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风水 “帝王之都,华夏龙脉”

人杰地灵

风水是门十分神奇玄乎的学问

中国从古到今造城建房的时候都要看风水

“风水好”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杰地灵

人杰地灵的城市,

哪怕它地方很小但总是会人才辈出

而“地不灵”的地方,

哪怕它占地再大,上下五千年也出不了几个名人

帝王之州

洛阳风水到底好在哪?

风水大师说:

说起洛阳,人人皆知。说起洛阳风水,堪舆专家均称洛阳是风水宝地。诚然,在中国历史史册中,洛阳占有重要一席之位,因为它是,

为帝王之州、华夏文明发祥之地。

是中国有史以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遗址。

地理优势决定了皇都的选址,黄河流域是中华古文化的摇篮。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洛阳则是这个摇篮里的明珠,其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洛阳的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洛阳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千年帝都洛阳经历了一幕幕王朝更迭与时代变迁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一代代帝王将相与英雄豪杰的兴衰成败。105位皇 帝在洛阳执掌国家大权,死后大都埋葬于此。

洛阳风水暗藏玄机

古人则语出惊人:“得中原者得天下”。这里说的“天下”则指国家之意。

从夏、商定都和周公“非壮丽无以重威”而营造洛邑,从东汉至魏晋,凡五岳阳山和伊洛鏶涧阴水把龙脉之气带动起来在河洛盆地潆回,使得王气盛而国势兴;凡五岳阳山成“死 势”,

(河洛汇流)

河洛之阴水因战争等人为破坏“锁”不住“龙兴”之气之时,洛阳就破败。

历代君王都将洛阳列为建都的首选区位之一

主要是其风水形胜所决定的。洛阳龙脉,发自中岳嵩山,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于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嵩山抽中 干,起皇陵。

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瀍涧汇于前,此为龙之右界水;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 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真可谓 “一大都会也”。

我们的古人按照洛阳“国宝穴”的方位,发现有五座山与洛阳形成最佳风水宝地格局。于是,古人定五座山为“五岳”。五岳为阳,黄河、洛河为阴,我们的洛阳正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太极宝穴”之位,故可以成为中国的“龙兴之地”。

洛阳城中轴 风水很好

我们国家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子午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中轴线是一个城市的脊柱,其重要性犹如人体的脊柱为人体的中轴。

自古至今,中轴线是一个政权必守之线,也是重要活动的所在地。城市的规划布局,也首先要确定中轴线,在这个中轴线上分别设计重要机构。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其皇城的中轴线决定了这个古都的规划布局。

洛阳城,在历代皇都中轴线上都设置有重要机构,隋之东都,紧邻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隋东都洛阳城规模巨大,'前直伊阙,后据邙山,洛水贯其中',城廓有宫城、皇城、外廓城。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说到洛阳的风水,不得不说洛阳的北邙山。世人把好风水用来作阴阳宅必选之地。

据考古专家多方论证,我们洛阳的北邙山是中国历史上安寝帝王最多的地方,竟有一百个左右。难怪古人把东方人生与死最理想的地方,说成“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洛阳的北邙山,自古就被称为“万茔之山”。不仅历代帝王公卿、才子佳人将此视为风水宝地,就连庶民百姓死后也都希冀“葬于北邙”。

因而 邙山出现了唐代诗人们说的“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古坟上面起新坟,新坟古坟无定主”,“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的怪现象。洛阳这个宝穴聚王气,上清宫“镇山”镇王气,从而是洛阳承载中国历史上 “十三朝古都”的美誉。

好吧,上面的文字是不是有点难懂,反正就一点,知道咱大华夏的洛阳风水好就行了!

那么多王朝定都洛阳?为什么邙山是历代帝王钦选的风水宝地?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将携手为我们一层层揭开古都洛阳北邙风生水起的谜底。

“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洛阳城北的邙山是中国人终极归宿的代名词,邙山上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长眠于此,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邙山属崤山余脉,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地势开阔,南有洛水,地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水口’是上上之选,整个陵区的风水是不错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黏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

  在风水理论中,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气,由晋郭璞写就的风水名著《葬书》对此的解释是:能够给人带来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内的生气。生气在地里流动,遇见风一吹就散了,遇见水流一拦挡,就停止不动了。这其中的气,指的是阴阳二气。宇宙间存在的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气,时刻不停地在消长变化,当阴阳二气彼此平衡为最佳状态。邙山一带“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风聚气”的理想营坟之所。

