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闻诊口诀大全》

1.语言

声高重独证有余,低声不足郑为虚,

谵语多由实热证,叹息定为情不舒。

失音属实邪客肺,嘶哑为虚病缓除,

怒骂皆因发狂至,呻呤之人痛苦居。

2.呼吸

呼吸平均属正常,喘促声高实证当, .

短气肺虚或留饮,哮是痰阻兼风寒。

气粗多由热蒸肺,鼻煽气急肺热详,

鼻塞鼻鸣多外感,卒中昏仆鼻鼾昂。

3.呃逆嗳气

实热呃逆高连声,呃声低慢虚寒成,

久病后期忌呃逆,嗳气不止气郁心。

呃腐吞酸食不化,久病得嚏是佳音,

欠者中寒身劳倦,肠中寒重似雷鸣。

4.咳嗽

干咳虚劳或肺伤,痰嗽湿重感风寒,

咳声重浊有痰湿,无力虚证是少阳。

顿呛咳见小儿疾,连声不断苦难当,

哑咳内外邪相合,外寒内热病程长。

5.气味

腐臭多由瘟疫传,浊涕腥臭是鼻渊, .

口腐胃中有实热,消渴口香小便甜。

矢臭消化不良证,吐物酸臭宿食运,

膀胱有热尿臊浊,崩漏恶臭命难痊。

(0)

相关推荐

  • 萧吾通脉法(四)

    长脉:主病,肝阳有余,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说明:若脉长而和缓是中气充足,升降流行畅通,气血都无亏损是健康人的脉象,所谓"长则气治".若肝阳有余,阳盛内热,则脉象长而弦硬,凡长而有兼 ...

  • 第六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五、呕吐(附:呃逆)

    二羊 2013年11月10日 中医教材 3,615 次 1 五.呕吐(附:呃逆) 主证:寒客胃脘.时吐清水或稀涎.进食则吐.苔白脉迟.喜暖畏寒.或大便溏薄.热蕴则为多食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渴.喜寒恶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中医古籍』证治心传

    序 序 证治总纲 证治总纲 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治病须明阴阳虚实论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胃为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

  • 《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尝读<内经·疟论>,治法独详, 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 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感.内伤之偏盛. 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 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数, 互相争拒,则寒热 ...

  • 《证治心传》侍疾应知论

    医为人子,所当知古人有<儒门事亲>之书,良有以也. 第医理邃深,而知医之理难为庸人律也: 惟侍疾之道,是贤愚当共晓应为之要也. 若父母偶染疾病,为子者当慎择良医,亟早调治,毋待病邪深入,以 ...

  • 《证治心传》保身可以却疾说

    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 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缠绵. 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乐. 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 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 一切疾病生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 况世无良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