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是真的,说的过程也合逻辑,说的话才更可信

上期[周三]栏目说了溯因论证,看看如何用它来得出关于一个事物的最佳解释。

这期文字再来说说保证论证质量的一个标准——有效性,及在论证有效的情况下,论证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有效性”在这一系列中反复讲了几次,目的在于通过重复学习加深对“有效论证”的理解,为理性认知和评判事物树立标准。

-01-

关于论证,简单的理解就是由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但提到“论证的质量”就不那么容易说清楚了。什么是高质量的论证?什么是低质量的论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主要区别?而要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那么判断的标准就一定得明确,否则没有涉及本质的判断标准做参考,那么所有的判断结果就没有意义。好比,我们说“这辆车好”,被问及“好在哪?”时就只能支支吾吾不知所以然,或者“因为这里的天气好”、“因为我爱北京天安门”……天马行空的一同乱说。

那么判断论证的质量有哪些标准呢?比如表达清晰,比如逻辑严谨,比如说的有趣,比如有说服力等。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两个评判标准,也是论证了两个关键特征:其一、论证是否有效;其二,前提是否为真。这俩也是决定我们能否认可别人推导出的结论的关键。如果论证有效,且前提为真,则论证的结论就是可信的、可靠的。这个论证的质量也就是被认可的。反之亦然。

在我们展开说之前,先得强调一下我们所涉及的说法:“真”和“有效”。首先,我们说一个论证的前提可能为“真”,指的是这个前提可能“肯定”了某些事实。“真”与“假”一样,是陈述当中特有的。其次,我们说的论证方式可能是“有效的”,指的是当结论在逻辑层面遵循其前提推导时,则这个论证是“有效的”。也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只有在真前提确保真结论的情况下,论证才被判断为有效的。

-02-

就论证前提的真假,论证推理的有效性,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参与论证的前提为真,同时论证推理过程也是符合逻辑的。比如——

p1:所有的哈士奇都是狗

p2:“奇士”是一只哈士奇

————————————

c:因此,“奇士”是一只狗

这里养了一条哈士奇,取名“奇士”,所以“'奇士’是一只哈士奇”这个前提为真。

在这个论证过程中,两个前提都为真,结论也是依据逻辑推理得出的,则这个论证是有效的,结论也是可信的、可靠的。

第二个例子关于,参与论证的前提为真,但是论证推理过程却不符合逻辑规则,是无效的。比如——

p1:所有的哈士奇都是狗

p2:所有的布偶都是猫

——————————

c:因此,所有的猫都是狗

这里“哈士奇”特指一个品种的狗,“布偶”特指一个品种的猫,所以两个前提都为真。

在这个论证推理过程中,我们知道了两个前提都为真,但结论听起来怪怪的——很明显它的推理过程不符合逻辑,论证就是无效的,论证的结论也就是假的了。

然而,也有一些情况是:论证既有真前提,也有真结论,但是论证仍旧是无效的,因为它的结论并非是通过一步步推理得出的。来看我们的第三个例子。比如——

p1:所有的狗都是动物

p2:所有的哈士奇都是动物

————————————

c:因此,所有的哈士奇都是狗

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哈士奇”特指一个品种的狗,狗属于动物,则两个前提都为真。同时,这里的“结论:单独来看,也为真。

但是…我们需要清晰地记住一个点:当我们评估一个论证时,务必要仔细推敲确认这个论证的结论是不是从前提里推理出来的。像上面这个例子,我们知道这个结论看起来是真的,但它和论证的前提没有关系,则可以断定这个论证本身就是无效的。所谓的“结论”是对的,也仅仅说的是表示“结论”的这个陈述是对的,是正确的,而非整个论证有效。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第四个例子,尽管它的论证推理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但它至少有一个假前提。比如——

p1:3岁以上的狗学不了新技能

p2:“奇士”是条4岁大的狗

————————————

c:因此,“奇士”学不了新技能

这里“奇士”特指一个养了4岁大的哈士奇(一个品种的狗),则这个前提就是真的。

对于第一个前提p1来说没有客观的研究指明“3岁以上的狗学不了新技能”,更多的“铲屎官”会以亲身经历告诉你“3岁也可以学会新技能,只不过耗费的时间、精力和零食比教小狗多一点”,则可知这个前提为假。

从整个推理过程来看,这个论证是符合逻辑的,也就是说这个论证是有效的。至于对应的结论是不是可靠的、可信的,得由前提的真假来定——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反之亦然。

最后,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当论证过程中涉及的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假前提,而且论证推理是无效的的这种情况。比如——

p1:我特别喜欢“奇士”

p2:训练哈士奇是非常简单的

————————————

c:因此,如果我教会“奇士”转圈圈,我会得到许多奖励

训练狗,如果不是一个专业人士,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不是专业训狗的。所以判定前提p2为假。

我们再看这个论证,结论的得出与前提没有任何推理关系,则这个论证就是无效的。那么,至于前提是真是假,都与论证的结论没有关系了。

-03-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前提的真假与推理过程是否有效(符合逻辑),大体可以形成四种类型的论证:

a:事实是正确的,即前提都是真的,推理方式也符合逻辑,我们就说这样的论证是有效的,论证所得的结论也就是可信的;

b:事实是正确的,即前提都是真的,但推理方式并不符合逻辑,我们就说这样的论证是无效的,论证所得的结论就不可信;

c:事实可能就是错误的,即前提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时只要推理方式符合逻辑,我们仍认为这样的论证是有效的,至于论证所得的结论是否可信,需具体分析;

d:事实可能就是错误的,即前提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并且推理方式也不符合逻辑,我们认为这样的论证是无效的,论证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可信。

当我们来判断论证的结论是否可信、可靠时,应该只接受“a”类论证所得出的结论。所以,在逻辑学中我们把“a”类论证称之为“可能论证”或“可信论证”。

而“c”类论证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也是需要我们“耗费”脑子去假设分析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运用逻辑推理很好的判断一个论证是否合乎逻辑(即是否有效)。但我们通常并不能确定这个论证的前提为真还是假。

只要能判断出前提要为真,就能按论证的有效性推出真结论。同样的,当我们判断出一个论证是有效时,根据其结论的真假可以推理它涉及到的前提的真假。比如,当我们知道论证是有效的,但前提的真假未知时,只要能验证结论为假,则论证的前提里至少有一个为假——错误的。

毕竟,一个错误的结论不可能由真前提通过符合逻辑(有效的)的推理过程得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