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答疑解惑,为一线教师科研助力

(一)
我们先看一段与某教师的科研对话:
老师:“胡老师,您好!我写的XX省教研室的结题报告,麻烦您看一眼,有没有啥问题?”然后,该教师把结项报告的目录也一并发给我看看。
我:“你问问XX省教研室,看看他们有什么要求?”
老师:“好的,请你大致看一下有没有不妥之处。”
我:“主要做法有点简单了,这是结项报告的重点部分。”
老师:“改成啥?主要观点?”
我:“内容再丰富一些。”
老师:“您说是内容太简单了?这一部分需要多少字?明天我再写两条。还有内容可以增加。”
我:“估计10页左右吧。”
老师:“好的,研究过程已经写了,这一部分是不是叫‘主要观点’更好?这是从研究过程提炼出来的内容。”
我:“你最好问问XX省教研室,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吧?”
老师:“谢谢。”
……
(二)
上述这段对话,是我们与一名中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对话,其主要内容涉及到的是结项报告撰写。该教师咨询的是XX省教研室的结项报告,因此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指导”不了,而不是不想或不愿意指导。因为很简单,该教师提供给我的结项报告不是我们部门的结项报告,而是更高层次的某省级科研部门结项报告。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其它科研部门的课题指导,我们往往还是比较慎重的,也是比较尊重的。
事实上,不同层次的科研部门,对科研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体现在结项报告上,要求和标准也不尽相同。无论是格式、内容还是具体要求,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格式上,我们要求老师们的结项报告格式尽量简洁、简单,能够体现课题研究过程即可;而某些科研部门,则要求结项报告的完整性、科学性,格式比较规范和严谨。比如,在内容上,我们要求教师的结项报告“内容丰富、材料详实,内容中既可以融入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学课例等,也可以插入图表、照片、调查分析数据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具有可读性。”但有些部门恰恰不允许教师在结项报告内容中插入照片、教育案例或教育故事等,而且要求结项报告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科学性和概括性等。这些科研部门认为,插入照片、案例等,会降低结项报告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至于为什么,我们是不太了解的,这是相关科研部门的权利。
显然,不同科研部门的结项报告要求和标准是有所区别的,那么我们教师在撰写结项报告的时候,务必要多咨询或了解相关科研部门对结项报告的具体要求,或者多咨询相关科研部门的科研人员。唯有如此,结项报告撰写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结项报告更符合相关科研部门的要求,才能顺利结项。
(三)
记得曾经在一次培训会上,某教师在答疑环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每年申报的课题,总是不能通过立项?”我当时毫不迟疑地就告诉该教师说:“请把课题申报书给我看看吧!”结果,我们打开一看,发现是XX省级科研部门的课题。于是,我只能告诉该教师:“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因为这不是我们科研部门的课题,在不能深入了解该科研部门的课题立项依据和标准情况下,是无法回答该教师课题不能通过的原因。这既是对该教师负责的体现,也是对某科研部门尊重的体现。当然,课下我们就该课题的立项申报书进行了充分地交流,该教师似乎也逐渐明白了课题不能通过立项的一些原因。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部分学校或者教师把其它科研部门的课题申报书或者结项报告发给我们,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给出一点个人的建议或意见。应该说,这既是基于一种个人的信任,也是一种特别的期待。因为对于相当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他们在提交课题申报书或者结项报告的时候,心里往往是没有底的,或者至少是不够自信的。因此,总是希望能够有相关的科研人员给他/她帮助和指导,最好能够给出一些修改建议。应该说,这也是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一种优秀品质的体现吧:谦虚、谨慎、好学。
面对一双双渴望得到科研问题解决的眼睛,很多时候往往是无法拒绝的,因为对某些教师来说,你不能给他/她一点建议或意见的话,可能就意味着该课题就不能通过立项或者不能通过结项。因此,我们往往不会直接拒绝该教师的科研诉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出一点个人建议。但同时我们也会告诉该学校或者教师,我们的建议或意见仅代表个人观点,而不代表某些科研部门的科研要求或标准,因此我们的建议或者意见仅供参考。
(四)
事实上,就中小学教师而言,其课题研究应该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程等,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研究,这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核心理念,也是中小学教师最本质的科研需求。如果脱离了这一核心科研理念,那么无论怎么开展科研工作,无论怎么鼓吹其科研价值和意义,都是缺乏研究基础的,都是虚假的研究。因此,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就是实践性研究,就是“草根式”研究,就是专注于每一天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的研究。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经在一篇文章《面对实践的科研最亲切》说:“对基层的教育者特别是一线教师而言,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方法,我认为不是搞那些追风的‘课题’,——如‘创新教育’的风来了,就‘研究’创新研究;‘研究性学习’的风来了,就搞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型研究,或者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完成每一天平凡的教育琐事,就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即使不同层次、地域科研部门的科研理念会有所不同,但我们相信其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这个群体的核心科研理念应该具有一致性的。那么,我们对其它科研部门的科研指导过程中,只要紧紧抓住了科研的核心理念或本质特征,那么我们的科研指导就不会有太大偏差,更不可能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窘况。
我们认为,只要我们在课题指导过程中立足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能够真正为广大一线教师着想,那么我们给出部分学校或教师的科研建议或意见就是具有指导性的,就是有意义的,当然也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结 束 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研究是教师劳动的本质……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
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或者说,“研究是教师劳动的本质”就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性质。对于部分一线教师来说,教学能力强,而科研能力弱,这是相当多教师的共同特征。那么,一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科研问题是正常的,咨询相关科研人员也是必要的,这不是什么可丢人的事情。
因此,我们相关科研人员应善待一线教师,理解一线教师,并能够及时解答相关科研问题或者指明科研思路,这既是科研员的职责与担当,也是科研员自身的价值体现。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