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三位大师,你都熟悉吗?
茶叶,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国家名片。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多少茶人投入其中,从事茶叶采制、贸易,研习茶道,让中国茶文化饮誉世界。在中茶70年的发展历程中,就有一大批茶界专家,传承精良工艺,打造匠心产品,将茶文化予以创新传承,担当起振兴中国茶产业的使命。
吴觉农:当代茶圣 一心为农
吴觉农,这是一个在现当代茶学界响当当的名字。吴觉农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曾说,我从事茶叶工作一辈子,许多茶叶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学生同我共同奋斗,他们不求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慕高堂华屋、锦衣美食、没有人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绿酒,大多一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清廉自守、无私奉献,具有君子的操守,这就是茶人精神。
吴觉农出身于书香门第,因立志要献身农业,故改名觉农。1934年到1935年,他先后到日本、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英国、法国、苏联考察,对有关国家的茶叶生产和销售情况,以及茶叶的国际市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回国后写出了《华茶在国际商战中的出路》、《华茶对外贸易之瞻望》、《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与胡浩川合著)等多项报告和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他会同贸易部等部门领导同志讨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贸易公司——中国茶叶公司(中茶公司前身,归中央贸易部领导),他兼任总经理。他还积极推动茶叶生产、制茶合作化,大力开辟新式茶园,改造老茶园,实行机械化制茶,创办国营精制茶厂,提倡在西南茶区大规模发展优质红茶,为国家创汇。他召开了全国茶叶会议,制定了第一个茶叶发展计划,为新中国的茶叶事业勾划了宏伟细致的蓝图。
他十分重视茶叶专业人才的培育。20世纪40年代初,在他的努力下,在复旦大学农学院设立了第一个高等学校茶叶系,自兼系主任和教授,并邀请了一批有名望学者专家授课。不久后,他又选址福建武夷山,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家级的茶叶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专家、教授和有实际经验的茶叶从业人员,系统研究茶叶的栽培、制造和贸易等方面的课题,取得了不少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吴觉农茶叶著述甚丰,撰写有关茶叶的论著主要有《茶经述评》《茶树原产地考》《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等,著译达300万字以上。
陆定一评价他说,“吴觉农先生从事茶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说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冯绍裘:滇红之父 扶植后辈
冯绍裘是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也是中国著名的红茶专家。冯绍裘一生潜心茶叶研究和生产,改写了戴维斯描述的云南茶叶历史。他寻得中国红茶宝地,创制出世界一流红茶,并且开启了中国红茶新纪元,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茶叶专家。
1933年,冯绍裘第一次担任修水实验茶场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试验工作,后受胡浩川(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聘请到祁门试制红茶,并在该场设计了一套红茶初制机械设备,开创了我国机制红茶的先例。
1938年9 月中旬,为了开辟新的茶叶出口产区,中茶公司派冯绍裘、范和钧到云南调查茶叶产销情况,冯绍裘被分到顺宁(今凤庆县),即请凤山茶园试采芽叶5千克,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各500克,样寄香港茶市,被誉为我国红、绿茶之上品,滇红由此诞生。1939年3月开始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当年试制滇红十六吨多,经香港转销伦敦,优异的产品品质引起了国际茶叶市场的轰动。
滇红茶香高味纯,形美色艳,品质独特,可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媲美,成为中国名茶。1959年以后,滇红物级工夫茶被国家定为外交礼茶,指定由凤庆茶厂独家定型定量生产。1986年,英国女王访云南时,凤庆生产的“滇红工夫茶”金芽茶珍品又被作为国礼,送给女王。
冯绍裘开启了中国滇红茶的新纪元,他在领导、为业、科学、创新、聚才、用才、人品、茶品等方面在中国茶业史上都具有典范性。冯绍裘在创制滇红名茶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茶叶专家。他们为创建顺宁(凤庆)茶厂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为发展滇红名茶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正是这批茶界先辈、精英为云南滇红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才使从成立省茶叶公司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云南茶叶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冯绍裘一生致力于茶叶研究和生产,他精于制茶,也善于鉴别、品评,被誉为“红茶专家”“滇红之父”。他的一生从未间断过对茶业的执著追求,树起了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张天福:以茶为伴 倡导茶礼
张天福是我国著名茶学家,他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是中国近代茶叶事业的先驱,被尊为我国“茶界泰斗”。
1935年8月,张天福创办福建第一所省立茶校——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第一个茶叶改良场——福安茶叶改良场,任校长兼场长,创茶业科教合一的先河。1941年,由张天福创制的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台揉茶机问世,命名为“9·18揉茶机”,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效率。
1950年,张天福调入福建省茶叶公司(中茶公司下属福建公司前身)。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抓紧生产满足供给之时,他推广茶树短枝扦插法无性繁殖技术,创制绿茶三锅连续杀青机。超前意识到环境和水土保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体系的“梯层茶园表土回填条垦法”。改革开放以后,主持大红袍传统工艺整理和铁观音人工萎凋环境研究,为福建特色茶叶抢占国际市场做出重大贡献。
1987年,年已古稀的张天福所主持的福建省重点科研课题“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历时8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与会专家、教授一致认为, 该成果解决了几百年来“看天做青”和“看青做青”靠天吃饭的落后工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突破,并首次将人工控制环境技术应用于乌龙茶工作上,对稳定和提高乌龙茶品质与制作机理,取得了创造性进展。
张天福曾将“茶之精神”总结为“俭清和静”。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他认为倡导这样的茶礼“可培养高雅的生活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使社会更加优雅、祥和”。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正是由于有了吴觉农、冯绍裘、张天福等老一代在茶叶事业上“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才奠定了今天中国茶叶事业发展壮大和辉煌的基础。正是有了老一代茶人对茶之文化、茶之精神传承与倡导,才能引领一代又一代中茶人共同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茶之路上。