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无離?

  嚴可均曰:「能无離」,傅奕及近刻王弼句末有「乎」字,下五句皆然。

  俞樾曰:河上公本無「乎」字,唐景龍碑亦無「乎」字,然淮南道應引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則古本固有「乎」字。

  謙之案:「乎」字係衍文。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敦煌乙、丙、英倫諸本,均無『乎』字,以後各『乎』字同。」李道純曰:「『抱一能無離』已下六句,加一『乎』字,非。」

  首「載」字,按郭忠恕佩觿卷上:「是故老子上卷改『載』為『哉』。」註云:「唐玄宗詔:『朕欽承聖訓,覃思玄宗,頃改道德經「載」字為「哉」,仍屬上文。及乎議定,眾以為然,遂錯綜真詮,因成注解云。』」孫詒讓札迻:「案舊注並以『天之道』斷章,而讀『載營魄抱一』為句,淮南子道應訓及群書治要三十九引『道』下並有『也』字,而章句亦同。楚辭遠遊云:『載營魄而登霞兮。』王注云:『抱我靈魂而上升也。』屈子似即用老子語。然則自先秦、西漢至今,釋此書者,咸無異讀。惟冊府元龜載唐玄宗天寶五載詔云:『頃改道德經「載」字為「哉」,仍隸屬上句,遂成注解。』郭忠恕佩觿則云:『老子上卷改載為哉。』注亦引玄宗此詔。檢道經三十七章王本及玄宗注本,並止第十章有一『載』字,則玄宗所改為『哉』者,即此『載』字;又改屬上章『天之道』為句。今易州石刻玄宗道德經注仍作『載』讀,亦與舊同者,彼石立於開元二十年,蓋以後別有改定,故特宣示,石刻在前,尚沿舊義也。『載』『哉』古字通,玄宗此讀,雖與古絕異,而審文校義,亦尚可通。天寶後定之注,世無傳帙,開元頒本雖石刻具存,而與天寶詔兩不相應。近代畢沅(考異)、錢大昕(潛研堂金石跋尾)、武億(授堂金石跋)、王昶(金石萃編)考錄御注,咸莫能證覈。今用詔文推校石本,得其〈車從〉跡,聊復記之,以存異讀。」

  次「抱」字,傅本、高翿本作「袌」。畢沅曰:「諸本『袌』並作『抱』,案袌,褱也,抱同捊,取也,義異,應用『袌』字。」

  謙之案:畢說非也。廣韻號部「袌,衣襟」,又云:「今朝服衣。」與「抱」字義別。經文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六十四章「合抱之木」,十九章「見素抱樸」,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傅奕本皆作「袌」。畢沅曰:「『袌』作『抱』,非也。流俗所行,河上公、王弼諸本並作『抱』矣。」畢說不如【知】何據。廣韻「袌」字上有「菢」字,注「鳥伏卵」,疑為「抱」字正字,義較「袌」字為優。

  劉師培曰:案素問調精論云:「取血於營。」淮南子俶真訓云:「夫人之事其神,而嬈其精營(句),慧然而有求於外(高注「營慧」連讀,失之),此皆失其神明,而離其宅也。」法言修身篇云:「熒魂曠枯,糟莩曠沈。」此之「營魄」,即素問、淮南所言「營」,法言所謂「熒魂」也。楚辭遠遊「載營魄而登遐兮」,王注:「抱我靈魂而上升也。」以抱訓載,以靈魂訓營魄,是為漢人故訓。載營魄者,即安持其神也。載、抱同義。至于此文「乎」字,當從河上本、景龍碑衍,下文諸「乎」字亦然。

  謙之案:劉說雖是,但以靈魂訓營魄,似有未至。魄,形體也,與魂不同,故禮運有「體魄」,郊特牲有「形魄」。又魂為陽為氣,魄為陰為形。高誘注淮南說山訓曰:「魄,人陰神也,魂,人陽神也。」王逸注楚辭大招曰:「魂者陽之精也,魄者陰之形也。」此云營魄即陰魄。素問調精論「取血于營」,注:「營主血,陰氣也。」又淮南精神訓:「燭營指天。」知營者陰也,營訓為陰,不訓為靈。「載營魄抱一」,是以陰魄守陽魂也。抱如雞抱卵,一者,氣也,魂也,抱一則以血肉之軀,守氣而不使散洩,如是則形與靈合,魄與魂合,抱神以靜,故曰:「能無離?」

  專氣致柔,能嬰兒?

