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拍荷为例 浅谈摄影匠 师 家三台阶的提升
生活中,爱荷之人颇多,但多爱荷花芬芳之美,及其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赏之气节。此时节,枯荷只能孤守静寂之塘独诉其心。对于懂荷之人而言,眼前的一株水中残叶亦能独赏半日,枯败之荷怎有如此魅力让懂荷之人流连忘返,或许就是那独有的只能意会不可言说之力吧!
摄影圈中,荷花拍摄者颇多,但是佳作甚少,作品拍摄多过于“俗套”,拔高不够。这里所说的佳作不是指从摄影本身而言的各项指标,而是从作品内涵而言的高度,很多照片除了美之外没有可以让人想象的空间,难以称之为作品,更难以成为佳作。
对于残荷拍摄而言,其难度要比荷花大得多。因为,盛开的荷花毕竟有美的一面,可以掩饰作品中的很多不足,而残荷则完全是骨感之美,残荷的拍摄绝不是简单的光影记录,更不是拍其所见的随手拈来,而是要照出其精、拍出其神、摄出其骨。所以说,一张残荷作品如能吸引你的眼球,能够让你沉思,说明你一定和摄影人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摄影行业中的可以分为匠、师、家三步,也是摄影之路上的三个台阶,迈上第三个台阶才算与成功临界,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这三步同时也是三个境界,不同的境界有着不同的能力与造诣。其实,很多人都没有走上第三个台阶,而是在第一步,或者是第二步徘徊,所以能够真正成为“家”的人少之又少。
第一步,入门阶段。这个阶段要了解和运用手中相机,各项功能的调节与搭配、光圈和速度的关系、感光度对拍摄的影响、如何利用构图让照片更加完美等基础技能。也就是说,你要知道醋是酸的、盐是咸的、糖是甜的……
第二步,经验积累和丰富阶段。在熟练运用相机的基础上,首先要多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要大量阅读相关的摄影书籍和他人作品,最好是一些名家名作,从中吸取营养,真正理解和破译这些照片何以成为“经典”。
第三步,既是创作阶段。在熟练地掌握了摄影基本功和丰富的阅历之后,摄影者便可以集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用摄影作为一种手段来表现主观的思绪以及情感,这样的照片便是你的作品。
古诗词之所以备受世人衷爱,其精髓与核心便是“爱恨情仇” 这是世人思想情感的主旋律,诗词正是因为有此精髓而经久不衰。国画也是如此,要知道,中国画和油画的最大区别就是中国画以写意为主,而油画以写实为主。意为何物?其实就是情感与思想,抓住了这些,就可经典,就可永恒。
那么,如何能让你的摄影作品成为经典之作,答案已经很明了,那就是传神,而不是传美、传实那么简单。想要传神就要多学习、多积累,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功夫其实不在摄影本身,而是在摄影者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摄影作为较为年轻的艺术门类入门很容易,这是大众较为认可的观点,这也让摄影圈子很杂很乱,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其实,冷静地想一想摄影虽然所谓的“很容易”,背后隐藏着提升高度的难上加难。举个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我所说的“难上加难”,例如书法,要想成为真正的书法家,那么就要以书法为媒介来书写记录自己的作品,而非临摹和书写他人诗作。《兰亭序》《黄州寒食帖》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因二者皆是王羲之、苏轼的自作自书之作品,而非书写他人之诗作。摄影人如何通过照片让观者与之通心?很显然表达难度要高于书法,这就是摄影入门易,提升难的现实。
有一次,在一个摄影群里谈起关于对“摄影作品”一词的理解,一位搞了多年摄影的人竟然说:“作品是照片,照片也是作品”这样的论点可谓让人无奈至极,其问题在哪里,相信大家一看便知。当然,很多人拿起相机就是为了所说的“玩玩儿”,作为爱好无可厚非,“只要快乐一切都不重要”也是很多人的心态。本人认为,心态可以放松,但是不等于可以迷途。既然拿起了相机,就应该知道往哪里走,往哪个方向走,只要方向正确走多高多远问题不大。可怕的是迷途,原地打转白白地浪费精力物力。
最后再明确强化一点,那就是能称之为摄影家,必须是一个能够以摄影为手段,通过图片向观者传递思绪与观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