  狭义上的邙山,仅为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一段丘陵地,大概的位置在洛阳市北侧孟津至偃师东西一线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东西约50公里,南北约20公里,海拔约300米;地理学意义上的邙山范围应更广些,它西接秦岭,向东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达100多公里。

诗人王建《北邙行》中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这说明至少到唐代,邙山的陵墓数量已经呈现饱和状态,“几无卧牛之地”的说法绝非一句虚言。自那时起,“邙山”或“北邙”这两个字,从一个事实上的古墓群所在地,渐渐转换成为一个人生归宿的代名词,从一个地理概念,被引申成为一个人文概念。从西晋时期张载的纯客观描述“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经过唐诗时代的大规模浪漫洗礼,到清末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到黛玉之死时,已成为纯主观感叹,如李纨叹黛玉“小小年纪,便做了北邙乡女”。今人在编撰《辞海》时,干脆下定义为:“邙,亡人之乡也”。也许,比起遥不可及的天堂和阴风惨惨的地狱,邙山听起来更加温暖、可靠而又具体,不带有宗教或道德批判色彩。让逝者重归大地,在木材、石料、陶瓦乃至珍贵的金银珠宝簇拥下长眠,更符合古人“天人合一,事死如生”的观念。

可是在辽阔的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像邙山陵区这样的台塬比比皆是,论风水地势及土质,邙山也不是葬地的唯一选择。然而唯独邙山,成为“亡人之乡”,为什么?

汉开国皇帝刘秀仿照先帝西汉文帝与窦皇后合葬的灞陵为样板,不像西汉其他诸陵那样营建巨大的覆斗型坟丘,而是因山为陵,在邙山上模仿自然山丘的形状,并引来天然流水,久而久之,使陵园与周围自然融为一体,令盗墓者难以发现。如此一来,势必要去掉覆斗型墓边缘的人工棱角,一种半球形的、外观类似于小山丘的封土形制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汉文化的来源,一为秦,二为楚。西汉巨大的方形覆斗型封土和俑坑,应是秦文化的因素;因山为陵,回归自然则应该是楚文化因素。而楚文化,则被认为是老子思想的渊源。

  所以,由刘秀开创的帝王陵墓“因山为陵”做法可能与黄老学说有某种暗合,主张清静无为,回归自然。而强调陵墓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正是晋郭璞《葬书》所包含的风水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说,邙山的帝王陵墓直接启发了以东汉道教为基础的风水理论,邙山也成为历代风水师心目中的风水圣地。

  风水师寻葬地的一般顺序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其中,“觅龙”是第一要素。古人称山势为龙,觅龙即寻找生气流动的山。

  从中国的地理形势上看,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等。根据已知的文献,风水理论演化到唐宋之间,开始关注山川的形势、走向和脉络,并热衷于在绵延不绝的山脉中找寻“龙脉”———天下的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并向东延伸出三条主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秦岭入关中,至泰山入海;“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龙脉群峰起伏、厚实且藏风聚气,无疑是“生气流动的山”,而龙脉集结处则更佳,如《葬书》言:“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

  东汉以后,关于邙山乃至洛阳的风水如何优秀,开始大量出现在风水文献之中。到了北宋道士李思聪的《堪舆杂著》中,洛阳被描述为“四山紧拱,河洛悠扬”的“大聚会”之所,而洛阳北面的邙山不仅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处,且有伊、洛、瀍、涧四水乃至黄河环抱穴地,是葬地的上上之选。

  但风水真的是邙山帝陵云集的唯一原因吗?恐怕很难下此结论。风水毕竟只是一种难以实证的观念体系,一项“传统知识”,况且历史上并未埋骨邙山的帝王也为数不少。如果要更为“客观”地理解邙山现象,须从洛阳千年帝都的身份说起。

在洛阳建都起于上古。《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曾临洛水之滨,他向南可以看到伊阙、木谷、轩辕,向北望见太行,认为此地是极佳的建都位置。周公则亲自勘测其地,绘制了详细的城市规划图,营建洛邑作为陪都,到周平王时则正式迁都,开创了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此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后)、后梁、后唐各朝以此为都,是为九朝故都,历时达1300多年。

  这里的确是掌控天下所必须的战略要地。它东面的虎牢关外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靠崤山、函谷关这一进入关中平原的咽喉要塞,北依黄河天险及太行王屋二山,可以西挟关陇,东压江淮,北通幽燕,南达荆楚,正如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所言,洛阳“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是兵家必争之要地。

