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的黑科技单体棚,收益翻了几十倍,若是中国技术更牛!
单体面积230亩,亚洲最大
陵城区智慧农业大棚位于
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区
崇德第十二大道与崇德第十一大道之间
项目总体规划805亩,建筑面积占618亩
其中大棚生产区598亩,综合服务区20亩
其他配套设施占地187亩
总投资约10亿元
全身都是高科技,颠覆传统耕种
荷兰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物联网打造'精细车间'
物联网技术的运用
使得大棚如同一个生产精细的车间
分布在大棚内的环境温湿度、
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传感节点
可实时采集棚内环境信息
并经无线通信网络传输到电脑终端
经后台大数据分析研判后
物联网平台可按照人工设置的参数
自动开关调节指定的环境调控设备
控制喷水、开窗、开启帘幕等
实现精准控制浇水量、施肥量、温度、湿度等
点击查看视频
智能“私人订制”服务
光、水、肥、气,依照番茄的“完美模型”,这些基本条件在大棚里都得到了最有效的极限供给。为了让这些小家伙达到“极限生长”的目的,需要给他们一些“私人订制”服务。
90后农业技术工程师刘冰称:“植物和人一样,即使有了完美模型,一样的生长环境,它还是会有个性差异。植物的顶尖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生长发育的部分。这个气象盒子里面,就会装有温度、湿度传感器,会悬挂在植株的头部顶尖,相当于是说给植株配了一个体温表,能够实时的看到植株的一个状态,它是否处于健康的状态。”
通过气象盒子对单株植物的监控,技术团队把每一株番茄和“完美模型”做了单独比对,为它们打造了各自的“营养套餐”。
“我们对浇灌的策略、光照的策略和授粉的策略有严格的规定。比如我们需要在三分钟之内对温室所有的植株浇灌100毫升。那我们的设备呢,就会在三分钟之内对温室当中所有的植株,浇灌100毫升之后非常精确的停止。那有可能今天的植株相对干一些,那根据植物模型需要多浇2毫升水,那现场的设备就只会多浇2毫升水然后自动停止,多一滴都不行。”刘冰表示。
这一系列严苛缜密的操作只能通过不知疲惫的电脑二十四小时智能化监控执行。在大棚的运行过程中唯一使用人力的部分就是采摘。仅此一步,负责采摘的职工还必须遵守严格的消毒、采摘规范,以避免人工操作给植株生长带来不稳定的影响。
产量惊人,收益能翻几十倍
点击查看视频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