  謙之案:經綸堂本無「乎」字,下同。「嬰」作「孾」,注亦作「孾」。景福本同。「氣」,范本作「炁」。「能」下,傅奕本、室町本有「如」字。又淮南道應訓引「致」作「至」。奚侗曰:「傅奕本『能』下有『如』字,乃增字以足其誼。淮南道應訓引『能』下有『無』字,蓋涉『無離』『無為』『無疵』『無知』等『無』字而衍。莊子庚桑楚篇引老子曰:『能侗然乎?能兒子乎?』與此文例正同。」

  謙之案:「氣」字為華夏先哲之素朴唯物主義思想。老子之「專氣」,即管子內業之「摶氣」,所謂「摶氣如神,萬物備存」(尹注「摶謂結聚也」)。又曰:「此氣也,不可止以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皆與專氣致柔說同。又心術下與內業均引「能摶氣乎?能一乎?能勿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此與莊子庚桑楚篇文同,而此文之前,引「老子曰衛生之經」。則又可見老子書中實包含古代醫家之言。又孟子「志壹則動氣」,注:「志之所向專一,則氣為之動。」亦與專氣之說相近。

  滌除玄覽,能无疵?愛人治國,能无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无知?

  奚侗曰:「玄」借為「眩」。荀子正論篇「上周密,則下疑玄矣」,楊注:「玄,或讀為眩。」是其例。文子上德篇、淮南主術訓均云:「心有目則眩。」「玄覽」猶云妄見。滌除妄見,欲使心無目也。心無目則虛壹而靜,不礙於物矣。淮南氾論訓「故目中有疵」,高注:「疵,贅也。」

  嚴可均曰:「愛人」,各本作「愛民」。「能无為」,王弼作「無知」。「能為雌」,河上作「無雌」。「能无知」,王弼作「無為」。

  羅振玉曰:「愛民」,景龍本避諱作「人」。「國」下,敦煌丙本作「而無知」,景龍、御注、英倫三本均作「能無為」。「天門」,敦煌丙本作「天地」。「闔」下,敦煌丙本作「而為」,景龍、御注、英倫三本均作「能為」。「達」下,敦煌丙本作「能無為」,景龍、御注、景福、英倫諸本均作「能無知」。

  李翹曰:「愛國治民」,河上本「治」作「活」,訛。「天門開闔」,成疏曰:「河上公本作『天地開闔』。」「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淮南道應訓作「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

  俞樾曰:按唐景龍碑,作「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為雌?明白四達能無知」?其義並勝,當從之。「愛民治國能無為」,即孔子「無為而治」之旨。「明白四達能無知」,即「知白守黑」之義也。王弼本誤倒之。河上公本兩句並作「無知」,則詞複矣。「天門開闔能無雌」,義不可通,蓋涉上下文諸句而誤。王弼注云:「言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是王弼本正作「能為雌」也。河上公注云:「治身當如雌牝,安靜柔弱。」是亦不作「無雌」。故知「無」字乃傳寫之誤,當據景龍本訂正。

  謙之案:俞說是也。景龍本「為雌」,敦煌本、傅、范本均同。范應元曰:「河上公並蘇註皆作『為雌』,一本或作『無雌』,恐非經義;蓋當經中有『知其雄,守其雌』也,理亦當作『為雌』。」今案石本如邢玄、景福、慶陽、磻溪、樓正,諸王本如道藏本、集唐字本,皆作「為雌」,與景龍同。紀昀校聚珍本亦云:「案王注義,『無』似作『為』。」又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引王本經文,與景龍亦同,惟每兩句加一「乎」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謙之案:「生而不有」下兩句,與二章文同。「恃」,河上本作「侍」,莊子達生篇引「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同此。顧本成疏:「故施為利物,亦無思造之可恃也。」又莊子大宗師成疏:「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豈雄據成績,欲處物先耶?」是成所見本亦作「恃」。「是謂玄德」句,經文中共三見,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下四句同此。六十五章「常知楷式,是謂玄德」,奚侗曰:「『玄德』猶云至德,以其深遠,故云玄也。」此蓋讚歎之辭,故不避重疊。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離、兒、疵、為、疵(雌)、知韻(歌、支通韻,離協音黎,為協音惟。案「雌」字江本誤作「疵」)。有、恃、宰韻(之部,宰音梓)。姚文田、鄧廷楨:離、兒、疵、知、雌、知韻。

