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螺寺
法螺寺位于天平山北之寒山岭南坡,是老寺新建。据《苏州府志·卷州九·寺观》记载,法螺寺始建于明代,当年之所以取名为“法螺”,是以地胜:清幽的山坞中,有一条古道从修篁中弯弯曲曲,盘旋百折而上,状似旋螺,因而得名。
比寺院更为有名的,是寒山岭。寒山岭是明代高士赵宧光购山葬父之地。赵宧光,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之后。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吴郡。赵宧光虽为皇室之后,却一生无意入仕,隐居寒山,留连山水,潜心攻学,精六书,工诗文,擅书法,著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蔓草》、《寒山帚谈》、《寒山志》等。赵宧光在寒山岭期间,建“寒山别业”(部份遗址还延伸到今白马涧景区龙池一带),凿山引泉,刻石咏题,累三十年经营,乃成胜地。据称当时盛况:“骚人墨客接踵而至。上至君王权臣,下至黎民百姓,均以一入寒山为幸,一时之间,山间小道为之堵塞。”
法螺寺曾是寒山别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系赵宧光建之延僧居住、义守坟茔之用。寺在史上亦称过《法螺庵》。当时建筑的风格为苏州地方特色的粉墙黛瓦。乾隆皇帝南巡时幸临其地,怜寒山自然景色与寺庙风光相得益彰之妙,遂将寒山别业易建为乾隆行宫。与之相适应,法螺寺的建筑风格也就改为“朱栏石阶”。
乾隆六下江南,六临法螺寺祈福。他曾为别业一间无名之阁赐名为“听雪阁”, 还作诗数十首,后被摩入寒山崖壁。因“尽得天子之气,从此法螺寺香火极为鼎盛”。可惜世事沧桑,寒山别业与法螺寺后来均无善留。现在的法螺寺,是出生于江阴顾山镇钱家湾的上慈下慧师太于1990年起身体力行所中兴。现在的住持是贤宗(寺中玉佛殿的奠基碑上所见)。
法螺寺与天平山的天云寺遥遥相望。与中峰寺相隔也不远。我在去中峰寺的途中拍过法螺寺的远照,也在天平山上的天云寺中俯瞰过法螺寺。最近去了,又谒一名刹,尽得大观。法螺寺还在建设,与前年在天平山上拍的照片相比较,又多了些建筑。余话不絮,上图:
在景山路上远眺,左边山上的庙宇建筑是天平山天云寺,右边山岭上的庙宇建筑是法螺寺。前景是一大片桑田
未到寺院前的山道南侧,有上天平山后山的故道,是供香客上天云寺进香之路。问一个刚刚从山上下来的村民,确认这里也能上天平山,不过还得从天云寺入。门票10元,比从前山进入要便宜
上为玉佛殿。殿侧山墙边嵌有碑,知奠基于2013年春。殿内玉佛为新加坡居士捐赠供奉
上为观音阁。阁顶之平台是全寺最高处。立观音站像一尊。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观音的眼光都在和善地注视着你
我坐在观音阁前的台阶上小憇,目送一位村民挑着担子,从天平山后山曲折上行,时而身影淹没在树丛中,里面显现在乱石间
墓之东,荒林里有寺庙中所见唯一的“摩崖石刻”。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丁丑仲春(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所写的一首诗。对着试读良久,因有字迹已被风化,皆不能通读。幸有资料可查,诗名为《寒山别墅诗》:
泉出寒山寒 秀分支硎支 昔游曾未到 名则常闻之
烟峦欣始遇 林壑诚幽奇 应接乃不暇 而尽澄神思
庭前古翰梅 春华三两支 孰谓宧光往 斯人如在斯
这是2013之秋在天平山天云寺中用长焦所拍的法螺寺照片。最大的玉佛殿已建成(有观音像的右侧),殿之东边还别无建筑
运送建筑材料的索道终点就在玉佛殿东的平台边。这位工人在闲时正掏出烟来准备享受一下
寺外的桑田中,有人正在起老的桑树,莫不是丝绸行业不景气,要将桑树去了换种果树?工人们说,树老了出叶率低,要更换新的桑树。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