  东汉时期,洛阳的规模已经极其宏大,班固在《两都赋》中写道:东汉“增周旧,修洛邑,扇巍巍,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北魏时期,从北方迁洛的鲜卑族人更将洛阳营建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隋时,炀帝杨广对洛阳地形仍称赞有加。他登上了邙山,向南眺望伊阙而感叹:“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除军事地理的考量外,洛阳也是一个宜居之地。“河出图、洛出书”,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洛、伊、瀍、涧四水流贯洛阳平原,气候温和,利于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从考古发掘上看,自夏时起洛阳就有人居住,到西汉时已发展为全国性的大都市,隋唐之际更成为“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的国际大都市。

千年以来,这里人烟辐辏,文化发达。生而居之者既多,埋骨于此者势必不少,加上邙山又是经风水理论证实的风水宝地,邙山上集中了如此众多的帝陵和古墓群也就不难理解了。

  尽管后代为避北方少数民族来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不断南移,但洛阳一直是北方重镇。风水的种子以及对洛阳的思乡之情,随着东晋王朝的南渡和历代中原人因避乱不断的迁徙,播撒到全国各地,邙山因此反复地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描述中,自此绵延不绝,成为历代风水师心目中的风水圣地和理想的魂归之处。

在邙山脚下的孟津县白河乡铁谢村,有座人称“刘秀坟”的大土丘,现在已经开发成了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经常有游客专程从洛阳市赶去参观,我也是慕名而去。“刘秀坟”四周有1458棵柏树,据说其中大多数种植于隋唐年间,且每一棵都有自己的传说,其中最为人称奇的,莫过于光武祠门口附近的三棵“鸟鸣柏”。光武祠的讲解员解释说,相传王莽追杀刘秀的路上,有一次刘秀在山坡上睡着了,结果被树上小鸟唤醒,才及时逃生。后来刘秀称帝,就封这只鸟为神鸟。神鸟死后,化身为柏树为刘秀守墓。

  然而事实上,“铁谢村刘秀坟只是北魏时期皇家祭祀河神的场所,原名为方泽坛。”洛阳文物工作二队的队长史家珍说。“'刘秀坟’只是流传多年的民间传说,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历代学者对光武帝陵墓的具体位置一直存有争议。通过实地调查和勘探,洛阳文物工作二队最近确定了真正的光武帝原陵的位置:在孟津县送庄乡的三十里铺村。

  三十里铺村附近有5座独立的大冢,其形制规模也相对较大。如此规模庞大、布局结构完整的汉墓区,在整个邙山地区别无二致,所以这应该是东汉帝陵核心区无疑。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也应该在这里。洛阳文物工作二队的副研究员严辉告诉我,光武帝原陵为东汉祖陵,构建宏大陵园在情理之中,陵区内唯有“大汉冢”规模最大,另外,洛阳文物工作二队在大汉冢封土附近发现了规模庞大的建筑遗址,还采集到了一些重要碑刻,上面有'汉室中兴’的字样,这些证据表明大汉冢极可能就是光武帝原陵。

  尽管邙山上古墓多且集中,但多年来学者始终未在帝陵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这主要是因为东汉以后战乱割据,文献遗失。洛阳盆地地势狭窄,历代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的墓葬相互挤压、杂糅。”史家珍解释说,“此外,传统的考古勘察手段因为缺乏精准的时空关系,采集的资料除了当事人一次性使用外,其他人很难接受。要清查邙山帝陵绝非一代人所能完成,邙山陵墓资料库的采集和建立必须从长计议。”

  2002年,在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彻底调查研究邙山。如今,“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进程已经过半。经过5年的艰苦工作,已初步确定邙山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6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2008年年初,经专家评比,“东汉帝陵与邙山陵墓群”被列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十大考古发现”很少授予调查项目,由此可见邙山陵墓群的重要价值。谈起这个项目的缘起,严辉回忆起2000年4月他在龙门石窟从事古建筑研究时,信息工程大学正在当地做测绘,使用的测量方式引入了“3S”技术,也就是GPS(全球导航定位)、RS(遥感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如能将“3S”技术引入考古工作,将可使考古信息数字化,一举解决从前无法量化的难题,于是他们邀请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参与到邙山调查项目中,共同研发这项技术。

  严辉所在的洛阳文物工作二队一直以来都在负责洛阳市郊的考古工作,邙山是他们最重要的课题。史家珍曾告诉过我一组数字:“邙山1990年代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邙山帝陵的破坏现象更加严重,原来统计过的1000多座坟丘如今仅存300多座,比任何时代消失的速度都快。再不把这批资料抢出来,以后就没机会了。”

