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刁难周总理:为何还用美产钢笔?他的回答让记者无地自容
如今中国的外交天团正享誉世界,不过将视线拉回到建国初期,我国所面临的外交压力也是难以想象。
而当时周总理力挽狂澜,用强大的政治智慧屡次捍卫了祖国的国际形象。
在他数十年的外交生涯中,精彩时刻不胜枚举,如今看来最让人拍手叫好的,要数抗美援朝战争后,他被美国记者用钢笔刁难的故事。
那么,面对美国记者的责难,他是怎样巧妙化解的呢?
在群狼环伺的局面下,他又是如何建立起中国的外交体系?
临危受命,扶大厦于将倾
在筹备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党中央曾对外交部长一职产生过讨论,最后还是毛主席一锤定音,由在多国留过学的周恩来总理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当时中华大地刚从数十年的动荡中走出来,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不仅如此,由于意识形态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国有着极强的敌意,在这等内忧外患之下,外交部长担子极重。
不过,听到毛主席的安排后,周总理没有任何推辞,他果断接过了这个任务,从此一手一脚地从头建立起中国的外交体系。
在一次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果然就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挑战。
一名西方记者故意问道,“总理,为什么在中国,公路要被叫做马路,难道是专门给马走的吗?”
周总理听到后,毫不犹豫地说道,“因为我们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所以叫马路”。
周总理从容不迫却又巧妙地回答,赢得了记者的热烈掌声,提问的这名记者也有些羞愧。
不过,他还是没有死心,紧接着问道,“那么,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喜欢低头走路呢?我们西方国家的人都是昂首挺胸走路的。“
此时,这个记者已经有些气急败坏了,所以提出这么一个十分尖锐刻薄的问题。
他言下之意,无非是中国人不自信,当时中国的确与西方国家还有些差距,不过,低头走路其实是中国人谦逊礼貌的传统,并非记者所暗示的原因。
周总理这次没有再给他面子,而是直截了当地回答道,“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而你们走的是下坡路啊。”
听到这句话后,这名记者顿时哑口无言,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纷纷露出了自豪的神色,而这场记者会也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此后两年间,周总理所遭遇到的责难远非如此,比如被问及中国还有没有妓女时,他出人意料地回答:“有”,紧接着说,“在台湾”,再次让提问的记者闭了嘴。
不过,说起周总理外交上的硕硕战果,绝对离不开抗美援朝战争后的“三怼美国人”。
手帕扔掉,钢笔留着
抗美援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上有勇有谋的表现,彻底征服了美国军队,曾经战无不胜的美军首次吃到了苦头,不得不在三年拉锯战后主动让步,签下了《朝鲜停战协议》。
在朝鲜的失败,更加激化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所以,周总理曾三次遇到对方的挑衅,不过,他都巧妙地化解了。
1954年我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的舞台。
在会议上,周总理侃侃而谈,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博得满堂彩,这让美国官员十分不悦。
会议结束后,一名美国记者走到周总理面前和他握了握手,只见他突然掏出一张手帕,一边擦手一边大声地说道,“我怎么能和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
众人见此一幕,纷纷驻足凝视着周总理,想看他下不来台的样子。
然而周总理却毫不在意,他云淡风轻地从口袋中掏出手帕,随意擦了擦手便将手帕扔进了一旁的垃圾桶,并对身边人说,“这张手帕再也再也洗不干净了!”
美国记者本是存心羞辱,没想到却遇到了周总理残酷的反击,顿时脸就红了,而这一手帕事件,也成了日内外会议期间的一段佳话,至今仍在流传着。
美国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1955年,一名美国记者到周总理的办公室采访,他环顾四周,想要找到点什么向周总理发难,终于,他的目光停留在办公桌上的一支派克牌钢笔上。
随即挖苦道,“周总理,你怎么还用我们美国人的钢笔?偌大的中国,难道连笔都生产不出来吗?”
周总理知道来者不善,但他脸上仍保持平静,缓缓说道,“说起来,这支钢笔还很有来历呢,它是一位朝鲜朋友送我的礼物,无功不受禄,本来我是想要拒绝的,不过他说这是抗美战利品,我就收下了,一直保存到现在。”
周总理短短几句话,瞬间戳中了美国的伤心事,他已经无地自容,正面露难色地想要转移话题。
没想到周总理继续说道,“当然,这支钢笔的纪念意义很大,不过我日常使用的,还是中国产的英雄牌钢笔”。
听到这,美国记者彻底绷不住了,再也不敢提冒犯的问题。
知道无法与周总理正面硬刚后,美国人索性破罐子破摔,拿出他们一贯以来的傲慢嘴脸对待,想要煞一煞中国的威风。
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周总理曾主动向一名美国外交官伸出手,周总理身为国家总理,主动要求握手,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了自己的气度。
然而这名外交官却并不买账,他假装没看到一样,坚持不肯伸出手,很多人都以为,这次尴尬的人该轮到周总理了。
不过,他却纹丝不动,微笑着问那名外交官,“美国士兵在朝鲜战场上一见到中国人伸手就害怕,这个毛病怎么也传到你身上了?”
说到痛处,美国外交官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竟然又伸出手来和周总理握了握,更是彻底沦为了一个国际笑话。
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敌人
虽然对满怀恶意的人,周总理反唇相讥、毫不留情,但是对中国人民的朋友和其他中立的国家,周总理却一直彰显着大国风范,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在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齐聚印度尼西亚,这是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情况下召开会议,而会议的重点也被确定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等议题。
中国作为此次参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被寄予厚望。
然而,在会议上周总理始终一言不发,哪怕在自由讨论的环节他也没有发言。直到会议结束前的十八分钟,他才做出了一段精彩的演讲。
原来周总理认为,中国与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不同,不会干预其他国家内政,所以希望多给一点时间让小国发言,而特意将自己留到了最后。
不过,虽然周总理没有先声夺人,但他所讲的内容却成了万隆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他提出了“求同存异”等理念,让各国能够在对话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这是亚非国家后续能够长期合作的根源。
不仅如此,周总理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更加丰富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后来这十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外交基础。
万隆会议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号召力越来越强,许多国家意识到,除了美国,还有可以让本国能够借鉴的“中国模式”。
周总理在这一过程中居功至伟,但危机也悄然而至。
60年代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苏联甚至扬言要“对中国进行一场外科手术般的核打击”,在这种威胁面前,周总理没有慌乱,而是想出了“两霸之间,至少拉拢一霸”的战略。
他先是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中国交流,促进了中美关系的缓和,这便是著名的“小球推动大球”。
随后,他又与美国务卿基辛格积极联系,让中美之间在更多领域达成共识,最后,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两国长达20年的外交坚冰。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松虽然对中国颇有好感,但他的傲慢也是掩饰不住的,访华首日的晚宴上,他趁着酒意,十分狂妄地说:“美国拥有的核武器足够摧毁地球十几次”。
面对赤裸裸的炫耀和威胁,周总理淡定说道,“中国的核武器数量不多,只够毁灭地球一次”。
这句话既没有挑开中美矛盾,又侧面敲打尼克松,中国也是惹不起的,堪称教科书般的临场反应。
在外交场上,周总理唇枪舌剑,从未落入下风,在各种场合捍卫了国家利益,让西方国家闻风丧胆。
但在生活中,他却坚持做一个普通人,不仅银行账户里没有一分存款,而且一生都没有留下子嗣。
这样高风亮节的总理、机智过人的外交官,是中国人民之福,所以在他逝世之后,群众自发排成了十里长街为他吊唁,而联合国也为他降下了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