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升职加薪到生死无常,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内容来源:本文中信出版集团书籍《死亡哲学》读书笔记,很多时候,思考不是为了奉上一个答案,尤其是关于死亡,更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能引出大家的想法,那就够了。 作者&责编 | 浮灯 第 4540 篇深度好文:3736 字 | 4 分钟阅读
读书笔记·深度思考
本文优质度:★★★★★+ 口感:黑椒牛柳
你真的相信会有意外掉到自己头上吗? 很多人在弥留之际最后悔的5件事是什么? 如果重来一遍,你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轨迹吗?
生活中总有些事会让你崩了三观,然后重新做人。比如扒了沽名钓誉者的伪装,或者在得意忘形时感到生命无常。前者叫活久见,后者叫知天命。
现在想来,不管是宏伟的年度规划,还是昂扬的新年愿望,都比不上天有不测风云——在和平年代,我们很少受到如此严重的威胁,众多企业也在一夕间挣扎在生死线上。大牌如西贝莜面村,发出“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的呻吟。
从升职加薪到生死无常,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正巧假期看了本书,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谢利·卡根的《死亡哲学》,借此聊一聊生死无常的话题。
一、一个人往往同时相信
又不相信自己终有一死
经历过生死的人,更往往会以一些显著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最明显的是,他们会改变对事情的轻重缓急的判断方式。比如李开复。
任何人都终有一死,但当这件事迫近的时候,惊慌和恐惧仍然会压到一切。
确诊后的几周,李开复往往夜不能寐。曾经的成功既帮不了他,也无法安慰他。
卡根教授认为,一个人往往同时相信又不相信自己终有一死。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口头上承认自己会死,但某种程度上,我们并不当真。
或许,关键在于我们要区分一个人口头上说的,和他真正相信的东西。那些说着“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的人,是否真的相信意外会掉到自己头上?
有一天,星云大师与李开复共进早餐,星云大师问:“开复,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李开复毫不犹豫:“最大化我的影响力,让世界因我而不同。”
星云大师又问:“最大化影响力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人这样说的时候,通常都是在给追求名利一个浅薄的伪装。如果你真正审视自己,你能说自己确实不是受名利驱使吗?问问自己的心吧!千万不要自己骗自己。”
李开复一直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和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
但是,星云法师认为:“这样一刻不停地计算、量化一切事物,会侵蚀掉我们内心本真的东西,会阻碍生命中真正的能量的涌现——那就是爱。”
激烈的竞争或者高明的算计会掩盖掉什么?或者你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明白什么?
或许这五种遗憾,也是我们未来的写照。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些事情是否已经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中,并且还将不断持续发生。
二、生命到底给予我们什么?
反过来,我们其实总是想要一种幸福理论,或者生命价值理论。
1.生命模型
卡根教授认为,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和人生,对于许多人来说,死亡总是来得太早。也就是说,事实并不是“我们都会死”的问题,而是在“我们能活多久”这一点上,人和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所以,我们很难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步调走完一生。
有些出身贫穷的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成功人士,这是麻雀变凤凰。还有另一群人,从富裕落入贫穷,他一开始什么都有,到最后却一无所有,这是凤凰变麻雀。
两种人生模式,从内容上看,至少是从片面的内容上看,都经历了等量的苦难与成功。
事实上,通过这些问题,卡根教授想说的是,我们的总体价值可能被一些我们未曾注意到的特征所影响,比如,人生的整体形态。
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辨别事情的优先级。问问自己,如果只有一年可活,你会选择什么,如果还有五年可活,你会选择什么。
2.2种美好
选择与你对事物的判断有关。
你可以列出人生中所有想要拥有的东西,比如,要工作、要金钱、要快乐、要巧克力和冰激凌、要空调……还可以列出生活中所有想要避免的东西;不要失明、不要被抢劫、不要失业、不要战争、不要疾病……
这意味着,你还需要区分那些实用性的美好和本质的美好,即区分两类事物:第一类是因其导致的结果,或者严格地说,仅仅因为它们导致的结果而引发追求;第二类是因其自身原因而值得拥有。
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推论,只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最后一个快乐,就是由于其自身而值得追求的事物。这种因此本质而值得追求的东西,是永存的、对于所有人都有效的。
分清这两种好,至少让我们做选择的时候,能够意识到,你在选择什么,你可能面对什么样的结果。
3.生活的策略
无论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什么选择,生死都是一场无从消弭的大冲突。卡根教授不承认灵魂的存在,所以对他来说,我们真的应该做的是:思考这些问题,承认死亡的存在,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去生活。
死的概念是为了激发生的欲望,也只有面对死亡,从我们有限的生命中挖掘出意义来,自我才能真正成为自我。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生命的内容,也激发我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毕竟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获得了非常值得过下去的人生。
思考一下,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第一种策略强调目标太过远大,则会有失败的风险,它会建议我们选择那些肯定会达成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让生命尽可能充实。
第二种策略认为,如果你觉得那些远大的东西是非要不可的,也有机会成功,这样选择也未尝不可。
但第一种策略存在的问题是:如果你只追求确定的事物,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往往很小,一般来说,他们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第二种策略提醒我们,生命中一些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你能够轻易得到的。
有些人的生活被吃喝玩乐这种容易获得但稍纵即逝的快乐所填满,与此相比,另一些人的人生充满宏伟的目标和更大概率的失败。
相比之下,还有第三种策略,就是把小目标和大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应该追求某种重大成就,使得人生有机会更有价值;与此同时,也要搭配一些小目标,至少可以保证你从生命中得到一些东西。
卡根教授认为这样的混搭是最合理的,但是如果你想要知道该怎么去混搭,他显然不打算回答这个问题。
只是所有策略中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潜在信念:尽量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三、总结
对于死亡这件事,我们还是设定它是一件坏事,因为死亡涉及到剥夺,剥夺生命中的美好。
其次,我们害怕的并不是失去生命本身,我们害怕的可能是早逝(以及谁应该为你的早逝负责)。
所以,我们尽量小心谨慎地活着,虽然这听起来不太正经——当然要小心,避开那些可能的致死因素。
同时,留意你拿自己的生命来干了点什么——我们完全有可能把生命搞砸了,或者过着一种错误的生活。
毕竟,有那么多值得追求的目标,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又那么复杂,而我们有且只有极其有限的时间,来把事情做对(这也是以重生为主题的网络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
或者他想说的是,当我们正视人终有一死的时候,或许会选择一种和现在相当不同的生活。
说到这里,这其实就是在问什么样的目标是最有价值、有意义的呢?这显然是很重要的问题,甚至是唯一重要的问题。但不是一本讨论《死亡哲学》的书里会深入的问题。
最后,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至少在卡根教授看来,面对死亡的正确情绪不是恐惧、愤怒,而是感激,感激我们可以拥有生命。或者说,是一种认识到自己无比走运地拥有了一次生命的感觉。
可以死而无憾,该是多大的幸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