  盗墓成风是让考古工作者深感紧迫的另外一个原因。历朝历代,邙山都是盗墓的重灾区。这里从来没有中断过盗墓贼的身影,他们挥舞着洛阳铲,日落而作,日出而息。1904年修筑汴洛铁路,正好经过邙山南麓,破坏了大批古代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纷纷外流。辛亥革命元老张钫收集民间散落的唐代墓志,构筑“ 千唐志斋”,其主要藏品就是邙山盗挖流散的墓志,如此数量的墓志需要破坏多少墓葬可想而知。

最近30年来,古玩收藏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铤而走险,从邙山的古墓葬中寻求宝物。实施盗挖者被称作“穿山甲”,他们背后还有完整的“产业链”,从若干中间商人,直至最后的买家。更有一些海外财团,相中了某个墓穴,赞助全部盗挖费用,然后购买所有的出土文物,这被称作“包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穿山甲”说,他们现在使用的都是进口的高科技探测仪,价格不菲,连考古队都没有能力配备这样先进的仪器。与此同时,海外的拍卖市场不断出现邙山出土的珍贵文物,虽然有部分被追回,但绝大部分最终流向世界各地。

  墓冢数量减少,墓室被盗掘,封土和陵园遗址被毁坏,文物保护的形势异常严峻。但最突出的问题是家底不明,制约着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已经开展了5年,目前的工作主要是摸清家底,“模糊不清的地方太多,还谈不上进一步的研究和科普。”史家珍说。历朝历代都模糊不清的邙山陵墓群,现在正输入电脑进行归档。然而,面对一个数字化的邙山,我们依然茫然无知。一切都需要等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抽丝剥茧,一一向我们讲述和还原真相。

  依托邙山之上数量庞大的古墓群,洛阳古墓博物馆于1987年开馆,总结了建国以来的所有考古发掘工作并集中进行展示。博物馆建立在北魏皇陵的中心位置——世宗宣武帝的景陵区内,并从1万多座经过考古发掘的历代墓葬中,精心遴选出26座有代表性的墓葬进行展览,这些古墓葬的年代从西汉至宋金,时代连续,自成体系,成为了解中国古代墓葬的一本活教材。时至今日,考古工作者对主动发掘邙山陵墓群并不抱有特殊期待。所幸在考古学上,遗迹比遗物更能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和历史信息,尽可能弄清楚邙山陵墓群的年代、形制和归属,将会为我们揭开更多封存已久的历史谜团。

北宋词人李清照之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曾在《洛阳名园记》中感叹:“谓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正如其所言,北宋定都东京,洛阳仍是西京,与南京,北京相对。而洛阳被金人攻陷后,从此一蹶不振,沦为偏远小县。尽管洛阳在历史长河中历尽兴衰荣枯、沧海桑田,城北的邙山却仍是中国人灵魂深处永远的故乡。

湿 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 ,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湿地被专家们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

不用去西溪

图片来源网络

不用去盘锦

图片来源网络

孟津,就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
孟津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这里水禽云集、天鹅曼舞、白鹭翩翩

还有绝美的自然风光

孟津黄河湿地位于洛阳市孟津区黄河岸边,1985年由省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孟津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岸边,西起白鹤镇的西霞院,东至扣马,全长30公里,包括水域、浅滩、夹心滩等,面积约6206公顷。

这里碧波荡漾,万余翱翔,每天在湿地保护区内栖息的鸟类数量达15万余只,构成一幅万羽竞翔,鸟唱水吟的天然图画。
温和湿润的气候、水草丰盛的植物和丰富的鱼虾资源,使整个湿地成为各类水禽迁徙的“中转站”。
来来,小编先带大家看看
湿地迎来的小可爱们
一起瞅瞅,都有谁哦~

今年1月份,一群赤麻鸭在孟津区白鹤镇黄河上空飞翔。

1月份同时迎来红嘴鸥,抓拍到它捕鱼的精彩瞬间。
紧随红嘴鸥之后,黄河湿地传来雁鸭的叫声。

2月份黄河湿地水面上出现鸿雁,它们时而成群游走,时而嬉戏玩耍。

在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发现了大种群鸳鸯,数量有283只之多,十分罕见。

随着孟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成效日益显现,一度罕见甚至绝迹的天鹅再次成群出现。

5月份,上万只崖沙燕,飞抵黄河小浪底沿线水域,在黄河洛阳段南岸的崖壁上筑巢安家。
6月份黄河湿地燕鸻、燕鸥越来越多,这群“小精灵”是吃蝗虫“小能手”,直接影响是消灭害虫。

