦渴,眩晕,头痛。

  药理——凉心,抗惊厥。

  用法——水煎,丸剂。

  用量——水煎(常量3~6克)。

  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寒痰者忌服。

  …………………………………………………………………………………………………………………………

  《海藻》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海萝、乌菜、海藻菜、海带花、海根菜乌菜、鹿角尖、大蒿子。

  药科——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藻体。

  产地——主产山东、辽宁等地。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寒。

  药味——苦、咸。

  入经——肝、肾、胃。

  功效——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主治——瘰疬,瘿瘤,痰饮水肿,睾丸肿痛。

  现治——肾炎蛋白尿。

  参治——颔下瘰疬如梅李,颈下卒结囊,气瘿、劳瘿、土瘿、忧瘿,肉瘿,石瘿,疝气,身上生赘肉。

  药理——缩肝脾,增强免疫功能,抑菌,降压,抗肿瘤,抗感染,降血脂,抗血凝,减轻动脉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

  用法——水煎,浸酒,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不宜与甘草同用。脾胃虚寒者禁服,血气两亏者勿用之。

  …………………………………………………………………………………………………………………………

  《竹茹》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竹皮、青竹茹、淡竹茹、竹二青、青子竹、淡竹皮茹。

  药科——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茎秆的间层。

  产地——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脾、胆、胃。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主治——中风痰迷,舌强不语,惊悸失眠,胆火挟痰,痰热咳嗽,胃热呕吐,烦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现治——百日咳。小儿癫痫,手足拘急搐搦,伤暑,血出,尿血。

  参治——齿龈间血出不止,烦渴不止,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黄泡热疮。

  药理——抗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熬膏贴)。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虚泄泻者禁服,胃寒呕逆者忌服,寒痰咳喘者忌服。

  …………………………………………………………………………………………………………………………

  《大贝》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浙贝、浙贝母、土贝母、象贝母、大贝母、元宝贝、象贝、珠贝。

  药科——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产地——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心、肺。

  功效——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风热咳嗽,喉痹,瘰疬,肺痈,疮疡肿毒。

  现治——溃疡性口腔炎。感冒。

  参治——咽喉十八症,乳痛乳疖。

  药理——平喘,镇静,扩瞳,镇痛,调节血压,升高血糖,减慢心率,抑制唾液分泌,扩张气管平滑肌,加强子宫平滑肌收缩。

  用法——水煎服,研末服,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撤)。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研末(常量1.5克)。

  禁忌——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弱者慎服,寒痰者忌服,湿痰者忌服。

  …………………………………………………………………………………………………………………………

  《海蛤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海蛤、蛤壳、黄蛤、白利壳。

  药科——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

  产地——辽宁至海南岛沿海均有分布。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微寒。

  药味——咸。

  入经——肝、肺、胃。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利水,制酸,敛疮。

  主治——瘿瘤,痰核,痰热咳嗽,胃痛泛酸,胁痛,淋浊带下,湿热水肿,湿疹臁疮。

  现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脓肿大,外阴炎,外阴溃疡。

  参治——坐卧不安,气急息重阴汗,水气头面浮肿,面鼻发红,鼻衄不止,痰饮心痛,火郁肺胀,妇人伤寒血结胸膈,小儿疳永,痰积泻,血痢内热,外阴湿疹,下疳疮并脓疮。

  药理——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抗炎,降血脂,抗肿瘤,抗血小板凝集。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填敷)。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狗胆、甘遂、芫花。气虚有寒者忌服。

  …………………………………………………………………………………………………………………………

  《海浮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浮海石、浮水石、海石花、水泡石、海石、浮石、石花、小海石。

  药科——本品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的干燥骨骼,习称“石花”、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浮石皆称“浮石”。

  产地——浮石产广东、福建、山东、辽宁等地。石花产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寒。

  药味——咸。

  入经——肺、肾。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目翳,瘿瘤结核,肺热咳嗽痰稠,小便淋沥,疮肿。

  现治——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天哮,消渴,茎缩囊肿,小便涩痛。

  参治——一切风湿燥热,耳底有脓,发背,小肠气,诸疝,血淋,石淋,疔疮,疳疮,恶疮。

  药理——镇咳。

  用法——水煎(海浮石未研成细粉者应先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水飞点眼)。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忌服,儿童慎用,脾胃虚弱者忌服,虚寒咳嗽者忌服。

  …………………………………………………………………………………………………………………………

  《胖大海》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胡大海、大海子、通大海、大海榄、大洞果、南安子。

  药科——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种子。

  产地——近年在广东、海南及广西有少量引种。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肺、大肠。

  功效——清热,润肺,润肠,通便,利咽,解毒。

  主治——头痛目赤,咽喉干痛,肺热声哑,干咳无痰,热结便闭。

  现治——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

  参治——牙龈肿痛,大便出血。

  药理——利尿,缓泻,抗菌,镇痛,降血压,抑制流感病毒,促进肠蠕动而通便。

  用法——水煎,沸水泡服,泡茶,散剂(用量减半)。

  用量——水煎或沸水泡服(常量2~3枚)。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

  《天竺黄》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天竹黄、竹黄、竹膏、竹糖。

  药科——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的秆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产地——分布于广东和广西。现我国西南、华中、华东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药类——清化热痰。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肝、心。

  功效——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主治——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热病神昏,抽搐,夜啼。

  现治——哮喘,小儿疳积。

  参治——口疮,鼻衄不止,

  药理——镇痛,局部麻醉,心率减慢。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虚胃寒便溏者禁服,无实热痰火者慎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