  謙之案:離、為,歌部,兒、雌、知,支部,為,古音怡,此歌、支通韻。又有、恃、宰、德為韻。奚侗,高本漢同。陳柱以離、兒、疵、知、雌、為、之、有、恃、宰、德為韻,則不但歌、支通韻,之、支亦通也。第二十八章雌、谿、離、兒,亦歌、支通韻。

  張耕古韻發明凡例云:「楚人歌、戈轉支,江淮寒、桓轉歌,此全部流變不可改者。」由此可證老子書中多存楚方音。

  顧炎武唐韻正卷二五支:「離」,古音羅,引老子此章及第二十八章。又莊子馬蹄篇:「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在宥篇:「若彼知之,乃是離之。」始以「離」「為」二字與「知」為韻。江永古韻標準平聲第二部論之曰:「如『離』字,少司命篇曰:『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顧氏誤解之,謂上句不入韻。然老子以『離』韻兒、疵、雌、知、谿,莊子兩以『離』韻知,此其灼然者。老、莊用『離』字音皆變,則屈子用『離』字寧必其音羅乎?」張耕古韻發明第一類引此,並云:「江氏所舉少司命之離韻,當從楚方音。老、莊皆楚人,故與楚聲合,諸韻皆當如此分別讀之。」

  鄧廷楨曰:此章用韻頗為出入。「離」,古讀若羅。詩新臺與施韻,施古音它;易離九三爻辭與歌、嗟韻,嗟古音磋;未有與支、脂部字為韻者。而此章以韻兒、疵、雌、知,「疵」「雌」皆此聲,隸脂部。詩新臺以「泚」韻「瀰」,車攻以「柴」韻「佽」,「泚」「柴」皆此聲也;而此章以韻離、兒、知,兒、知,並隸支部。「知」字詩凡六見,皆與支、觿、枝、伎、箎等字為韻,而此章以韻離、疵、雌,並與三百篇不合。惟詩小弁「尚求其雌」,與伎、枝、知為韻,已因音近而轉,則疵、雌、知為韻有可援據。又「能無知乎」之「知」,一本作「為」,「為」古音訛,正與離韻。則一本作「為」,不誤;其作「知」者,或傳寫之訛也。又顧炎武唐韻正卷十四十四有:「有」,古音以。引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右景龍碑本六十三字,敦煌本、河上本同,王弼本六十九字,傅、范本七十二字。河上本題「能為第十」,王弼本題「十章」,范應元本題「載營魄章第十」。

(0)

相关推荐

  • 《老子校释》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其可左右. 嚴可均曰:"道汜",禦注作"道泛",河上作"道汜兮". 羅振玉曰:釋文:"本又作泛,周.張並同."景 ...

  • 《老子校释》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羅振玉曰:景福本"行"下有"者"字,"善言"."善教"."善閉"."善結&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三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三章 不上賢,使民不爭: 嚴可均曰:各本「上」作「尚」.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不上寶」. 謙之案:作「上」是也.「寶」字疑誤.「上」與「尚」同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四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四章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 謙之案:「沖」,傅奕本作「盅」,「盅」即「沖」之古文.說文皿部:「盅,器虛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郭忠恕汗簡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五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 㺃:聖人不仁,以百姓為 㺃. 嚴可均曰:「 㺃」,別體字. 羅振玉曰:景龍.廣明二本作「 」,敦煌本作「 」,均「芻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六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畢沅曰:陸德明曰:「谷,河上本作浴,云:『浴,養也.』」案後漢陳相邊韶建老子碑銘引亦作「浴神」,是與河上本同. 俞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七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 嚴可均曰:「長久者」,河上.王弼「長」下有「且」字. 謙之案:傅.范本同.遂州碑作「天地長久」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八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 嚴可均曰:「又不」,河上.王弼作「而不」. 謙之案:御覽五十八引無「善」字,「萬」作「万」.「又不爭」,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九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嚴可均曰:「不若其以」,各本作「不如其已」,古字通. 謙之案:後漢書申屠剛對策曰:「持滿之戒,老氏所慎.」「持滿」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一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 羅振玉曰:敦煌乙.丙本.景龍.廣明本均作「卅」. 謙之案:景龍作「三十」,敦煌.廣明作「卅」,羅誤校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二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謙之案:牟融理惑論引首二句同,文選七命注引第二句同.七發注引作「五味實口爽傷」.左傳昭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