近段时间,黄河湿地又迎来了一群白鹭。成群结队的白鹭在嬉戏玩耍,煞是好看。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们最有发言权。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向好,孟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儿的数量已由原来的难觅踪迹增加到如今的十万多只,处处展露着自然的和谐之美。

孟津国家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过渡带综合性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水禽为主,湿地面积大,水草茂盛,对水禽的生活、繁殖极为有利。是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物种繁衍、科普宣传及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可持续利用基地。

保护内容有: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水禽及其生存栖息地,列入国家、省级重点保护的水禽和其它珍稀动植物,以及列入我国政府和别国政府签定的候鸟保护协定的候鸟,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

待疫情过去,阴霾消散

相约孟津湿地,呼吸自由的新鲜空气

说不定,还能偶遇几只“小精灵”……

(0)

相关推荐

  • 纪录片TOP推荐:十大考古纪录片,满足你对考古神秘的向往

    前段时间, 有评论说他们家小孩很感兴趣考古纪录片 因此,我就稍微整理一下考古类的纪录片,如果收录不全的,请大家补充. 有很多纪录片涉及到了考古方面,但是内容主要讲的还是历史事件,例如<东方帝王谷 ...

  • 一大青石下面居然埋着168座墓葬,其中帝陵6座,专家:可惜不能挖

    如果考古发掘出了帝陵,考古队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是否被盗或者说古墓有没有可能存在即将被破坏的可能性,如果遇到其中一种情况,那么这座陵墓都需要被立即开始发掘了,否则的话国家会遭受重大的损失. 2007年的 ...

  • 洛阳为何一直得到帝王的青睐,其中暗藏了洛阳的帝王风水

    黄河水,浩浩荡荡向东而去,历史在这座大河的南面凝结成一座闻名于世的大都会--洛阳.在激越的黄河水声中,这座城池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平庸到繁华的历程,经隋.唐两世而繁华,盛唐时则成为万国来朝的著名都城. ...

  • 你无须花钱去学习玄空风水,精髓都在这

    第一节:基础知识 一:三元九运: 一个花甲子六十年为一元,一元分三运,二十年为一运, 三元共运为一百八十年,分上元甲子一运.二运.三运:中元甲子四运.五运.六运:下元甲子七运.八运.九运:所以称三元九 ...

  • 搬新家时,这些风水习俗你都知道吗?

    正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房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特别是乔迁之日,更是人生大事的重中之重.而搬家除了费时费力之外,还有很多避讳和讲究. 只有遵循了这些风水讲究,才能让住户在搬入新家之后,能快速 ...

  • 门口放鞋柜!居然是风水大忌!都看看!

    鞋柜摆放的风水禁忌有很多,其中就包括禁忌正对大门.禁忌高度太高.禁忌颜色花哨.禁忌乱放吉祥物.禁忌鞋柜摆放在卧室.禁忌鞋子摆放不整齐等.如果要在室内摆放鞋柜的话,最好将其摆放在大门口附近. ..... ...

  • 初天麟:《阳宅三要》大门、主卧室、炉灶,在风水布局上都有哪些要点呢?

    了解风水的人都知道,大门.主卧室.炉灶是阳宅风水布局的三大要素,它们的布局优劣直接决定了整个住宅的风水吉凶.那么,哪些风水布局会对主人造成不利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析! 第一:大门与卧室相对 大门 ...

  • 为什么说南京不适做帝王之都 在古代风水学上是如何解释的呢?

    一.古代南京作为首都为何世间不长? 定都南京的王朝往往偏安一时,短命而亡.这个是跟南京的地形格局有关吗? 从地形来看南京北临长江,城北有玄武湖和莫愁湖,四周有群山环绕,城西的石头城像一头蹲着的大老虎, ...

  • 山龙风水-好丑都说

    此为曾经在贵州寻龙时,顺路考察过一案例,觉得有点意义,所以拍摄. 1.侧看穴星 2.外虎方侧看穴星 3.穴星脚下仰拍穴场 4.明堂田中看穴星 5.看青龙方 6.看白虎方 7.穴星高处看明堂 8.青龙方 ...

  • 孟令伟奇门遁甲丨奇门风水很多人都学错了

    如果说这几年什么术数最火,奇门遁甲毫无疑问的排在前面,奇门遁甲中的奇门风水也被人们放到了前面,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在还在流传的的风水体系有300多种. 随着奇门秘笈的渐渐公开,奇门遁甲这门古代术数的奇葩 ...

  • 十五条必知的家居风水忌讳,都知道吗?

    风水在古代即为相地之术,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风水的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即风水术其实是作为中国早期的地理学而存在的. 在古代,风水学对于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